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一、內蒙古金融業近年來發展現狀
(一)銀行業穩健發展
十年來,銀行類金融機構加快發展腳步,各類機構從無到有,至2014年末,我區有大型商業銀行5家,政策性銀行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7家,城市商業銀行4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外資銀行1家,小型農村金融法人機構93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67家,財務公司3家,信托公司2家。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4683個,從業人員9.4萬人。(數據來源: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金融運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總體來看,2005年以來,內蒙古的銀行類金融機構類型不斷豐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迅速,擴張步伐明顯。資產規模迅速擴大,盈利能力不斷增強,不良貸款率不斷下降,銀行業得以穩健發展。(數據來源:2005-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金融運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二)資本市場發展平穩,活躍程度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
2014年末,全區法人證券公司營業部增加到98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4046.5億元,占全區GDP的22.8%。2005-2014年,全區非金融機構通過債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籌資比例逐步擴大,累計籌資2932.9億元,債券融資方式呈多元化發展,直接融資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14年,債券融資比例已經達到26.7%,債券融資規模達524.3億元,超過了2005年全區非金融機構的融資總量。
整體來看,內蒙古資本市場發展較為平穩,活躍程度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其中,2007年受人民幣升值以及股權分置改革等影響,股市迎來一輪快速上漲周期,全區上市公司股票籌資額達到歷史高點100.9億元,直接融資占比達到18.4%。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經濟金融環境變化以及國內特大自然災害相繼發生等影響,資本市場產生了較大波動,風險因素增加,全區證券經營機構利潤下降38.4%,上市公司總市值同比下降69.6%。2014年受改革政策利好推動,股市行情好轉,證券市場活躍度大幅增強,客戶數量及證券交易額不斷增加,股民開戶數同比增長28.5%。
(三)保險市場快速發展,保障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近十年來,全區保險業也有了較為迅猛的發展,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從2005年開始,保險公司快速進駐自治區,自治區級保險分公司從2005年的9家發展到2014年的37家,且大部分在盟市設立了分支機構;截至2014年末,保險專業中介法人機構35家,保險代理分公司20家,保險經紀分公司10家,兼業代理機構4226家。保險營銷員85385人。全區財產險公司21家,人身險公司16家(數據來源:內蒙古保監局)。目前已建立起以基本社會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為三大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
從各年度數據對比分析來看,保費收入從2005年的60.9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14億元,增長了5倍多,其中,財產險與人身險的比例也更趨合理,保費收入穩定增長;保險密度由2005年的253.6元/人提高到2014年的1253元/人,增幅明顯;保險深度變化不大,十年間僅提高了0.4個百分點;賠款及給付率逐年提升,從2005年的14.2億元賠付額提高到2014年的110億元,保險的經濟補償作用不斷增強,發揮了“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二、內蒙古金融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相關率低
從內蒙古的金融相關率(貸款余額與GDP之比)可以看出,內蒙古的金融化程度偏低,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各地區平均水平。2005年以來,內蒙古金融機構貸款占GDP的比重持續4年呈逐年下降走勢,且各年度值均低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接近1倍左右。2012年以后略有改觀,這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回落有一定的關系,貸款增速并未有較大變化;與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著較大差距,各年度指標均低于各地區平均值。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中等水平,存貸款余額始終居全國靠后水平,且存款額長期低于地區生產總值。可見,內蒙古金融業的發展與經濟的快速增長尚不適應,金融化程度總體偏低。
(二)內蒙古的貨幣市場發展滯后
一是加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法人機構少。內蒙古法人機構加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數量非常少,目前169家法人機構僅有28家加入。2014年僅有17家機構通過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發生了拆借業務。二是地區間、市場成員間業務發展不均衡,金融市場交易主體單一。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及同業市場業務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達到八成以上;市場交易主體太過集中,債券市場交易主體主要集中在城市商業銀行和證券機構,交易量占整個市場的90.8%。同業拆借市場交易主體主要集中在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交易量占整個市場的97.6%。三是交易品種單一。票據工具的利用方面以銀行承兌匯票承兌、貼現為主,商業承兌匯票占比非常小。金融市場交易品種主要以傳統基礎產品為主,利率互換、債券遠期等金融衍生品遠未得到推廣。四是沒有建立較為發達的票據交易中心來實現票據業務的自由吞吐。
(三)資本市場發展緩慢
內蒙古的境內上市公司數近10年內僅增加3家;法人證券公司數僅有2家,近10年無變動;10年間法人基金公司數始終為0;唯一1家法人期貨公司于2012年撤離。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也很少,截至2014年底僅有3家,上市公司后備資源較少。而截至2014年末,全國境內上市公司(A、B 股)總數2613 家,共有732家企業在創業板掛牌上市,全年籌資7059.6億元,內蒙古只占到全國的0.2%。2014年內蒙古上市公司總市值為4046.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2.8%,全國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則達到58.3%。另外,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數量少,發展較為緩慢。總體看,內蒙古的資本市場發展較為緩慢,創新不足,直接融資工具尚未充分利用。
(四)保險業發展相對滯后
保險密度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保險的普及程度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保險深度可以衡量出一個地區保險市場的發展程度和潛力,從而反映出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全國情況對比來看,內蒙古的保險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2014年保險密度為1253元/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6.3元/人;保險深度則多年來變化很小,2014年為2.0%,全國平均水平為3.2%,全國27個省份的保險深度普遍位于2%-4%之間,內蒙總體上處于靠后位次,與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差距相差2~3倍。
(五)內蒙古的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
內蒙古地域遼闊,金融機構數量相對較少,網點密度(金融機構數與行政區域面積之比)很低。2014年內蒙古地區網點密度僅為39.6個/萬平方公里,而全國平均水平為227.1個/萬平方公里,四川省為286.5個/萬平方公里,河北省為577.3個/萬平方公里,山西省為369.9個/萬平方公里,遼寧省為634.4個/萬平方公里,均遠遠高于內蒙古。可見,內蒙古人均享有金融資源量非常少,與全國、西部地區發展較快省市以及東部、中部、東北地區毗鄰省市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目前,全區信托公司只有2家,2005年資產總額為11.8億元,2014年為44億元,發展較為緩慢,而且信托品種不豐富,與企業和社會對信托產品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全區還沒有法人金融租賃公司,租賃市場業務量少,品種也少。
(六)金融創新不足
一是目前內蒙古的金融機構主要以傳統存貸款業務為主,其他金融產品較少或尚未開展,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二是我區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少,范圍窄,仍然集中于傳統的結算、匯兌、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證等產品,咨詢服務類、投資融資類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發展不足,覆蓋面窄。三是資產證券化等新業務在我區發展滯后,金融衍生品創新運用不足。四是全區加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法人機構補充資本渠道單一。除包商銀行外,其他法人機構基本沒有通過次級債補充資本,制約了發展后勁。
三、促進內蒙古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順應經濟發展趨勢,不斷提高金融相關率
金融機構需順應經濟金融發展趨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通過完善金融配套政策措施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調動商業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優化信貸結構,協調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根據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合理擴大信貸總量,保證信貸增速高于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金融相關率逐步接近和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二)加強要素市場建設,滿足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全面推進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基金市場以及股權交易和產權交易市場等要素市場建設,滿足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三)完善金融組織體系,促進金融業合理有序競爭
推動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延伸服務網絡。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提升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綜合競爭力,創造條件上市融資。鼓勵利用民營資本和信托方式等形式參與投資各類金融機構。適時引進和組建消費金融公司、汽車、住房金融公司,鼓勵發展擔保公司等準金融機構,穩步推進民營資本組建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公司和私募股權基金公司。加快發展投資咨詢、資產評估、保險代理、經紀等金融中介機構,盡快使全區金融業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優勢,逐步構建主業突出、服務專業、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錯位競爭的金融體系。
(四)創新金融產品,擴大有效擔保品范圍
各金融機構要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斷豐富抵押物種類。要健全和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充實擔保基金,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企業有效擔保品范圍,穩步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倉單、存單、結算單、知識產權等權利質押貸款。積極推廣林權、土地承包流轉權、牧場使用權抵押,擴大農牧民有效抵押擔保范圍。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