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磊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儒家文化元素工業設計批評
佘磊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中國古代文明歷史悠久,其中尤以儒家文化影響最為深刻,時至今日,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工業設計作品里面都包含了儒家文化元素,本文試圖探討中國的儒家文化元素在工業設計中的表現。
儒家文化;工業設計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和中庸這三個方面,一直綿延至今。其具體意義如下:
(一)“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
(二)“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
(三)“中庸”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對于處在社會中的人,我們需要依據人性來進行修養。所以才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儒家不是壓抑人性,而是承認人性、順應人性、以人性為根本的并要根據人性來進行修養,體現了儒學思想的社會性。①
儒家倡導高風亮節,正人君子,強調植物的創造和儒家品德象征的倫理道德之美,有四種植物是那時正人君子的象征——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號稱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虛名,它們各有特色:
“四君子”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是傳統寓意紋樣。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畫家用“四君子”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直節,菊冷艷清貞。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為人格的象征和隱喻。大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性,升華為永恒無限之美。
(一)回紋
回紋是被漢族民間稱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來的幾何紋樣,因為它是由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如“回”字,所以稱做回紋。回紋是指以橫豎折繞組成如同“回”字形的一種漢族傳統幾何裝飾紋樣,因其構成形式回環反復,延綿不斷,回紋在漢族民間有“富貴不斷頭”的說法。根據其紋樣的特性,人們賦予了回紋連綿不斷、吉利永長的吉祥寓意。二方連續的回紋可以呈現出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間隔或鎖邊圖案,而在織錦紋樣中出現的回紋通常是以四方連續的形式來進行組合的,俗稱“回回錦”。
(二)方勝紋
方勝紋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方勝是古代婦女的飾物。指蘄蛇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菱形大斑紋(24個∧形),其“∧”形的頂端在背中線(脊柱)相連或略交錯,習稱“方勝紋”。漢族傳統寓意紋樣。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或紋樣。勝原為古代漢族神話中“西王母”所戴的發飾。方勝紋以其永結同心、美滿吉祥的寓意與盤長結合組成方勝盤長紋,成為中國 古代又一獨特的吉祥幾何裝飾紋樣。人們編織“方勝結”贈與親朋密友,寓意把吉祥帶給自己所在乎的人。民間藝人在創作編織結繩的方法中,將二者巧妙結合,使它作為人們美好愿望的代言物,象征著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綿延不斷。
“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誘使我們制造更多的物品來滿足自己“與時俱進”的需要,推動過度消費、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既浪費寶貴自然資源又加重環境凈化能力和承載力,最終導致了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人類初嘗了自釀的苦果。因此必須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以人為本”設計造物活動的真正價值所在?我們應站在人類歷史高度去思考設計的最終目的,并且找到一種能夠支撐人類持續繁衍生息的理論武器來支持設計活動。②
(一)設計“以人為本”的積極作用
人類制作器物以滿足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設計在銜接物與人、物與物、人與人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實現器物更好的服務于人類、從更高層次滿足使用者的心理與生理需求,這是設計需要積極考慮的。設計中“以人為本”的理念符合這種需求,在造物活動中依據人的各種尺度進行設計,使器物的使用功能切合人的實際使用,從最簡單的喝水到航空潛海都一直在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21世紀是科學與技術的世紀,人類在技術方面取得的進步使得各種器物的功能與表現形式有了徹底地改變,同一物品能夠賦予更強大的功能。如何解決高科技產品服務于人,而不是人從屬于技術將是設計面臨的新問題。
(二)設計“以人為本”的負面作用
設計“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趨向于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將設計看作是資本牟利的工具。它將人的需求放在了一切設計活動的中心,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以刺激擴大消費,創造經濟效益。
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工業設計當中應用的極為廣泛,具有深刻的意義,設計師必須換位思考,站在用戶角度,分析發現思考問題,才能做好“以人為本”的設計。設計是為人的設計,人是設計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設計師只有用心去關注人,關注人性,才能以的設計去打動人。設計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化行為,設計師所從事的設計,不是為了自己設計,而是為眾人設計,這就必然要求他朝著訴求人群方向角度思考問題,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
注釋:
①任現品,《論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識》,煙臺大學出版社,第25頁
②楊壽堪,《現代人本主義哲學的幾個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02頁
[1]任現品,《論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識》,煙臺大學出版社,第25頁,
[2]楊壽堪,《現代人本主義哲學的幾個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02頁
J524.3
A
1671-864X(2015)05-0059-01
佘磊(1991-),男,漢,湖北孝感市人,學生,工程碩士,武漢紡織大學,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