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古麗·艾山
(新疆拜城縣第三中學,新疆 拜城 842300)
淺析思想品德課的優化策略
阿曼古麗·艾山
(新疆拜城縣第三中學,新疆 拜城 842300)
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課堂實踐,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上好思想品德課要著重聯系生活實際,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側重因材施教。
思想品德課;教學策略;實效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課,正確把握教學脈搏,提高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結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和課堂實踐,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上好思想品德課要著重聯系生活實際,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側重因材施教。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認識的深化和生活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建立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基礎上,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誤區,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著手解決實際問題。如在講授“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一課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所在縣城近年來社會發生的變化。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歷數城區的巨大變化:平房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企業逐漸增多、城市綠化明顯改善、私家車進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思考、分析所在縣城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深化學生的認識。
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還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表現一種啟迪。當學生迷失方向時,教師不要輕易告訴學生方向,而是引導學生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畏懼時,教師不要拖著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比如教師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一文時,可以根據學生生理變化突出、身體成長快速的特點,讓學生從心理上尋找自己的位置,關注自我形象,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不做有損人格的事。同時,課堂小組展開討論,進行交流,評選出“樂觀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初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又需要經過自身的獨立思考和親身體驗來實現。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學生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覺形成正確思想品德的過程,以利于學生不斷地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形成持久的學習欲望和自我教育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各種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發揮創新精神創造條件,使課堂教學呈現開放、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局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一是課前搜索方式。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圍繞即將學習的課本知識,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查閱報刊、圖書、互聯網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關事例、數據、圖文等材料,為學生在課堂上熟悉、理解教學內容做好準備。如講授“有朋自遠方來”前,教師可以擬定在課堂上舉行一次“民族知識大比拼”活動的計劃,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各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少數民族風俗和風情,競相在課堂上展示,整個課堂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二是音樂感動方式。如在講完“相親相愛一家人”一課后,教師可以在小結中說:“為了感謝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提議將時下一首歌曲──《母親》送給我們的父母。”很多學生會帶著感情欣賞完這首歌的,真正讓學生心靈上有那么一點觸動、情緒上有那么一點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點體驗的效果。三是設疑導思方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和動力。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可以對學生起到啟其心扉、促其思維的作用。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在經驗儲備、發展水平、思想認識和個性特征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學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實施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適用于個別教學,差異教學重點研究在班級授課制的形式下體現因材施教。這種方式符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適應豐富的人才觀,多樣的價值取向和個性化的目標定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采用適當“調試”的方法和各種“差異教學”的策略,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比如在講授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并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善于抽象概括的學生分析主要內容是什么,有哪幾個問題;善于形象思維的則讓他們列舉歷史及現實中的故事;善于批判性思維的可以讓他們批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良現象。使不同思維方式在展示交流中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碰撞、交融、升華、生成。
教學是一種愛的教育,教師要帶著愛心走向學生。學生最需要教師的愛,需要與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教師要熱愛學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學生”“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 “嚴愛結合”。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支撐下,教師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善于運用鼓勵性評價,以商量的口氣和學生說話,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使他們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有所突破,健康成長。
[1]劇鳳書.初中思想品德課差異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1.
[2]王欣;初中思想品德課有效性教學的幾點思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東卷)[C];2012
G633.2
A
1671-864X(2015)05-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