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高坡鄉就像“多彩貴州”的一個濃縮。
貴陽市東南端51公里處,是貴陽市海拔最高的地方——花溪區高坡苗族鄉,全鄉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達1712.1米。高坡不僅有梯田、峽谷、石林、溶洞、多級瀑布、高山氣候奇觀、云頂草原等自然奇景,又有懸棺、洞葬、摩崖石刻、民族村寨、民居建筑、民族節日、民間習俗、寺廟、教堂,以及紅軍標語、石門古戰場遺址、古代防御工事、鮮艷的民族服飾、蘆笙歌舞、跳洞、斗鳥、斗牛、射背牌等歷史、人文和民族文化特色資源。1993年,高坡鄉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貴州省苗族蘆笙藝術鄉”,被貴州省攝影學會命名為“攝影藝術創作基地”。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高坡鄉就像“多彩貴州”的一個濃縮,
到高坡去,神秘莫測的地下洞堡,遠古的懸棺洞葬,密竹重圍的苗家山寨,獨樹一幟的苗族服飾,笙鼓喧鬧的七月斗牛節,流動的鼓,多情的蘆笙,觀瀑布,看水碾,覽峽谷,到布依人家喝米酒,徒步探險,高山覽勝,布依風情及“播淼”(溶洞奇觀),都是高坡鄉其樂其味無窮的游玩方式。
雖然高坡的旅游開發尚未形成規模,但已經有許多攝影、戶外、旅游愛好者們慕名前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等因素制約,高坡旅游綜合承載能力較差,旅游業發展緩慢。高坡需要整合資源、科學規劃、統籌發展,加快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突破瓶頸,推進經濟及旅游產業發展。
以貴州省委、省政府和貴陽市委、市政府支持花溪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為契機,以貴陽市委提出“六大工程”和花溪區委提出“六大計劃”為指導,高坡鄉圍繞花溪區創建“文化旅游創新區”的戰略部署,按照“一區、兩中心、三帶、四基地”的發展思路,深挖高坡苗族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生態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郁、特色產業突出的“高坡山地旅游休閑度假區”。
一區:以紅巖峽谷和云頂草場為重點,統籌高坡20余個旅游景點,規劃建設集觀光旅游、戶外探險、徒步露營、運動休閑、農耕體驗、民族文化探尋等為一體的“高坡山地旅游休閑度假區”。
兩中心:以發展高坡集鎮為中心,輻射帶動高坡北片石門至云頂10個村經濟的發展;以發展甲定集市為中心,輻射帶動高坡南片杉坪至龍云、甲定至五寨9個村的發展。
三帶:一是發展石門村至云頂村一線的觀光農業帶。重點保護好高坡的梯田風光,打造石門村至云頂村公路沿線油菜花景觀,同步實施小茨菇、紅米、藍莓等作物種植,提高農民收入。二是發展水塘村至甲定村一線山地特色農業帶。借助山地氣候土壤條件,打造以水稻、晚熟糯包谷為主的種植業,以生態肉牛、黑毛豬、草地雞為主的養殖業的農業帶。三是發展杉坪村至龍云村一線冷涼無公害蔬菜和養殖業為主的農業產業扶貧帶。
四基地:一是建設以梯田、峽谷、草原、瀑布風光為主的全國攝影創作基地集群;二是在云頂草場及周邊建設全國山地露營基地;三是建設高坡傳統農耕保護基地;四是圍繞云頂風能發電場,建設高坡風能發電科普基地。
高坡苗族鄉充分發揮萬畝梯田風光、山地旅游體閑度假和特色生態農業優勢,按照整合鄉域資源要素,突出旅游產業帶動,有效連接周邊產業功能的原則,全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重要景區景點開發建設;深挖高坡民族文化,積極開發具有高坡苗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全力打造民族文化鄉品牌,逐步將高坡打造成風格獨特、優勢明顯的文化旅游景區,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