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維 編輯/王亞亞
中澳貿易融資新視角
中澳貿易的業務需求引發了貿易融資的變革,貿易融資服務中的第三方電子服務平臺,貿易融資和貿易投資的組合拳,就是近年來出現在中澳貿易中的新事物。
文/王小維 編輯/王亞亞
當中澳自貿協定在堪培拉簽字時,兩個貿易大國的經貿往來掀開了新的歷史一頁。在協定生效之時起,超過85%的雙邊貨物貿易立即實現零關稅。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與澳大利亞的“面向亞洲”構想,為中澳貿易融資和貿易投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
中國是澳大利亞的第一貿易伙伴。作為G20成員的澳大利亞,其三分之一的出口貨物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也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優質的工業產品。每年500億美元的澳大利亞出口市場,成為現代絲綢之路的目的地。中澳貿易的業務需求也引發了貿易融資的變革。貿易融資服務中的第三方電子服務平臺、貿易融資和貿易投資的組合拳,就是近年來出現在中澳貿易中的新事物。

圖1 電子信用證開立流程
為了適應目前經濟發展的變化,“互聯網+”和現代物流管理已經對中澳貿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國際商會(ICC)推出的 eUCP 為電子交單的流程奠定了基礎。2010年,當人們還在對電子物權的轉移以及其所適用的法律環境苦惱的時候,第三方電子服務平臺悄悄地來到我們身旁。在現代貿易管理中,第一單完全電子貿易交易(ePresentation) 在澳大利亞和亞洲國家之間完成,從此激發了亞太經濟中貿易融資的變革。今天,我們不必再為紙質貨物提單苦惱,澳大利亞的供貨商可以直接通知中國甘肅的買家、貨物發運、單證齊全。中國海關的無紙通關,國際貨運商的海陸聯運,一個現代科技支持的海上絲綢之路實踐正在成為中澳貿易的主流。這個變革沒有發生在北美,也沒有在歐洲成長,而是在蓬勃發展的中澳貿易為貿易融資所做的新嘗試中,找到了合適的土壤:

圖3 中國對澳投資總額

圖4 各國在澳投資主要情況
嚴謹的物權管理框架;
多方面支持的運輸和倉儲管理;
現代“互聯網+”的實踐——虛擬專用網絡和萬維網技術;
大數據和物權中心管理。
所有這一切為國際貿易中所需要的信用證交易、現代物流管理、發運前的貿易融資、運輸中貨物的抵押、發運后的貿易融資等產品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臺。不僅可以利用這個貿易融資2.0的平臺來監管貿易的真實性盡職調查,還可以防止類似“青島港”事件中暴露出來的管理漏洞。由第三方提供的貿易融資管理平臺,是建立在多方真實信息基礎上運作的。貿易中的買方、買方銀行、貿易中的賣方、賣方銀行以及物流中的第三方服務提供者(船隊、倉庫、貿易公司等)等都在這一平臺上通過虛擬專用網絡接入,上傳交易憑證,確認交易記錄,在交易平臺上完成物權轉移(見圖1與圖2)。在這個貿易融資2.0平臺上,中國大陸的商業銀行是主力軍。在目前已經正式接入平臺的幾十家世界各地的銀行中,中國大陸的銀行參與程度比較高,超過了總數的20%。
傳統貿易融資比較單純,主要是環繞貿易流程展開。中澳貿易在發展中,也為貿易融資和貿易投資提供了多方面的舞臺。成熟的整套機械設備,或成套的科技產品可以與澳大利亞的發展需求相結合,在雙方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找到聯合開發的空間。
中國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澳大利亞在新能源領域的需求也比較旺盛,網絡服務和能源接入的大環境比較完善。中國在澳大利亞成套開發新能源項目,用中國領先的科技產品和技術與當地再生性能源利用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路子。目前,大規模出口中國科技機械產品與技術,在澳大利亞當地已經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生產的產品補充了澳大利亞當地的需求。澳大利亞的銀行根據中方保函和收款權益安排提供貿易融資性貸款來幫助中國出口企業在澳大利亞進行投資。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有中國新能源企業開始為澳大利亞當地提供清潔能源,促進了澳大利亞當地經濟的發展。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新能源項目,財務上健康運營,資產負債合理,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案例。而在這個項目中,由澳大利亞金融機構提供的貿易融資性貸款起到了一個關鍵性的作用。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是為所投資國提供當地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讓中國的科技產品、中國的生產制造能力為當地的人民造福。最近五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增長得很快,但是總體規模仍然遠小于歐美國家在澳大利亞的投資(見圖3與圖4)。這不僅給中國的貿易出口和海外投資留下了發展空間,同時也為中澳雙方銀行的合作留下充裕的空間。在國家信用、企業信用、融資渠道、貨幣互換、稅務減免都進一步推進的當下,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正式簽訂,為今后幾年雙方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北京分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