劉 成,馮中朝
(華中農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根本目標。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增強發展后勁,不斷鞏固農業基礎。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實現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五連快”。
國外學者從理論方面對農業結構調整探討了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如德利希﹒李斯特等提出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阿瑟﹒劉易斯提出的經濟增長結構變革理論,美國經濟學者蓋爾﹒約翰遜從農村居民就業結構角度觀察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來觀察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日本的田島俊雄提出要素結構的調整比品種結構調整更重要。國內文獻主要集中于三方面的研究:(1)農業結構調整的發展;(2)農業結構調整驅動力的研究;(3)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結構經歷三次階段性調整,第一次是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進;第二次是80年代末期取消棉糧統銷,掀起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第三次是在我國糧食生產狀況供過于求的背景下,為避免“谷賤傷農”挫傷農民積極性,新的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也隨之進一步加快步伐。湖北省作為中部農業大省,近年農業總產值穩步提高,湖北省農業總產值占全國比例在2006~2013年間逐年遞增,良好的外部環境是農業發展歷史進程中前所未有的機遇,應抓住時機,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組織結構,合理配置生產要素等資源,是發展現代農業重要途徑。
數據來源于《湖北省農村統計年鑒》以及《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選擇研究時期為1980~2013年。農林牧漁中的農業單指種植業,自變量為湖北省1980~2013年種植業、林業、牧業以及漁業總產值的時間序列,因變量為湖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考慮到涉及時期跨度較大,根據物價指數做平減來剔除價格因素影響;農林牧漁業產值單位為(億元),農民純收入單位為元,考慮到單位不一致的影響,因此對數據均做無量綱化處理。
關于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關系,專家學者從多視角進行分析,從理論上研究農業機構調整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對湖北省農業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民收入影響機制,采用灰色關聯度法并運用計量軟件eviews8.0 計算結果,依據實證分析結果并結合湖北地區實際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灰色關聯分析在各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運用,諸如,評價地區國民經濟各相關部分的投資收益、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比較優勢、評價技術經濟差異性方案、調整產業結構比重以及分析微觀影響因素等方面。此處采用灰色關聯度定量分析農業結構與農民收入之間關系。
2.1.1 指標的選取和說明 設因變量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以下簡稱農民人均收入)為參考數列Y(K),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為Xi(K);其中:i為各種指標,在本文中有4個分別是農、林、牧、漁,i=1,2,3,4;k 代表分是年份的指標,受統計資料限制,取1980~2013年數據,k=1,2…34。考慮到所選取數據跨越年度較長,對數據按照湖北省農村消費指數做平減。
2.1.2 無量綱化處理 采用初值化法做無量綱化處理,根據公式(1),分別得到對應序列Y(K)和Xi(K):

2.1.3 求差序列、最大值、最小值

(i=1,2,3,4;k=1,2,…34) (2)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記為M、m,見公式(3)和公式(4)

分別可以得出計算結果為:m=0,M=119.48
2.1.4 關聯度計算 求出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的關聯數列,見公式(5):

其中ρ稱為分辨系數,用來消減最大值過大而使關系系數失真的影響,目的在于使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ρ∈(0,1),在文中取ρ=0.5,若關聯度大于0.6,則表明二者關聯性較為顯著。按照公式(5)可以得出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的關聯度分別是0.987 7、0.955 9、0.738 0、0.901 2。
2.1.5 結果分析 依據以上分析數據可得出:一是農林牧漁業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關聯度均超過0.6,即湖北省農林牧業的發展狀況與農民純收入聯系緊密。二是根據計算數值排序顯示:其關聯度排序依次是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說明在湖北省種植業與農民純收入聯系最為密切,這與湖北省作為種植業大省的現實是相符合的,因為從宏觀狀況了解,農民種植業收入占據農民純收入的主要部分,其次分別是林業和漁業,其中林業與漁業的相差程度不大,牧業與農民人均純收入關聯度最小。
采用eviews8.0 軟件,運用ADF 檢驗法針對確定各變量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為了減輕數據的波動幅度以及避免異方差,對湖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無量綱化之后取對數,用序列A 表示,序列B1、B2、B3、B4分別為農林牧漁業產值經過無量綱化處理之后取對數的序列,取對數的目的是避免異方差的存在,下文所涉及數據處理方式均與單位根檢驗相同。
單位根的檢驗是為避免出現偽回歸問題。平穩性檢驗的結果如表1,原時間序列的ADF 顯示,各變量的t 統計量大于臨界值,說明原序列是非平穩,對其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的t 統計量是小于5%的臨界值,這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之下拒絕原假設,即一階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即是平穩序列。是具備協整檢驗所要求的條件。

表1 變量單位根檢驗結果
Johansen 協整檢驗法是一種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檢驗回歸參數的方法,適用于多變量的協整檢驗,該理論是20 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的建模理論,依據經濟變量的數據所顯示的關系,確定模型中包含的變量間是否具有長期均衡或穩定的關系。通常一些非平穩的經濟時間序列往往表現出共同的變化趨勢,而這些時間序列間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關聯關系,僅表明存在相同的趨勢,回歸分析所得出的擬合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不能說明二者之間的經濟學關系,存在虛假回歸的現象,包括t 檢驗和F 檢驗均是無效。結果如下(表2):

表2 協整檢驗結果
由Johansen 協整檢驗結果(表3)可以得出,A、B1、B2、B3、B4之間可能存在多個協整關系。其中一個標準化的協整方程,如公式(6)下:


表3 格蘭因果檢驗結果
從長期來看,種植業、林業、牧業與湖北省農民純收入之間存在正向的作用關系,漁業與農民純收入之間存在負向的作用關系。
從表3 中可知,在1980~2013年的樣本區間中,種植業、林業以及漁業在10%的置信度都是湖北省農民純收入變化的Granger 原因,在滯后階數為1 的情況即顯著,表示種植業、林業以及漁業對農民純收的影響作用十分明顯,說明在湖北省,種植業、林業以及漁業對當地農民純收入有著長期其穩定的影響作用,而牧業在滯后1~5 期均與農民純收入不存在Granger 原因,其中牧業與農民純收入不存在格蘭因果關系,即牧業的前期變化不能有效解釋農民收入的變化,格蘭因果關系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因果關系,強調的是統計上的時間先后順序。湖北省無論糧食作物產量還是經濟作物產量都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種植業是大多數農民歷年收入的重要來源。依托江漢平原的種植業和漁業發展十分迅速,在林業資源方面,以神龍架林區的林業發展也是具有相對優勢,而湖北省牧業本來具有先天不足的特點,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氣候方面都不具有比較優勢,因此,牧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甚微,并不能對農民收入起到主導作用。
農業結構調整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另一個增長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往往不是簡單依靠投資的增加,而是要依托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科學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農業結構調整是指依據現實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對農林牧漁業的內部結構和相互關系作出合理的調配。根據文章的實證部分研究結果及農業結構調整相關理論給出如下政策建議。
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具有一定影響作用,應根據比較優勢發揮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潛力作用,比較優勢的經濟學意義在于用最小的機會成本來組織生產經營,實現有效率的分工和貿易,應根據湖北省區域經濟環境特點,在充分尊重農戶的意愿選擇和決策行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機制,并深入調查研究,切合實際以鼓勵農業生產為主導,盡量避免使用價格管制及打壓市場價格的舉措造成農產品增收、農業增效的雙重積壓,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發揮比較優勢,創建新品牌和培育大型龍頭企業引領農業發展,根據湖北省地理氣候特點發展優勢產業。依托江漢平原地理優勢,在種植業方面積極推進規模化、機械化以及集約化,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擴大種植業比較優勢。在確保大宗農產品能夠基本滿足本省口糧需求基礎上,瞄準市場需求;在林業發展方面,合理開發神龍架林區各種林業資源,大力打造以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主題的旅游人文產業;擴大水產養殖面積,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發展特色養殖,為農民收入提高增加新途徑;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實現科技化、自動化以及規模化養殖。促進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農產品信息發布制度,及時公布市場信息,為農戶自主生產決策提供必要依據。
在市場的引導之下,通過調整生產結構滿足市場需要,目前,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是大勢所趨,也是走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重要手段。根據湖北省的農業特點,促進農產品結構優化,通過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確保農民收益穩定,把農業機構調整方向引導到依靠市場配置農業資源上來。
農業結構調整工程具有系統性、長期性的特點,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協調,政府在財政上應給予農業科研機構支持,在科技創新方面也必須充分依托科研院校資源和社會服務結構支撐,一是體現在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的創新以及生產要素的配置,二是生產品種多元化以及生產品質的提高。合理安排農林牧漁業比例,既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物質需求的要求,利用現代農業科技調整種植業結構,重視發展“精準農業”、“無土栽培農業”等,通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以技術擴大優勢品牌農業,提高農業的資源綜合利用程度,加快我國農業結構調整。
面對我國長期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環境,財政支農是國家有效支持農村的必要手段,也是目前農村發展的切實之需。農業結構調整措施執行方向,應從政策宣傳引導轉向為資金與技術支持,通過提高補貼精準性,達到提升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目的,落實資金使用情況,保障宏觀政策有效準確執行。根據湖北省農業結構狀況、以及農業各產業對農民收入增長效果,進而對農林牧漁業補貼程度以及發展次序做出合理布局,重點補貼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較為明顯的種植業、林業和牧業,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的長遠目標。
[1]格立芬. 可供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2]載鮮祖德.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3]陳錫文,杜 鷹,唐仁建,等. 論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J]. 管理世界,2000,(1):146-160.
[4]劉麗輝,吳彩容.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協整分析[J]. 經濟問題,2014,(7):85-89.
[5]林治安,趙秉強,孟慶光,等. 我國南四湖流域種植業結構變遷與農業投入產出的特色分析[J]. 作物雜志,2007,(5):7-11.
[6]楊立勛,劉媛媛. 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測度及評價[J]. 農業經濟,2013,(1):12-14.
[7]王萍萍. 農民收入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J]. 戰略與管理,2001,(1):85-94.
[8]李國祥. 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效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5,(5):12-20.
[9]李 文. 貧困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重慶五區縣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5,(S1):47-51.
[10]王 洋,王新江. 吉林省種植結構演變的驅動機制研究[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5,(1):33-36.
[11]霍麗婭. 從農民個人收入變化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轉龍村個案調查研究[J]. 農村經濟,2006,(6):39-41.
[12]謝正勤,鐘甫寧. 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性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源的關系研究——基于江蘇農戶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6,(8):28-32,79.
[13]樊端成. 農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本制約與緩解路徑[J]. 前沿,2011,(5):134-137.
[14]穆之秀,李 鑫,李俊麗. 對河北省旅游產業的灰色關聯分析及預測[J]. 價值工程,2008,(10):131-134.
[15]趙宇飛. 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
[16]劉媛媛. 中國農業結構調整效果的測度及評價[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3.
[17]侯麗薇. 中國農業結構調整的效應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