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立強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與物流學院江蘇·蘇州)
西方家族企業控制權演變
□文/盛立強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與物流學院江蘇·蘇州)
[提要]家族控制權分為資源的占有權和分配權,在西方政府為契約、貿易、市場等提供保護性的法律框架時,占有權演變進化為所有權,分配權演變進化為經營權,但兩權并未分離。工業革命后,西方家族企業在企業成長與家族控制之間做著艱難的選擇:一種選擇是將所有權與經營權適度分離,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需要,促進企業規模快速成長,成就了美國模式;另一種選擇是堅持家族控制,堅持在家族范圍內進行資本募集;固執的將關鍵生產工藝、技術依靠在家族成員內部建立起的師徒關系加以傳承以將控制權最大限度地留在家族內部,成就了歐洲模式。
家族企業;家族控制權;演變
收錄日期:2015年8月14日
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概念確立與分離,是建立在國家供給法律制度為契約提供制度保障的基礎之上,其出現和演變的時間相對較晚。而家族企業有著古老而又悠久的歷史,有著更加漫長的演變過程。縱觀家族企業演變的全過程,血緣關系與控制權無疑是家族企業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家族是否掌握企業的控制權,是我們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屬于家族企業的最根本的識別依據。
關于企業的控制權,最早論述的是阿道夫·伯利(Adolph. perle)和加德納·米恩斯(1932)。他們認為,控制權是通過行使法定權力或施加影響,對大部分董事有實際的選擇權。后續研究者關于企業控制權的研究都基于伯利和米恩斯的研究基礎。如德姆塞茨認為,企業控制權“是一組排他性使用和處置企業稀缺資源(包括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權利束”。周其仁認為,企業控制權就是排他性利用企業資產,特別是利用企業資產從事投資和市場營運的決策權。正是19世紀伯利和米恩斯對美國200家大公司的研究,發現美國大型公司的所有權正日漸分散,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運營控制權在向職業經理人手中轉移,出現了所謂的“經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權問題才開始引起理論界的重視。因此,目前理論界對于企業控制權的認識是與所有權相對應的,很多時候研究者常常將其與經營權等同。對于這樣的觀點,筆者并不認同。所有權是一個法律概念,其確立的時間相對較晚,將控制權定義為所有權剝離后的剩余權利,是對企業控制權內涵與外延的窄化。在所有權還沒有在法律上加以明確的時代,企業的所有者不也一樣牢牢掌握著企業的控制權嗎?因此,筆者認為企業的控制權的內涵與外延應該擴展,它應該是企業所有者對于企業所擁有資源的控制權,包括資源的占有權和支配權。按照控制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家族企業的控制權就是企業的資源為家族所占有并由家族所支配的權利,又稱家族控制權。
從人類社會的歷史演變來看,家族的出現要遠早于企業。作為一個最基本的社會經濟組織,家族從一出現就既具備生產功能又具備消費功能。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物質十分匱乏的人類社會初始,依靠群體性力量共同應對生存的壓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與利己主義群體不同的是,由血緣關系凝結而成的家族,內部卻洋溢著一種與外部激烈競爭格格不入的利他主義情緒(陳凌,1998)。在這種利他主義氛圍之下,家族內部成員往往能夠不計得失,無私付出,互相給予忠誠和相互支持(墨菲,1994)。家族成員在家族首領(族長或家長)的帶領下,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生產、共同創造、保護并分配財富。生產和消費都在家庭這個社會經濟組織內同時發生,共同完成經濟的循環流動。此時,家族對家族共同資源是100%占有和支配,是完全控制,是排他性的。與家族外部的界限清晰相對應的,家族控制的資源在內部卻是模糊的,雖然家族財產很明確地由家族共同占有和支配,但是每一個家族成員具體所占有和支配的資源卻并沒有明確,財產的分配由家族首領(族長或家長)按照家族內部的傳統或習慣來進行,即便是家族遺產的傳承也是如此,要么是長子繼承,要么是諸子均分,總是希望將資源、財富留在家族內部,這一點東西方是驚人的相似。這種家族內部的傳統或習慣,其統一性與合理性由血緣譜系所賦予,而不是依靠政府權力或法律。
企業從一出現,就在組織形式上與家族高度融合。古羅馬時期,由于從事海上貿易需要巨額投資,且又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于是公司企業最早的雛形:索塞特斯和康孟達便出現了。雖然索塞特斯和康孟達開展經營活動已經有家族以外的成員比如說奴隸,但本質上還是家族為核心。在羅馬,Famulus(家庭)的意思是一個家庭奴隸,而Familia則是指屬于一個人的全體奴隸。羅馬人用Familia一詞表示父權支配著妻子、子女和一定數量奴隸的社會機體。即便是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出現之后,為抵御生產經營活動的巨大風險,家族和企業這兩種組織形式結合便順理成章。當人們要從事商業、貿易等生產經營性活動追逐利潤時,家族可以不計成本的為其提供強有力的資本、技術和勞動力支持。當面對企業生存壓力和外部風險時,由血緣關系而凝結成的家族成員會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相互信任、共度難關。
有關歐洲工業化早期階段的經濟研究文獻表明,市場化初期的工業組織大都是從以家庭為基礎的小規模家庭工廠開始成長起來的。本·阿莫斯(2000)在分析英國近代早期的親屬關系時指出:“英國家庭體系中親屬關系比迄今想象的意義要大得多。尤其在生命歷程的關鍵時刻和動蕩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親屬顯然被動員起來作為依靠。”格拉斯比(1995)強調:親屬關系是商業活動的基礎。例如17世紀30年代利凡特公司的商人都是公司創建者們的孫輩。公司猶如一個家族,親屬網絡在貿易經營中進一步強化。子侄做父輩貿易代理人的情況極為普遍。在赫斯柯特家族中,吉爾伯特爵士駐守倫敦,薩繆爾被派駐但澤經營與俄羅斯的煙草貿易,喬治、約翰、約瑟夫和威廉則被分別派往加勒比和紐約。威奇家族成員中有3人留在國內,3人駐守土耳其,1人駐守西班牙,另2人分駐東印度和俄羅斯。保爾·芒圖在《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一書中指出,在17~18世紀,作為英國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曼徹斯特、利茲等地,家庭手工作坊以及家庭工廠是當時毛紡織工業最為普遍和重要的企業組織形式:“一個家庭住所,一部或幾部紡車,就是一個紡織作坊,妻子和女兒管紡車,兒子刷羊毛,而丈夫則使用織梭編織,這就是家族制下的工業狀態的典型圖畫。”(芒圖,1983)。1790年到1840年,美國經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型時期,美國的企業也大多是由創業家族所有。不僅制造業如此在當時的商業和金融業領域也是如此,“由于可靠和誠實比商業的聰敏更為重要,即使是比較專業化的商人也仍然寧可挑選他們的兒子或女婿充當代理人,處理遠方城市的生意。”(錢德勒,1997)因此,無論是奴隸制莊園、封建制莊園還是資本主義早期的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以家庭結構為基礎占有和支配土地等財富的家族控制權始終沒有動搖過。家族控制權中的占有權和支配權從來就沒有分離過。

圖1 家族控制權演變與進化
在西方社會的步伐整體邁進資本主義的初期,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蓬勃發展。到15世紀末,家庭手工業那種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方式被工場手工業集中的大規模的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所替代,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本國市場已經無法消化巨大的產能。隨著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地的不斷開拓,產品銷售的地域已經跨出國界,由此而來的貿易糾紛也大大增加。原先封建社會時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許多法律規則已經極大地阻礙了工業化的推進,如財產法、合同法等。西方政府開始有意識的為契約、貿易、市場和企業的成長提供法律框架,以保護家庭手工業主的積極性。用法律保護個人權利、明確所有權歸屬,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場形成的前提。企業所有權的確立有賴于土地所有權的首先確立。土地所有權就明確了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絕對支配權,而且具有排他性。這種權利甚至授予所有權人禁止其鄰居采取妨礙其平和地享有土地所有權的方式。企業所有權概念的確立其意義是在法律上確認并保護家庭手工業主對企業資源的合法占有。家族控制權中的資源占有權演變為所有權即產權的概念,支配權演變為經營權,這極大地保護了家庭手工業主合法經營的積極性,并推動了企業這一組織的發展,自由市場經濟空前繁榮。如果國家不能為契約、貿易、市場和企業的成長提供法律保護,那么家族控制權中的資源占有權就無法順利進化為所有權,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家庭手工業主及商人的利益脆弱得就像一件瓷器,隨時會被粉碎。中國歷朝歷代的商業活動不可謂不繁榮,但眾多經營有方、富可敵國的商幫,終未能轉變為現代意義的公司。因為,在至高無上的君權之下,自由、平等的契約精神和法律保護下的產權制度都是奢談。(圖1)
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爆發,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從1764年的8錠手工紡紗機到1784年發展到80個紗錠,使得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在標準化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化分工以組織大批量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被廣泛應用。最為著名的要屬1913年亨利·福特所創立的汽車流水裝配線。以活塞桿組裝為例,按照老式的方法,28個人每天裝配175只———每只3分5秒;工頭用秒表分析動作之后,發現有一半時間用于來回走動,每個人要做6個動作,于是他改造了流程,把工人分成三組——再也不需要來回走動了,凳子上裝了滑輪傳動——現在7個人就能每天裝配2,600只。幾乎每個星期,福特公司都要對機器或工作程序進行某些改進。生產規模很小的時候,工廠曾需要17個人又累又臟地專門清理齒輪的毛邊;有了專門的機器,4個人能輕松干幾十個人的活。曾有37個人專門弄直爐子里的凸輪軸,用了新型爐子之后,產量大增之下也只要8個人。
社會生產方式的巨變給家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的空前的機遇與挑戰。對于家族企業的所有者來說,有兩個選擇:
一是打破封閉型產權的限制。為跟上社會化大生產的步伐,主動降低家族控制權的比例,引入家族以外的資本、技術和人才。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EastIndiaCompany,簡稱BEIC)成立,它通過在特定人群中募集資金以使企業資本金得到迅速擴大。為應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咄咄氣勢,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OostindischeCompagnie,簡稱VOC)成立,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只在特定人群中募集資金不同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公開發行股票。僅阿姆斯特丹,股票的認購者就多達1,143人,持股者有商人、水手、技工,還有市長的女仆,通過這種融資方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投資總額遠遠超越了英國,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10倍。公開募集資本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發展,這種方式迅速被家族企業所采用。在家族企業獲得足夠的家族以外的資金規模和效益迅速擴張的同時,家族控制的股權也逐漸被稀釋,家族控制權也逐漸被減少。當生產流程的徹底分解和優化、分工越來越專業化、機器設備和技術越來越專門化、生產效率越來越高時,家族企業老板們發現家族內部成員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社會化大生產對于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管理經驗、關鍵技術和工藝,,已經被技術專家、管理專家等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新興階層牢牢掌握。要想實現“公司無限大”和“公司萬年長”這兩個夢想,家族企業所有者就不得不對這些新興階層進行妥協,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顯然是更為理性的選擇。因此,家族企業的老板們開始將所有權與經營權漸漸分離,并逐步將經營權甚至是部分的所有權交給管理和技術專家,于是家族企業發展歷史上出現家族企業所有者們、社會資本家和管理與技術專家共同分享家族企業控制權的局面,當然也引發了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問題。這樣的家族企業控制權演變模式在18~19世紀的美國十分普遍。阿爾弗雷德·錢德勒(1977)正是在研究考察了這段美國家族企業的演變及成長歷史后認為:科層制的專業化管理是企業持久性、權利和持續成長的源泉。美國家族企業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促成了專職的經理層的形成,使家族企業演變成了現代化的科層制企業,這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是盡最大限度繼續保持家族的絕對控制權。清晰界定與家族外部的所有權界限,鞏固家族對企業的控制,將控制權最大限度地留在家族內部始終是東西方企業所有者們考慮的首要問題,如亨利·福特。雖然福特汽車公司最初是由亨利·福特和亞歷山大·麥肯森共同出資各占25%創立的。但在后來的經營中,亨利·福特始終不忘擴大自己家族控制權比重。1906年,他出資17.5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麥肯森所持有的25%的股份,從而使自己家族持有的股份上升到58.55%,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1906年,亨利·福特假意辭去總裁職務造成股東恐慌,福特便趁機回購公司所有股票。至此,福特汽車公司便牢牢被福特家族所控制,其中亨利·福特本人占55%,他兒子愛德塞·福特占42%,他妻子克拉拉占3%。這些家族企業的所有者們,為保持家族的絕對控制權不受損害,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如堅持在家族范圍內進行資本募集;固執的將關鍵生產工藝、技術依靠在家族成員內部建立起的師徒關系加以傳承;堅持在家族內部成員培養經營管理人才等。這樣的家族企業控制權演變模式在歐洲如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現代手工業(如定制時裝、鐘表、首飾制作、皮藝加工等)發達國家十分普遍。以英國著名的高級成衣定制家族企業HenryPoole為例。1806年該企業由謙遜的亞麻布商詹姆斯·普爾在薩維爾街15號創辦,迄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以為世界各地的王公貴族、政要財閥、明星等定制名貴西服而聞名于世。1846年亨利·普爾繼承了家族產業,在父親的宮廷禮服設計基礎上,遵守高級成衣定制的傳統,堅持用一針一線來體現英國裁縫的精工制作。正因如此,他于1869年被維多利亞王室授予“專門的皇室御用裁縫師”。19世紀50年代,普爾服裝店開始吸引美國名人客戶,當時的摩根集團的上層幾乎都在購買普爾服裝店的商品。直到今天,在普爾的眾多國際客戶中,仍舊有大量的貴族、政治、商界名流。今天,HenryPoole意味著英國裁縫街的一種頂級的限量的手工定制的裁縫手藝,歐美男士服裝奢侈的標志。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部家族企業控制權演變并與之協同進化的歷史。從家族控制權的演變與進化過程來看,追求家族的絕對控制依然是家族企業所有者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直至今天,創業時以家族為核心,選擇家族控制依然是中外創業者們十分普遍的選擇。家族控制權包括資源的占有權和分配權,在西方政府為契約、貿易、市場等提供保護性的法律框架時占有權演變進化為所有權,分配權演變進化為經營權。至少是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前,以家庭結構為基礎占有和支配土地等財富的家族控制權始終沒有動搖過,家族控制權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從來就沒有分離過。工業革命之后,社會化大生產時代來臨,西方家族企業不可避免受到時代氣息浪潮的沖擊,在企業成長與家族控制之間作著艱難的選擇。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演變與進化模式。將所有權與經營權適度分離,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需要,促進企業規模快速成長,成就了美國模式。堅持家族控制,堅持在家族范圍內進行資本募集;固執的將關鍵生產工藝、技術依靠在家族成員內部建立起的師徒關系加以傳承以將控制權最大限度地留在家族內部,成就了歐洲模式。兩種模式無所謂好壞優劣之分,只是家族企業所有者們在企業成長與家族控制權之間的不同選擇而已。考察西方家族控制權的演變與進化對于當下中國的意義在于,關于家族制的紛爭可以結束了,家族制度本身無所謂優劣,選擇家族控制是家族企業創業者們的天然權利,別人無可厚非。
主要參考文獻:
[1](美)阿道夫·伯利,加德納·米恩斯著.甘華鳴,羅銳韌,蔡如海譯.現代公司與私有產權[M].商務印書館,2005.
[2]Ben-Amos,IlanaKrausman,GiftsandFavors:InformalSupportinEarlyModernEngland,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000.
[3]劉景華,沈琦.商人研究新視角:親屬關系和家族企業———格拉斯比轉型期英國商人親屬關系和家族企業研究述評[J].史學理論研究,2004.1.
F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