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春++王慧芹++陳++軍++施春婷+劉維文+吳玉東++曹春梅



摘要:為篩選防治和保產效果好的藥劑用于指導面上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對18.7%烯酰吡唑酯wG、42.4%唑醚氟菌胺SE、52.5%惡酮·霜脲氰wG、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c、25%雙炔酰菌胺sc、25c7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68.75%氟菌·霜霉威sc和50%多菌靈WP等8個藥劑或藥劑組合進行了田間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除50%多菌靈WP之外,其他7個藥劑或藥劑組合處理連續噴施5次,對馬鈴薯晚疫病都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和增產效果,防效均達93%以上,增產率為18.15%-31.10%,新增純收入在911.0-1475.O元/667m2范圍內。根據藥劑的防效和增產效果,冬種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參考藥劑或藥劑組合,首先是5%雙炔酰茵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42.4%唑醚氟菌胺SE,其次是68.75%氟菌.霜霉威sC、25%雙炔酰菌胺sc、18.7%烯酰吡唑酯WG、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52.5%惡酮·霜脲氰wG。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殺菌藥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5)03-0028-04
Seven fungicides or their combinations treatments' field control effect on ofpotato's late blight
Ye Jian-chun et al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fungicide with best control effect on potato's late blight, eight fungicides or theircombination have been chosen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50% carbendazim,other seven fungicides or combination have obvious control and yield-increase effect on late blight by apply-ing 5 times successively with control efficiency of over 93%, yield-increase rates of 18.15%-31.1% andnet-income mcrease of 911.0-1475.0 Yuan/667 m2. According to these fungicides'control effect, several rec-ommended fungicides or combina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tato; late blight; fungicide; controleffect
馬鈴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毀滅性病害,可造成馬鈴薯莖葉枯斑或提早枯死,減少同化作用的面積和縮短同化物積累的時間,從而降低產量。近年來在自治區農業廳的冬種馬鈴薯產業提升項目大力扶持下,欽州市冬種馬鈴薯發展迅速,隨著種植面積的逐年增大和在一些生產區多年連續種植,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呈顯著增加態勢。根據欽州市植保站2010-2013年的病蟲測報資料可知,馬鈴薯晚疫病一般造成馬鈴薯減產25%左右,重災年份發病率達80%以上,減產60%以上,甚至絕收。當前,對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以培育抗病品種及采用化學藥劑防治為主。為了減少該病對馬鈴薯生產造成的損失,除了選擇種植抗病品種外,化學防治仍然是控制該病發生的關鍵措施。為篩選市面上哪些藥劑適合欽州市冬種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不同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經濟效益如何,特開展田間藥效試驗,旨在篩選防治和保產效果好的藥劑用于指導面上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
材料與方法
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荷蘭15,屬于費烏瑞它系列,為G3代一級種薯,購買于惠州九華農貿有限公司。
供試藥劑主要選擇近年在生產上應用效果較好的6個進口殺菌劑或藥劑組合,另外加入一個新上市的殺菌劑-42.4%唑醚氟菌胺SE,對照藥劑為500多菌靈WP,見表l。
試驗方法及防效調查
試驗地選擇在歷年馬鈴薯晚疫病發生較重的靈山縣檀圩鎮,田塊前茬為晚稻。2014年1 1月25日播種,2015年3月25日收獲,采用水旱輪作,播種密度為5500-6000株/667m2,起高壟雙行種植,畦底包溝l.lm,壟內行距18cm,株距20cm。播種時芽眼朝下,傷口向上,用手直接插到泥里,盡量淺,下種后畦面施撒殺蟲顆粒劑,苗期灌水灌肥促苗、溝壟兩邊定向噴霧防除雜草。每個處理三個重復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45m2。
根據天氣預報,在陰雨天氣來臨前l-2d之前噴藥,若無特殊天氣情況中后期按照預設每隔15d噴施藥劑一次,稀釋倍數按表l執行。噴藥時間和當時折合的667m2使用藥液量為:12月25日(15kg)、1月14日( 60kg)、1月30日(75kg)、2月17日(75kg)、3月1日(75kg)。設清水對照,分別于第3次、第4次、第5次噴藥后調查病情,采用5點取樣,每點連續調查10株馬鈴薯的所有葉片,計算病葉率(總的病葉數占調查總葉數的百分比)和病情指數。病情分級標準參照GB/I'17980.34-20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進行。
0級:無病斑;
l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10%;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ll%-20%;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1%-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0%以上。
防治效果(%)=[1一(清水空白對照區第一次施藥前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清水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第一次施藥前病情指數)]
計算各藥劑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數采用3次重復的平均值,差異顯著性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馬鈴薯收獲時(2015年3月25日)測定各處理的產量,并計算每667m2的總產量、增產率和經濟效益等。
栽培管理
施肥采用一次性全陽施肥,整地前每667m2施雞糞1500kg,硝酸銨鉀肥lOkg,過磷酸鈣(P205≥12.O%)50kg,51%(N:P:K=17-17-17)嘉施利復合肥150kg,全田均勻撒施后,利用大中型旋耕機翻耕2次。水分管理按照“前期足水、中期少水、后期濕潤”的原則進行。為確保試驗條件的一致性,各處理間除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所用藥劑有所區別外,不使用其它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藥劑,其它防治蟲害和細菌性病害所用藥劑均一致,蟲害防治每次施藥時病蟲情復配其他藥劑防治小地老虎(前兩次)、蚜蟲(每次)和青枯病、黑脛病和細菌性根腐病。防治小地老虎選用32%阿維·毒死蜱EC 500倍液,防治蚜蟲選用25%烯啶·異丙威DP15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脛病和細菌性根腐病選用20%噻唑鋅SC 500倍液。播后28d時,用90%乙草胺乳油500倍液進行定向噴霧,防除雜草。
結果與分析
防治效果
由表2數據可知,清水對照區1月8日出現晚疫病癥狀,50%多菌靈WP防治區在1月15日出現晚疫病癥狀,而其他藥劑防治區均未jLI_:現晚疫病。第3次藥后7d調查,清水對照區晚疫病病情指數達20.76,多菌靈防治區病情指數為11.70,防治效果為64.45%,其他7種藥劑或藥劑組合防治區的病情指數在0.47-0.91之間,防治效果在95.58%-97.66%之間,處理間差異不明顯,其中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和42.4%唑醚氟菌胺SE兩個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別為97.66%、97.56%;2月26日調查,清水對照區晚疫病病情指數已發展至61.06,出現不少全株枯死的晚疫病植株,多菌靈防治區病情指數為18.84,出現部分全株枯死的晚疫病植株,防治效果為69.16%,其他7種藥劑或藥劑組合防治區的病情指數在2.96-4.19之間,而且未發現9級病株,大部分病株在1-2級之間,防治效果在93.13%-95.16%之間,其中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和42.40唑醚氟菌胺SE兩個處理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為95.16%、94.99%;在馬鈴薯收獲前(3月8日)第3次調查,清水對照區晚疫病病情指數為79.42,心區呈焦枯狀,50%多菌靈WP防治區病情指數為26.16,出現較多全株枯死的晚疫病植株,其他7種藥劑或藥劑組合處理的病情指數在4.17-6.56之間,防治效果在93.13%-95.16%之間,以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和42.4%唑醚氟菌胺SE兩個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
不同藥劑或藥劑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產量及經濟效益
2015年3月25日收獲馬鈴薯時測定各處理的馬鈴薯產量和商品率,每小區收獲中間2壟4行,然后折算成每667m2產量。根據表3數據表明,各處理的產量排名為:F>B>G>E>A>D>C>H>CK,除50%多菌靈WP處理外,其他7種藥劑或藥劑處理的增產率在20.21%-34.62%范圍內,其中25%雙炔酰菌胺SC+680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組合處理增產效果最明顯,達34.62%。
除50%多菌靈WP處理外,各藥劑及藥劑組合處理的商品率差異不大,均高于93%。用藥成本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和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兩個處理用藥藥劑成本最貴(不含人工),均為360元,其他5個進口藥劑處理用藥成本在200元左右。因為統價收購均按2元/kg,所以在總產值排名上和總產量一致,以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組合處理總產值最高,達7735.6元/667m2。新增純收入以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組合處理最高,達1475.0元/667m2,增收效果明顯,其次為42.4%唑醚氟菌胺SE和68.75%氟菌·霜霉威sc,新增純收入分別為1252.4、1108.8元/667m2,其他幾個進口藥劑新增純收入在911.0-989.8元/667m2范圍內,表明通過這7個藥劑或藥劑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都能對馬鈴薯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結論與討論
盡管在全國范圍內對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試驗結果報道較多,但同一種藥劑在不同地方或不同茬區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不同,目前尚未見欽州馬鈴薯冬作區防治晚疫病的研究報道。本試驗田塊馬鈴薯種植塊采用高肥水強化栽培模式,馬鈴薯晚疫病發病最為嚴重,通過防治試驗,以期篩選出馬鈴薯晚疫病重發情況下,防治該病效果好的藥劑或藥劑組合。
試驗結果表明18.7%烯酰吡唑酯WG、42.4%唑醚氟菌胺SE、52.5%惡酮·霜脲氰WG、25%雙炔酰菌胺SC、68.75%氟菌·霜霉威SC、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等藥劑或藥劑組合對馬鈴薯晚疫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三次防效調查結果表明,平均防治效果高于93%,因防治效果好而帶動的新增純收入在911.0-1475.0元/667m2,單項技術經濟效益突出。這些藥劑中,18.7%烯酰吡唑酯WG、52.5%惡酮·霜脲氰WG、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25%雙炔酰菌胺SC、68.75%氟菌·霜霉威SC等5個藥劑為其他馬鈴薯產區推薦使用的傳統藥劑,在欽州地區使用均表現出對馬鈴薯晚疫病較好的防治效果。一方面表明了欽州地區馬鈴薯晚疫病菌沒有高抗藥性的現象,另外一方面可能是本次防治試驗抓準了防治的有利時機,每次噴藥都搶在低溫陰雨天氣來臨之前,且在馬鈴薯出苗后第24d就開始噴藥保護。
本次試驗除傳統藥劑外,也有新開發的藥劑-42.4%唑醚氟菌胺SE,該產品的有效成分為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是最新開發的酰胺類殺菌劑活性成分,復配的吡唑醚菌酯成份可從病原體開始感染作物起就能提供防護作用,阻礙游動孢子的形成和移動,直接抑制孢子發芽,能有效防治葉面和塊莖枯萎。本試驗實踐證明,該藥對馬鈴薯整個生育期的晚疫病管控效果優秀,平均防效超過95%, 防效排第二,僅次于25%雙炔酰菌胺SC+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組合。該組合為兩個藥劑組合而成,25%瑞凡膠懸劑通過良好的跨層滲透鏟除真菌的病原孢子,68%金雷水分散粒劑用快速內吸傳導治療病害。組合施用后在植株體內0.5h實現內吸傳導,1h完成跨層滲透,對病原真菌實行立體式全方位鏟除,可迅速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在試驗中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排第一,都優于單個藥劑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為95.990。其667m2產量和新增純收入排名第一,分別為3867.8kg/667m2、1475.0元/667m2。
根據近20a的氣象資料表明,欽州市冬春季節氣溫偏低,陰雨天氣較多,屬典型海洋性氣候,因此,每年冬種馬鈴薯生產中防治晚疫病次數一般超過5次,遠超過北方馬鈴薯產區晚疫病防治2-3次的用藥頻次,但隨之而來的防治成本卻高出一倍。但由于欽州市冬種馬鈴薯屬于反季節栽培,上市正好主打初春蔬菜和馬鈴薯產區空檔期,市場價格好,因此,扣除較高的用藥成本,其防治效果好帶來的增收部分十分可觀,像在本試驗中,7個成本高的的藥劑處理新增純收入在911.0-1475.0元/667m2。
本試驗是7種藥劑或藥劑組合連續使用后的結果,根據各處理的防效和增產效果,在欽州市冬種馬鈴薯栽培區域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藥劑使用上,首先推薦5%雙炔酰菌胺SC+680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42.4%唑醚氟菌胺SE,其次是68.75%氟菌·霜霉威SC、25%雙炔酰菌胺sc、18.7%烯酰吡唑酯WG、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WG、52.5%惡酮·霜脲氰WG,在生產上使用應注意輪換,防止病原菌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