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不會爆發

張明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
與防范金融危機相比,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如何應對中期內的長期性停滯困局。
2015年8月中旬以來,全球金融市場震蕩不斷:若干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全球股市集體重挫,大宗商品價格再創新低。有觀點認為,美聯儲即將步入新一輪加息周期,加之中國經濟增速的趨勢性下行,兩股力量相互重疊、強化,可能會導致一些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爆發金融危機。而一旦危機爆發,發達國家也難以獨善其身。因此,有學者認為,美聯儲不會在今年加息,甚至可能推出新的量化寬松措施。
筆者并不認同上述判斷。首先,美聯儲在今年至少加息一次,這幾乎已成定局;其次,短期內爆發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概率并不大。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可能繼續震蕩,但釀成大規模危機的可能性不大。與防范金融危機相比,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如何應對中期內的長期性停滯困局。筆者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美國的國內外環境決定了,即使美聯儲今年加息,加息的節奏也不會太快。這意味著美聯儲加息的行為基本上在市場預期之內,因此,造成額外負面沖擊的概率不大。盡管美國經濟在2015年第2季度環比增速折年率為3.7%,遠超初值2.3%,且2015年7月失業率已降至5.3%,但經濟復蘇的背后也存在隱憂:首先,美國就業市場的勞動參與率較低,說明勞動力長期退出就業市場的問題依然嚴重;其次,美國經濟復蘇的動力主要是消費與存貨調整,美國企業仍在大量囤積現金,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意愿依然不強;再次,過去兩年美元有效匯率升值太快,已影響到美國的出口增長與就業;此外,美聯儲加息形成的負外部性也通過各種渠道反作用于美國經濟。鑒于此,筆者認為,美聯儲可能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使其基金利率回到歷史平均水平。美聯儲加息的沖擊短期內是可控的,它甚至被市場高估了。
第二,短期內,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有趨穩態勢。由于上半年經濟增速不盡如人意,中國政府加大了宏觀政策的刺激力度。財政政策方面,國內以七大重大投資工程包,國際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新一輪基建浪潮正蓄勢待發;貨幣政策方面,2014年11月至今已經有5次降息、3次降準,且未來很可能進一步降準;人民幣匯率方面,2015年8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下行,改善了匯率高估的局面。這些政策的出臺將促使中國經濟增速在下半年趨穩,緩解中國經濟下行的國際沖擊。
第三,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時相比,新興市場國家抵御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以東南亞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上經常賬戶逆差更小、外債規模更低、外匯儲備水平更高且國內擴
張性政策空間更為充裕,整體應對負面沖擊的能力要強勁得多,爆發大規模危機的概率很低。當然,新興市場也并非鐵板一塊,拉美資源出口型國家目前的宏觀經濟與金融脆弱性就顯著低于東南亞國家。個別國家存在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第四,如果個別國家爆發危機,獲得外部援助的及時性與規模都有望得到顯著改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組織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的援助遲緩且帶有嚴格的條件性。目前,由于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低迷,一旦新興市場國家出現大規模危機,發達國家可能再度被拖入衰退。因此,如果個別新興市場爆發危機,國際組織甚至發達國家將會及時救援。此外,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出現了更多的區域性或集體性救助安排,危機從特定國家傳染至全球的可能性非常低。
綜上所述,目前的全球金融市場震蕩并不會在短期內惡化為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與金融危機相比,要幫助全球經濟擺脫長期性停滯困局的挑戰更加艱巨。這要求各國政府克服國內阻力、推動本國結構性改革,也呼喚各國之間加強政策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