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瑞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6)
公共經濟學視角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主體研究
徐國瑞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6)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自實施以來,幫助萬千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還不容樂觀,存在著銀行貸款積極性不高、貸款學生違約不斷的情況,甚至銀行方面一度叫停,國家助學貸款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主體,從公共經濟學角度出發,進一步研究分析國家助學貸款的制度缺陷、提出對策。
必要性研究;主體研究;行為分析;建議措施
高校助學貸款制度從國家指定銀行辦理的政策性貸款到由銀行投標再中標辦理的商業性貸款,性質的轉變帶來作為助學貸款主體政府、銀行、高校以及學生的角色轉變和利益間的博弈。目標上的不一致和制度上的缺陷,使利益主體無法實現共贏的局面,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助學貸款主體怎么想、怎么做,提出建議措施以期望改變現有缺陷使高校助學貸款實現應有的價值。
對于高等教育產品的性質,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關于高等教育產品的消費,我國實行成本分擔的政策,由學生承擔一定的費用,未交學費的學生不能入學,因而具有排他性。現有的高等教育的數量相比人民的需求來說,總量不足,就學機會有限,因而具有競爭性。并且在學校規模一定的條件下,學生數量的增加將導致原有教學條件的質量下降,學校需要投入成本以維持原有的教學質量,因此具有競爭性。其次,在高等教育產品的收益方面,教育使受教育者個人獲得更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這是受教育者的個人收益,他人不可分享,因而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此外,高等教育能使社會經濟更快增長、社會發展更加和諧,這是教育帶來的社會收益,全體社會成員都可受益,對社會而言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也無法排除其他成員得到這種利益,因而沒有競爭性和排他性。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由此,我們知道作為國家助學貸款制度主體的政府、銀行、高校以及學生在面臨選擇時,必然進行成本-收益分析,以此降低行為成本,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一)政府層面。
政府作為助學貸款制度的主要推動者,通過調節對助學貸款的貼息力度,對貸款風險的承擔成本,根據自己的政策目標從而控制助學貸款的總量,把握總體方向。
(二)銀行層面。
銀行作為政府的代理人,是助學貸款的實際發放者,與政府不同,銀行作為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利益作為機構運行的目標與基準,更看重其在助學貸款制度的成本與收益。
(三)高校層面。
高等院校是助學貸款的主體之一,成為連接銀行與學生的關鍵樞紐,同時也是該項制度的收益者。相比較政府與銀行而言,高等院校對助學貸款的風險更容易控制,因而成為助學貸款制度的代理人。
(四)學生層面。
作為助學貸款制度的最大收益者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得到助學貸款基金,在未來進行清還。并且這些學生在未來的還款能力和意愿,成為助學貸款制度順利運轉的關鍵所在。
(一)成立專門管理機構。
高校助學貸款作為準公共產品,在保證個人教育的同時也為社會帶來效益。因此,國家推行助學貸款制度具有鮮明的政策性,以追求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如果將風險承擔的成本全部或者部分交由銀行或者高校承擔,銀行和高校在比較成本-收益分析后,必然引起積極性不高,導致銀行不愿放貸,高校放松審查。為避免此類現象的進一步發展,發揮政府在助學貸款制度中的主導作用,可以通過建立助學貸款的專門管理機構,作為銀行與學生的中介,業務內容與范圍明確,對違約成本承擔所有的責任,避免了工作推諉與低效率。
(二)重新定位銀行業務。
目前的助學貸款制度將國家銀行作為貸款的主體,貸款性質為商業性質的貸款,導致在政策性目標與經濟性目標難以共存的情況下,銀行損害社會利益,追求本單位目標。為解決此類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專門管理機構承擔風險違約的成本為前提,展開高校助學貸款業務的投標活動,銀行根據自己的業務范圍和業務能力進行競標,在專業管理機構與銀行利益博弈之后,選擇出對本單位利益最大的銀行,而銀行也在博弈中,優勝劣汰,實現銀行與專業管理機構的共贏。
(三)健全高校機構,發揮橋梁作用。
在目前的高校助學貸款制度中,高校為避免自身的財務危機,放松手中的控制權,導致了部分信用程度低的學生取得貸款資格,加重銀行資金負擔,損害了銀行利益,由此引起銀行惜貸,貧者無貸等一系列一連串反應。此外,高校在進行助學代管的管理中的成本成為高校與政府、銀行、學生博弈的重要因素,導致高校在助學貸款中責任心不強,不能有效進行助學貸款的管理工作。為調動高校積極性,將由助學貸款的專門管理機構與銀行對高校實施獎懲機制,在收回貸款基金的同時給予高校一定的獎勵,而在產生呆壞賬時,給予高校一定的懲罰,改變成本風險承擔的方式。
(四)完善違約約束機制,構建個人信用體系。
由于學生的信用意識高低不同,少數學生存在惡意逃債、拖債的現象,因此必須健全還款約束機制。根據成本-收益分析理論,必須使學生因為違約得到的收益遠遠小于損失。具體措施可以是借款人在出現違約的情況下,增加其逃債成本,控制其從事其他活動;利用媒體公開曝光違約學生的信息;在用人單位錄入人員時,對違約行為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限制;情節嚴重追究其法律責任。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從2006年9月初步啟動至今,經過不斷的調整與完善,保障了貧苦家庭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緩解了高校的財政壓力,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該項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了國家助學貸款的深入開展。本文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高校助學貸款制度的主體存在的必要性、主體成本-收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行為展開分析,再參考前人著作的基礎上,為解決助學貸款制度的缺陷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葉長兵.國家助學貸款的經濟學分析[D].鄭州大學,2005.
[2]周丹.國家助學貸款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
[3]仲曉東.大學生助學貸款困境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9,01:173-177.
[4]范淑芳,王桂賢.國家助學貸款中參與各方利益與風險的博弈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5,06:57-61.
F830
A
1671-864X(2015)11-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