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剛 羅少龍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下肢靜脈曲張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周圍血管疾病,除單純性大隱靜脈曲張外,其余類型均應細查病因,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針對性治療。傳統治療方式多以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剝脫術為主,近年來有相關研究發現靜脈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更為顯著[1-2],本院以隨機選取88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于本院就診的88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88例參與研究患者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各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57例,女31例;年齡:33-77歲,平均年齡(54.4±2.1)歲;病程:1-24年,平均病程(11.6±1.7)年;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并未表現出顯著差異,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對照組:術前標記患者下肢靜脈曲張位置以及交通支位置,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于腹股溝處做切口,將大隱靜脈近心端結扎并切斷大隱靜脈,在大隱靜脈的起始部利用18號套管針進行穿刺,若穿刺失敗則進行靜脈切開,將超滑導絲置入并送至隱-股靜脈交界結扎處,由大隱靜脈端引出,之后送入導管并退出導絲,導入光纖,將患者下肢抬高并使激光頭露出,激光發射功率設定為15W,采取間斷脈沖方式,完成大隱靜脈主干激光治療后,在術前標記號的交通支處,將皮膚切開并結扎交通支,縫合切口,對術前標記好的大隱靜脈分支,利用18號針頭進行多點穿刺,之后進行激光治療,手術結束后將患者患肢從足底至大腿根部利用彈性繃帶包扎15天,拆線7天后改穿循序減壓彈力襪3至6個月,術后第二天可進行下床活動,并給予抗生素3-5天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對于深靜脈主干明顯倒流的患者采取股淺靜脈第一對瓣膜包窄術以及內鏡下交通靜脈離斷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進行術后6個月的電話隨訪。
治愈:大隱靜脈主干以及屬支曲張靜脈完全閉合且各項臨床癥狀消失,術后隨訪未有復發表現。有效:大隱靜脈主干未完全閉合且屬支曲張靜脈存在殘留,但各項臨床癥狀相較于術前有明顯緩解。無效:上述臨床癥狀以及檢查結果均未有明顯好轉或有加重復發跡象。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經統計學處理后顯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對比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未顯示出明顯差異,故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以及并發癥發生幾率的對比[n(%)]
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病幾率較高,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分段剝脫術是治療該病癥的臨床經典術式,但多年來的臨床資料以及研究結果顯示該種治療方法存在切口過多、大隱靜脈主干剝脫不全以及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易發生皮下血腫等弊端[4]。EVLT主要是通過光纖以脈沖的形式對靜脈腔內進行紅外線激光治療,大量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其對于深靜脈通暢病變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了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的方式,對照組則單獨進行激光治療,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較為明顯看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診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未見明顯差異。本次研究結果與杜長江、劉咸羅等人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4-5]。
綜上所述,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且可有效彌補單一手術治療的缺陷,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不會導致患者出現較為明顯的并發癥,故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資料
[1]盧明書,王豪夫.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機制[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8(4):204-205.
[2]劉鵬,王非,林凡,等.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200例報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23(4):240.
[3]梅家才,汪昱,伍波,等.腔內激光微創治療下肢靜脈曲張450例報告[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7):617-618.
[4]杜長江,金星,呂海芹,等.靜脈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2,28(11):881-882.
[5]劉咸羅,柳小剛,湯永勝,等.靜脈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J].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13,2(7):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