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莉 寧嘉鵬 李朝旭
摘 要:群際沖突指人們把自己看作不同社會群體的成員而非單獨個體而發生的內隱或外顯的對抗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官民博弈也被漸漸置于群際沖突的背景之下,良性的官民生態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時局變化一定層面上又為新的官民博弈關系的確立奠定基礎。文章擬從群際行為的角度討論官民沖突,以心理學視角分析相應的策略,為達到合作性的博弈結果提供理論基礎,以期推進協同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的形成,實現社會治理的創新。
關鍵詞:群際沖突;官民博弈;群際關系;心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047-02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對官民關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官民雙方獨立利益主體地位同步彰顯,并且導致了官民互動模式的改變:官民關系逐步走向了平等法律主體間的利益博弈關系,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社會政治進程。長期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格局,政府在各種社會利益分配與協調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攻堅階段,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貧富差距問題開始凸顯,官民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與沖突的焦點,政府本來具有的“公共管理者”“公共裁決者”地位弱化,直接站在了利益沖突的前沿,尤其是以經濟利益博弈為核心的社會群體事件發生時,官民關系往往出現暫時的失衡。
一、官民博弈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主要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1-3]?!安┺摹笔瞧降戎黧w間的互動模式,在多決策主體之間的行為具有相互作用時,各主體根據所掌握信息及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的一種行為,讓事態朝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從博弈的均衡結果來看,博弈分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4]。所謂合作性博弈是指參與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選擇行動,但所選擇的行動其結果對雙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參與者的行動選擇對雙方均不利。
“官民博弈”的提出正是采納了交往理性的民主核心,它實質上是官民在平等話語權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從而使權力的決策實現民主化、科學化和有效性的途徑,體現的是新時代的交往理性。有很多學者認為,“拆遷自焚案”“鳳凰女跳樓案”“鄧玉嬌案”都是“官民博弈”的表現,而官民博弈力量的嚴重失衡是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在任何社會中,利益博弈都不可避免,以群體性沖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亦為尋常?!肮倜癫┺摹睂嵸|是讓官方和民眾平等協商,各方表達自己的意愿與難處,為保障自身的權利辯駁。就目前而言,享有權力的官方排在各種獲利群體的優先位置,雙方并沒有真正的博弈,只有讓官民合作性博弈,才是在轉型時期保障民眾權利、更加符合中國的現實語境的最切實可行的方法[5]。
二、群際沖突
群際沖突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普遍問題[6-7]。群際沖突(Intergroup conflict)是指人們把自己看作是不同社會群體的成員而非單獨個體而發生的外顯或內隱的對抗行為,是人們把自己看成是群體成員的重要決定因素[8]。人類有把人際關系視為群際關系的傾向,這就增加了群際沖突發生的可能性,這種沖突既包括外顯的對抗與侵犯,也包括內隱的歧視、敵意、敵視、攻擊、刻板印象、偏見等形式的沖突。
群際沖突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心理原因,如:社會類別化、相對剝奪感、群際威脅、現實沖突、群體認同、不信任感等。社會類別化是群際關系形成的基礎,相對剝奪感是引發群際沖突的重要因素,當個體對本群體“想要”和“應得”的境況不滿意時,就很可能采取改進群體境況的活動[9],知覺到的群際威脅導致群體成員對外群體產生消極的態度和行為,成為引發消極群體態度的根本原因,更有甚者產生強烈的群際偏見和群際沖突[10]。現實沖突是指有限的資源導致了群體間的沖突,進而導致了偏見和歧視的增加[11]。群體認同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群體認同者更容易察覺到群體間的差異性,對群際間的敵意和沖突更敏感。缺乏信任感也是引發和維持群際沖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們可能懷有對外群體的“恐懼”,認為這些人好爭斗、侵犯性強、不誠實,而群際沖突一旦發生,不信任感就會彌漫于兩個群體之間。
三、群際沖突視角下官民博弈再審視
一個社會的官民關系是官與民相互塑造的結果。總體而言,官民利益關系并非總是協調一致的,官民之間利益博弈是存在的,官民利益博弈過程中各參與主體間的博弈生存,是一個無休止的合作性博弈與非合作性博弈交叉更替的過程。目前的群體性社會沖突事件只是一種外在形式,表面上看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但最終往往會發展演化到群眾對黨和政府公平協調利益關系的訴求上來。
群際沖突是人的某些最基本心理過程和動機的必然產物,所以不可能徹底消除,官民沖突是群際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官民沖突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而官民的博弈是一個混合戰略博弈問題。博弈主體健康的社會心理是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的基礎。但現時中國民眾的社會心理體現了一種“二元性”特征,既有推動政治穩定的積極心理表現,亦有破壞政治穩定的消極心理表現。
官員群體在社會地位、財富占有上具有明顯優勢,和民群體的價值觀念有較大差異,一部分官員可能具有特別的優越感,會有“炫富”“夸耀”的行為,還有一部分官員缺乏責任感,權錢交易、鉆政策空子、貪污腐敗,損害到其他民眾的利益,與民爭利,民眾可能將個體事件泛化到對整個官群體的不滿,再加上官民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兩群體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心理位差,使得民群體有不公正的感覺,產生“正義憤怒”。為了自我保護和不使自己的利益受損,民群體就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當個體認同某一群體時,內群體會變為自我的一部分,獲得了社會和情緒意義,那么評價與內群體有關的事物都會帶有情緒的色彩,好像這些事情是發生在個人身上一樣,把情緒從個人水平拓展到群體水平[10-12]。與個人感情不同,群體感情指向可以超越個人利益,一些民眾在遭遇到不公平或不合理對待時,會將這份信息添加自己的情緒渲染后傳播到民群體中,此時官群體就成了“外群體”,民群體成為“內群體”,民眾的個體利益的博弈可能會引發群體感情,使得民群體中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漸趨一致,導致民群體沖動、易變、急躁,甚至是不理智的行為,引發群際沖突。
可以從三個方面層次來緩解沖突:其一,從群際互動的層面,通過接觸、情緒控制等方面減少沖突;其二,從群際比較的層面,改變比較的心理維度,實現官民關系的和諧;其三,提升官民群體的自身素質和修養,倡導“貴族氣”的培養。
首先,由于民眾多元的利益訴求呈爆炸性的增長,各類私訪式的“政治秀”根本不可能滿足民眾的這些訴求,反而會增加民眾的反感與怨恨。政府需要走群眾路線,多到基層,聽取民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民群體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模式,培養官員能夠去引導民眾謹慎分析,保持理性,做出適當的判斷及合理的決策能力。民群體也要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理性表達自己的訴求,相信公平正義,防止被垃圾情緒所感染。
其次,政府官員要在心理意義上樹立由領導者轉變為社會服務者的觀念,明確制度規范的同時,更應該增強對社會和公眾意志的關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念和明確的責任意識,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注重統籌兼顧,建立“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的法治政府。作為民眾,應該多去和內群體中不同個體進行比較,關注自身怎樣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不是單純沉浸在不同群體之間的比較中,同時在進行社會比較時,不要只關注到官員群體擁有福利的方面,也要關注到官員們風光的背后付出的辛苦和承擔的社會責任。
最后,“貴族氣”最初是指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中,擁有權力和財富的社會階層高于其他階層的氣質?!百F族氣”的文化特征是有智慧、高尚、卓越等文化特征,它引導并掌控者人們的精神追求、價值定位和行為模式。民群體和官群體都應該增加自身的貴族氣,嚴格要求自己,適應并遵守制度和規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對于官群體而言,作為社會精英群體和人民公仆,應該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民眾的關注,顧全大局,為國效力,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只顧眼前的自身利益;對于民群體而言,則應該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不要盲目攀比,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價值追求,相信公平正義,適時的調節自我以適應社會需求,在遵守社會原則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官民共同努力,從心理上真正的樹立起責任意識和獨立意識,才能建立起友好的官民關系和良性的官民博弈模式,實現官民和諧,促進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陳欣.責任意識新探:基于行為博弈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05-109.
[2]劉菲.官民博弈:無直接利益沖突——基于法理學視角的解讀[J].法制與經濟旬刊,2009,192(1):28-29.
[3]連凱宇,劉邦凡.微博時代官民話語權的博弈與微博治理[J].電子商務,2014(10):50-51.
[4]蔣滿元.合作性博弈問題分析[J].嶺南學刊,2008(6):109-113.
[5]彭榆琴.作為權利保障方法的“官民博弈”——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13(6):61-64.
[6]孫連榮,楊治良.社會偏見與群際威脅在群際沖突發生過程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3,36(4):949-954.
[7]趙永萍,趙玉芳,陳,張進輔.回報方式對個體在群際沖突情境中的決策動機及行為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97-106.
[8]Tajfel H,& Turner JC.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
flict[J].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79:33-47.
[9]Crosby F.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working wome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0]張,馮江平,王二平.群際威脅的分類及其對群體偏見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2): 473-480.
[11]Sherif M,Harvey OJ,White BJ,Hood WR,& Sherif CW.Inter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M].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Book Exc-
hange,1961.
[12]Smith ER,& Henry S.An in-group becomes part of the self: Response time evalu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
logy Bulletin,1996,22: 6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