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桔華
論網絡視域下的政府管理
文/譚桔華
現代政府管理中,如何及時回應網絡運動中網民的訴求,考驗著政府的回應能力。
網絡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結構,這一社會結構源于社會組織,社會變化以及由數字信息和通信技術所構成的一個技術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社會一詞,首先出現于學者狄杰克(Jan van Dijk)1991年出版的《De Netwerkmaatschappij》一書中。狄杰克認為,網絡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網絡交織所形成,而網絡也決定了社會的走向目標,影響的層次包括個人、組織和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社會”一詞不經意間成為各學科甚至一般大眾紛紛引用的關鍵詞。目前,人類社會正由高度的工業化時代邁向初步的計算機和網絡時代,互聯網已經與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6.9%,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49億。2014年,中國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26.1小時,比上一年增加了1.1小時,15歲—49歲之間的年青網民群體約占79.4%。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可以預見,隨著這一政策的落實推進,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將進一步提高。

網絡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圖/CFP)
網絡社會的興起與發展,促使政府效能顯著提高,但是網絡社會的崛起,同樣給政府帶來了挑戰,對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向政府提出了如何在網絡社會中有效提高政府管理水平這一難題。
1.日益增強的公民權利意識考驗著政府的回應能力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一體化深入發展,政治現代化、民主化、文明化程度不斷推進的同時也伴隨著政府失靈,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等公民社會力量逐漸崛起,公民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結構下,由于現實社會的制度性約束和表達空間的制約,公民的權益和話語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網絡空間下,網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我,盡管網絡運動的參與主體來自不同地域,有著差異化的職業、教育和收入、社會心理和價值觀等特征,但基于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公平正義的理念和現代公民精神,使得網民有可能通過網絡互動達成一致意見(網絡共意),并參與到網絡運動之中。從我國網民規模、結構、普及率和網絡使用情況來看,網絡及其空間已經成為青年網民表達自我、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的主要平臺和路徑。在網絡空間下,網民間基于信息分享和情感分享,通過網絡互動,組成不同的網絡群體和網絡共意,從而增大了采取現實社會中的集體行動的可能,這一過程是“匿名”狀態中不斷頻繁產生、強化的,使得由網絡互動而形成的網絡運動對社會帶來更大的沖擊,增大了社會控制的難度。現代政府管理中,如何及時回應網絡運動中網民的訴求,考驗著政府的回應能力。
2.網絡發展促使政府職能由管理轉向管理和服務并重
隨著社會發展和公民意識的增強,網絡參與帶來的政治動員成為政治發展的新趨勢。網絡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越來越便捷的途徑,網絡輿論越來越成為政治權威及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同時,網絡提供了海量信息,提供了自由表達觀點的平臺與機會,網民個人處于一個嵌套的相對公開的虛擬社會,虛擬社會層面的網民隱私權越來越受重視。如何在治理網絡暴力和保護網民權利之間尋求平衡,做好管理和服務,成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政府管理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