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舒婕 趙山明 張瑞星
(鄭州大學教育系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基于質性訪談的心臟外科護士核心能力探討
郭舒婕 趙山明 張瑞星
(鄭州大學教育系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心臟外科護士核心能力的主要內容,為達到滿足臨床需求、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專科護士的培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和培訓建議。方法:通過質性研究的方法對10名心臟外科的臨床和護理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采用現象學方法結合類屬分析和Colaizzi法進行錄音資料的分析整理。結果:分析凝練出五個主題:責任心、身心素質、專業知識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結論:對于心外科專科護士的核心能力,專家一致認為責任心和穩健的身心素質是必備的基本能力,其他方面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和專科培訓不斷提高,尤其要重視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才后提高專科護士的競爭力。
心臟外科;護士;核心能力;質性訪談
隨著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醫、護、患三者之間關系也日益轉變,當代社會對臨床護士的知識、臨床技能、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勝任工作崗位,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發展空間,研究護理人員的核心能力已成為我國護理管理者和教育者逐漸關注的焦點。護士核心能力的框架最早于2003年國際護士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首次提出[1],而劉明等[2]以ICN提出的通科護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和框架為基礎,提出我國注冊護士核心能力:即知識、技能和態度在臨床實踐中的有機結合,而考慮到不同專科對護士核心能力的要求又有不同,尤其是心臟外科,病人年齡趨向高齡或低齡、低體重、嬰幼兒、新生兒,手術方式具有尖端、復雜、危險的特點,這對護理人員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因此本研究通過質性訪談,針對臨床對心臟外科護士的核心能力有何希望與要求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一)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于2015年5~6月選取省級三甲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以上的臨床醫師及護理管理者作為研究對象,資料收集以信息達到飽和為原則。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二)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方法。
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為指導,以一對一、面對面、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收集資料。訪談前,向受訪者介紹訪談的目的、意義,承諾訪談資料只用于研究。取得受訪者口頭和書面的知情同意,并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根據研究主題參閱相關文獻擬定訪談提綱,研究者以一個廣泛的問題“您如何理解護士的核心能力”開始,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逐步深入,過渡到“您認為心外科護士應具備哪些核心能力”,逐步探索心外科護士核心能力的內涵與內容,在訪談過程中,及時追問、復述和澄清含糊不清的內容,保持語言的中立性,訪談時間約30~60min/人,資料收集至信息飽和為止。
2.資料分析方法。
采用現象學方法結合類屬分析和Colaizzi法[3]進行錄音資料的分析整理。每次訪談后及時將訪談內容逐字逐句轉化整理為文字資料,然后反復聆聽錄音,嘗試融入被訪者的感受,而不是跟隨既定的研究原則。分析時逐行逐字地反復閱讀文字資料,標記出反復出現和具有代表性的詞或句,通過文本登錄、編碼、歸類,采用類屬分析法提煉主題。
3.研究的可信度。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考慮到高效的護理質量需要醫護的一體化合作,有效的人才培養和管理方法等因素,本研究選取了包括護理管理者和護理實踐者(病房護士長)、高年資的臨床醫生等不同研究人群作為訪談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本科以上學歷,擔任一定職務,具有10年及以上工作年限。在訪談過程中不斷根據上一次的訪談結果來分析和返回資料重審,對于存在的不正確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最終歸納出合理的解釋。在資料分析時采用合眾法,研究者將資料分類、編碼,提煉出主題后,邀請第2人對編碼和主題進行核對,并將資料整理的最終結果反饋給受訪者.核對資料的真實性。
(一)責任心。
受訪者一直認為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是心臟外科護士必須具備的個人特質,認為一個護士有責任心的話,其他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培養。尤其是新分配的護士的選拔“第一,要看護士的心的細致程度,心外科的護士不能使馬大哈,這就牽扯到責任心的問題了,責任心一定要強”,“新分配護士選拔的話我覺得最主要的首先是對病人的一個責任心的問題,有了責任心后才能觀察病人的情況,才能配合臨床大夫以便進一步的處理。從這方面去選擇護士,然后其他的東西可以慢慢的培養,慢慢的去學習,對專科方面的能力可以慢慢提高”。“護士內在的責任心和能力也有很大關系”。因此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奉獻精神是前提,這樣她才會積極地發現自身的不足,主動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二)身心素質。
首先是身體素質方面,心外科的工作壓力大,專業要求高,工作強度大,手術危險度大,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緊張度大,受訪者稱“在心外科工作要求奉獻精神更多一些,不怕吃苦,不怕累,因為平時的工作比較繁重,身體素質要過硬”。同時心外科大部分患者的疾病比較復雜,如果患者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可能會直接對護士發火,所以護士必須要有一定的心理穩定能力,受訪者1提到“心理素質要好,不能有大喜大悲,不能有放棄或者針鋒相對等過激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可能進步較慢,只要不斷積累,一定會到很高的程度,所以新進護士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其他都是可以再培養的”。只有具備好的心理素質才可能在遇到問題時做到冷靜分析,做好與患者、家屬及醫生的溝通,所以“沒有良好的心理特質的護士要長時間呆在心外科是很難的”。
(三)專業知識和能力。
受訪者認為心外科護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科知識和能力,專科知識主要是專科理論知識,專科能力即專業思維能力,也可稱為評判性思維能力;只有具備完善的專科知識和能力,才具備及時發現細微病情變化的能力,以及全面分析病情的能力,最終提高對患者病情變化的預判斷能力和處理能力。這就要求成熟的心外科護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術和護理操作能力,尤其是急救能力。心臟外科是一個高技術的專業,在病人的看護方面要求護士首先對一般心臟的循環功能狀態要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在對病人的護理中正確的去評價和判斷病人的病情變化,對其做出正確的處理,最終保證病人的生命安全,受訪者2提到:“心外科護士與其他科室的護士就不一樣,其他科室的護士不牽扯到循環功能處理這個問題,所以一般情況下她們常規的護理可能要多一些,但是心臟外科的護士就明顯不一樣,除了這些常規的護理外,要有很強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對已經定性病人的循環功能的正確判斷是相當重要的”。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才會提高護士的心理素質和應急處理能力。
(四)溝通協調能力。
心外科護理人群比例,年輕的護士占了大多數,心理不成熟,與病人溝通欠缺考慮,而且易沖動,在處理問題方面不夠成熟,因此受訪者一致認為溝通協調能力是尤為重要的一項核心能力。護士在溝通方面可分為兩點,醫護溝通和護患溝通。醫護溝通的最終目標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首先雙方要明確這個共同的目標,工作的時候要有團隊合作意識,護士將疾病觀察的變化及時向醫生匯報,同時也要與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明確下一步的護理措施和觀察重點,這是雙向溝通的問題。作為與患者的溝通,主要是和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一種交流,一方面,護士要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指導,在任何的護理操作和檢查前明確告知其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另一方面,在服務態度方面要做到對病人溫馨服務,尊重患者并理解患者,做好心理的溝通和疏導,這樣才能達到護患和諧的目的。因此考慮到專科疾病的特點,幾位受訪者一致認為溝通協調能力是心外科護士必須具備的一些重要核心能力,有效的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與主管醫生的溝通,才能協調解決護患、醫患、醫護之間的有效交流。
(五)自主學習能力。
心外科護士一定要有自我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像現在我們開展的很多新手術,重病人冠心病搭橋,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本身體質就很差那風險就會很大,病情變化就會比較快,所以要求護士要具備更全面的知識”。因此要求每個人要具備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受訪者提到“我們專科發展很快,會不斷有很多新的新技術應用,護理要跟隨醫療的發展,必須重視學習”。而學習的途徑有很多,專科培訓和網絡學習,不同的學習方式和途徑都會促使專科護士培養自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處理信息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會得以提高。
核心能力的概念是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而出現的,核心能力是針對某個專業內的每一個從業人員,使其能夠迅速適應崗位的變化,順利進行工作的,同時當工作的任務和環境發生變化時,具備這一能力的人員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知識和技能[4]。護士核心能力最早是由Lenburg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主要包括評估和干預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領導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識綜合能力[5]。我國學者張慧琳[5],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提出我國通科護士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標準;掌握專業知識及臨床操作技能;溝通協作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信息運用和管理能力。當護理人員具備了專業所要求的的核心能力,才能夠在面對復雜的環境變化和醫療變化時不斷獲取知識和遷移知識,提高其職業競爭力[6]。因此探討護士核心能力,尤其是特殊專科的護士核心能力,為達到滿足臨床需求、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專科護士的培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和培訓建議。
根據本研究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從醫生的角度和護理管理者的角度,我們分析出心外科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個人特質: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穩健的心理和身體素質,這是心外科新入職護士選拔的要求,而專業知識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自我學習能力都是工作鍛煉中可以不斷培養提高的,尤其要重視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會提高專科護士的競爭力。受訪者也一直認為目前心外科病房護士呈現低護齡、年輕化的發展趨勢,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還不足,專業能力方面需要不斷的強化,對于日常的一些應變措施,應變能力和對于病情的判斷和轉歸方面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總結,然后逐步完善臨床經驗的不足。但與年資高的護士相比同時也有自身的優勢“她們年輕,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可塑性高,只要多督促,多提攜,多培養,專業方面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因此根據本研究的結果也提示護理管理者在專科護士的培養方面,要基于臨床專家對專科護士的核心能力的要求,針對目前存在的不足進行全面分析,開展規范化、分層次、有針對性的人員培訓,最終培養出滿足臨床需求、具備專科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專科護理人員。
[1]AlexanderMF,RuncimanPJ.ICNframeworkofcompetenciesforthegeneralistnurse:Reportofthedevelopmentprocessandconsultation[R].Geneva:JeanMarteau,2003:1.
[2]劉明,WipadaKunaiktikul,WilawanSenaratana等.中國注冊護士能力架構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91-694.
[3]劉明.護理質性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9,59.
[4]梅娟,姜安麗.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整體勝任力標準框架模型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36-538.
[5]LenburgC.Theframeworkconceptsandmethodsofthecompetencyout-comesandperformanceassessment(COPA)model[J].OnlineJIssuesNursing,1999,30(9):2.
[6]張慧琳,李樂之.提高年輕護十核心能力的在職教育[J].護理研究,2007,7(7):1774-1776.
R473
A
1671-864X(2015)11-0139-02
編號:20130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