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燕
摘 要: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個主題,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西摩·馬丁·李普塞特、羅伯特·達爾、塞繆爾·亨廷頓等西方著名學者對二者的關系進行過研究,本文通過介紹這些權威研究成果,以期能對二者關系有更為清晰、準確的認識。
關鍵詞: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第三波民主浪潮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025-02
在當今這個愈益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是兩個談論甚多的話題,而且在一般意義上,二者之間呈現出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經濟愈發展則政治民主化也就愈發展,經濟發展程度低的國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也就越低,南太平洋島國地區的發展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進程也會促進或阻礙經濟的發展,印裔學者阿瑪蒂亞·森是這方面研究的權威,他主張民主政治有利于經濟的發展[1]231。本文試圖通過對西方學者有關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關系研究成果的介紹,就經濟發展對民主政治的影響和作用做一粗淺分析,以期能發掘出一套適合南太平洋島國地區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同步、協調發展的方案。
一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社會學家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最早關注到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的關系,由此也就成為最早對這一關系進行系統論述的政治理論家。早在1959年,李普塞特就在其經典著作《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一書中探討了民主政治的社會條件,并認為經濟發展的狀況與民主政治有密切的相關性。他指出:“一個國家越富裕,他準許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多。從亞里士多德到現在,人們一直以為,只有在富裕社會,即生活在現實貧困線上的公民較少的社會,才能出現這樣一種局面,大批民眾理智地參與政治,培養必要的自我約束,以避免盲從不負責任煽動的呼吁。一個分化成大多數貧困民眾和少數顯貴的社會,要么導致寡頭政治,要么導致多數暴政。”[2]27
為了具體驗證這一論點,李普塞特使用了各種經濟發展指數——財富、城市化和教育,對歐洲和拉丁美洲已被分類為不同民主程度的國家,計算了各種指數的平均值和變化范圍(見表1、2、3,資料來源: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
上述三個指數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育指數跟民主化的關系。教育對民主的促進作用,主要在于它能開闊人的視野,使人們能理解寬容的必要性,阻止人們皈依極端主義學說,提高人們在選舉時做出合理選擇的能力。
二
在李普塞特之后,又有很多學者關注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的關系,美國著名政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就是其中之一。在代表作《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一書中,達爾指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各種尺度大都是密切相關的。如在一項對一百多個國家和殖民地的研究中,達爾發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其他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如兩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在人口中的百分比(相關性為0.71)、成年人的識字率(0.80)、人口中高等教育的在冊人數比例(0.58)、沒錢人中收音機的擁有量(0.85)和每個居民醫院病床床位數(0.77)。這些變量與其他指標——如在農業中就業的勞動力的百分比、人口中的工薪收入者的百分比以及健康和大眾傳媒,一起構成了一組隨經濟發展水平而變化的變量集合。基于此,達爾指出:“一個國家如果比較貧窮或比較富裕,那么,其貧窮與富裕除了顯示人均收入之外還顯示了其他高度相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我們就可以說這些不同的國家處于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3]74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達爾進一步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把上述國家分為五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原始社會、傳統文明社會、轉型社會、工業革命社會、高消費大眾社會,并研究指出,在這五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中,實行多頭政治的國家的比例呈現出如下的趨勢:最窮國家占0%,次窮國家占7%,次富國家占36%,最富國家占100%。顯然,在處于經濟發展的兩個最發達的階段上(工業革命社會和高消費大眾社會)的國家當中,包容性的多頭政體的比例大大高于三個較不發達階段的國家,后一類國家中占優勢地位的是獨裁威權政體。
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包容性多頭政體之間的關系,達爾指出:“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水平越高,其政體就越有可能是包容性的或近似的多頭政體;如果政體是多頭政體,他就越可能存在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不是較低的國家。”[3]76
三
除了羅伯特·達爾,以提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和“文明的沖突論”而聞名的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也對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將相關的研究成果以《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為題出版。
對于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的關系,亨廷頓指出:“經濟發展與民主和民主化的關系是復雜的,而且可能因時因地而異。經濟因素對于民主化有重大的影響,但這些因素不是決定性的。在經濟發展的程度與民主之間存在著一種全面的相關性,然而,沒有一種經濟發展的格局自身對導致民主化是必不可少的,或是充分的。”[4]68由亨廷頓的觀點不難發現,經濟與民主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相關性,這種關聯性在下表中有明確的反映(表4)。
四
從李普塞特到達爾,再到亨廷頓,這些西方著名學者、政治學家對于“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的關系”這一命題的認識逐漸加深。他們都認為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間存在著重要的關聯,經濟發展能夠為政治民主化提供重要的基礎,但二者之間遠沒有必然性的決定關系。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學者中的多數都承認這樣一個重要的經驗事實,那就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到達一定水平之后,非民主的政體就很難維系,而且民主化轉型一旦發生也很難逆轉。
上述西方學者的這些結論對于南太平洋島國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目前,南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島國都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也是一個民主政治的重要發展時期。在這個階段,不僅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將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政治參與和政治民主要求不斷增強。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南太平洋的這些島國卻并沒有在政治上做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從而引發了諸多的社會、政治問題,1987年的斐濟政變就是典型例證[5]。
參考文獻:
[1]劉軍寧.大家西學:民主二十講[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2][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美]羅伯特·達爾.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5]呂桂霞.1987年斐濟政變及其深層原因探析[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