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摘 要:“價值”一詞在當今社會被廣泛使用,但是人們對于價值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卻不能準確把握,進而對于價值的范疇更是不甚了解。主要從學術界對于幾種主流價值學說中有關價值定義中“意義”的討論出發,立足于價值哲學的高度,對價值的范疇進行了新界定。
關鍵詞:價值;價值主體;價值客體;主客體的相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039-02
“價值”一詞在當今社會被廣泛使用,但是對“價值”一詞的探討從未停止。價值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長期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從學術界對于幾種主流價值學說中有關價值定義中“意義”的討論出發,立足于價值哲學的高度,對價值的范疇進行了新界定。以有利于理解人類生活實踐及其歷史發展規律,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加快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
一、關于價值定義中“意義”的不同理解
在對價值的定義中,人們將其概括為事物對于人或者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但是意義究竟代表著什么,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主要形成了五種不同的觀點。
首先,“觀念說”。“觀念說”又可以稱為“精神存在說”,這種觀點把“意義”或價值最終看作是一種人類的精神現象,被認為是人類的旨趣、情感、意向、態度和觀念方面的感受狀態。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奧地利哲學家邁儂、美國的培里等人。他們認為價值并不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他們將其歸根到只產生于存在于人們的評價意識之中,只是人們的主觀精神表現。
其次,實體說。實體說認為價值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或者現象體系,人們最終可以在世界某個地方或者某種狀態中找到它的終極存在。對于價值實體說的認識人們又有不同的理解。客觀唯心主義“價值王國說”認為價值是現實世界之外或之上的一個獨立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最高或者終極的本質狀態。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和文德爾班的“第三世界”、舍勒的“先驗的實質的價值論”就含有這種看法。以上這些觀點都把價值的一般抽象為獨立的實體的觀念,最終會導致價值觀上的絕對主義或神秘主義。
再次,屬性說。屬性說主要認為價值雖然不是特殊的實體,但是某些實體所固有的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產生的特殊屬性。在對屬性說具體劃分時又可分為主體屬性說和客體屬性說。“客體屬性說”認為,價值是對象本身所具有的某種屬性,例如保暖是衣服的屬性一樣。這種觀點認為客體的價值是由客體本身決定的并且客體的價值是確定的,這往往會導致價值獨斷論、價值絕對主義。另一種主體屬性說則認為,價值就是作為主體的人自身所固有的本性、意識、意志等本身,人性就是價值。主體屬性說對于價值的理解僅僅是從肯定人的地位出發做出的種種宣示或斷言,并不是對價值做進一步的科學界定。
復次,關系說。這種學說認為,價值定義中的“意義”本身就是表示一種關系的范疇即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價值既不是某種獨立的實體,也不是任何實體固有的屬性,而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關系的產物。“關系學說”也有主觀論和客觀論之分。例如“價值完形說”,這種學說把價值理解為主體心態對客體的一種“完形”效應。顯然是把價值看作是主體的心態,仍然屬于主觀論的范疇。“情境說”則首先肯定了價值是一種現實的關系狀態,認為它只能在特定的關系中,并且以關系的形式存在和表現出來。這種學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實際的但是仍然沒有指出“情境”的實質和意義。
最后,實踐說。“實踐說”是一種繼承“關系說”的合理內容的基礎上,重新闡述的一種價值學說。它承認了價值是一種關系現象,指出了價值作為一種特定的關系而產生和存在的,并且指出價值的客觀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關系——主客體關系,也說明了這種關系的內容和要素。價值產生于人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認識和改造現實世界的活動:價值的本質是客觀事物的自身規律與作為主體人的自身標準的統一,體現的是外部世界對于人的意義。
二、價值關系范疇的主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對象性活動,而價值就產生于實踐活動中,實踐活動的主體、客體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說包含了價值的相關要素及內容,厘清主體、客體和他們的相互關系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去理解價值。
首先,價值主體。一提到“主體”這個概念人們常常會聯想到與其相聯系的概念,例如本體、實體等,但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體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主體,而是價值哲學視域下的價值主體——作為人類實踐活動范疇下的主體。
對于主體我們可以根據主體范圍的大小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也是最高層次上的主體,是把從產生以來不斷發展進步著的人類當作一個整體,來作為主體。第二類主體,可以認為把某一歷史階段的人類(例如古代人類、現代人類等)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作主體。第三類劃分是把每一個時代中人類社會所包含的不同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如地區、國家、民族、階級、階層、行政單位以及各個社會團體等。他們都可以作為主體而存在。第四類也是最小范圍的主體即社會中存在的個人。
所謂“人性”主要指人區別于動物或神的特性。主體性主要是指人類的現實本性。人必須充當主體,才可以稱得上是主體性。人只有在自己與他人或他物發生主客體關系時他的人性才會上升為他的主體性。具體地說人的主體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第一,人身的現實結構和規定性。第二,人在其對象性關系和行為中的“為我”傾向。第三,人的主動自為性。第四,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
其次,價值客體。主體和客體是構成實踐活動的兩個基本關系項,也是形成價值的相關要素。但是客體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往往被人們過分強調或者被忽略,這都不利于我們正確理解價值,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客體也是我們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
客體常常與主體相伴而生,客體是否如我們生活中認為的那樣僅僅表示“物”或“外部客觀存在”呢?客體簡單來說就是指實踐或認識活動中主體行為的對象。客體與主體相對應而存在,因此客體也相應地可以分為四類,籠統地說就是四類不同主體在各自活動中所對應的對象。對于客體我們常常會忽略一個問題,人是否可以成為客體?其實答案是肯定的,人一定可以成為客體。在人類許多活動中,活動的對象常常是人,例如心理學和醫學研究、社會交往、體育活動等。在社會內部,人和人交往總是互為主客體的,并且每個人也都有“自我主客體”關系。因此人是即為主體又為客體,人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
談到了客體,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客體的客體性。客體性簡單來說就是對象的性質和意義。當一事物在某一實踐或認識活動中成為客體時,它所表現出來的特性,除了他自身必須具有的外部客觀性以外,還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與主體對立的自身規定性,即“異質性”。第二,客體對于主體來說的自在性,即“異在、異向性”。第三,客體對主體來說的他律性。客體,無論是物還是人,在人類的實踐中總是具有以上這些特點,如果我們不能把握客體的這些特性,必然會造成對價值問題的迷惑。
在對待主客體的問題上,我們也常常會遇到主觀、客觀的問題。到底主體、客體與主觀、客觀有什么區別,我們可以從概念中找到答案。主體與客體,是以人在對象性活動中的現實地位為標志的范疇。主體與客體中的“體”表明他們是“關系中的實體”,重在強調在關系中雙方的現實性和完整性。主觀與客觀,則是以人的意識、思維的本性和特性為標志建立的關系范疇。主觀和客觀也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主觀性主要指的是“為人的意識所固有的特性”。客體性指任何對象不依賴于對他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特性。因此當我們在分析價值問題時,一定要學會區分以上這些概念。
再次,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作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人類最廣泛意義的實踐。對于價值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質的探討必然離不開對人類實踐活動即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研究。
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常常是以實踐和認識的形式表現出來。廣義的實踐即人類生命體的整體活動。狹義的實踐指的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感性活動本身。認識亦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識相當于“意識”包括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狹義的認識僅指主體對客體的精神反應。主客體雙向作用的兩種形式常常以實踐為基礎實現統一的,因此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形式總以實踐的形式來表達。無論實踐還是認識都是同時發生并實現主體對客體或客體對主體的雙向作用。
通過實踐和認識所實現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內容一般是這樣兩個基本過程:(1)客體對主體的影響,就是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反應以及對客體自身規律認知,可以概括為“主體客體化”。(2)主體對客體的作用和影響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選擇、構造、改造等,概括為“客體主體化”。“客體主體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價值”的實質內容。所謂“客體主體化”,是指主體作用于客體的內容和效果:主體依據自己的尺度,從各個方面去改造客體,在客體身上顯現出自己的本質,從而實現自己的發展。“客體主體化”主要是主體的特點和尺度體現于客體。主體的尺度主要在:(1)主體按照“為我”的方式建立主客體關系。(2)主體對客體的作用,處處都與主體的需要和目的有關。(3)“客體主體化”最終體現于相互作用的效果中。但是也要注意在關注“客體主體化”時,也要承認客體、尊重客體、理解和服從客體的規律。
三、價值范疇研究的意義
首先,對于價值范疇的研究有利于理解人類生活實踐及其歷史發展規律。對于哲學視域下的價值范疇,包括了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價值范疇中的價值主客體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價值以及價值現象,它們產生于現實和實踐,又高于現實的現象。因此我們可以以價值和價值現象為基礎,通過對價值主客體的分類,發現不同時期人類所形成的不同價值,進而挖掘出不同時期的人類實踐活動,為我們研究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提供借鑒意義。
其次,對于價值范疇的研究有利于我們理解人類的社會價值在于貢獻。對于價值范疇的研究,我們不能離開對人的價值的分析。人的價值分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自我價值主要體現的是個人的自我滿足,社會價值是個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我們這里所說的社會價值主要是社會正價值,主要指人對社會的貢獻。“貢獻”屬于社會生產價值,為社會的生存發展創造必要的價值。正是社會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創造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才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再次,對于價值范疇的研究有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當代科學和實踐的發展,已經明確無誤地把價值問題推向了人類思考的前沿。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競爭,將是以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思想和智慧之爭。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框架,構建符合我國人民思想的價值體系。價值體系的建設必然離不開對價值范疇的研究,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的價值范疇,統一全國人民思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任金秋.對價值范疇的一種哲學界定[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