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美
摘 要:高中語文學習看似難以捉摸,其實只要教師抓住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預習,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探索就能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和語文學習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前預習;課中指導
語文是一門具有開放性特質的學科,學生普遍感到很難把握,而需要堅持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和不斷積累。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分享的有關高效課堂的方法有很多,深究其本質都離不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在他們現有的認知中所進行的有針對性的啟發和引導。筆者認為要想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教師必須做好課前的預習和課中問題的啟發這兩個重要環節。
一、導案指導預習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做到讓學生直接面對新知識,這無形中肯定會浪費不少時間,單一地只是去學習基本知識,而不能找出辦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探索學習,這就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變成了實至名歸的喧賓奪主,最終無法提升學生語文認知的能力以及不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針對此問題我們可以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置,進而提出合理的預習導案,指導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前時間先對基本的知識進行掌握和學習,進而發現難點是什么?在哪里?
比如,在面對許多學生都會感到枯燥甚至非常難懂、不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的學習時,筆者就整合所要學習的教學內容設計如下預習導案:第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工具書或者網絡資源通過自主查詢活動對文言文的生詞進行掌握,然后我們再對課文進行熟讀訓練;第二,我們對常見的文言文實詞意義進行歸納和總結,并結合譯文中所注解的說明如“或……或……”“是……也”等文言句式;第三,我們還可以借助網絡搜集有關孟子的仁政思想,將這些認識到和自主學習到的知識點和內容作為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第四,通過圈點的方法對所預習的課文中遇到的難點進行備注,以便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學習。
這樣設置出來的預習導案,不僅能啟發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在預習過程中初步建立起知識脈絡,還能夠為下一步的課堂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問題啟發探索
面對語文這門學科,我們只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探索學習和在自主學習中體會到的知識點,鼓勵他們掌握思考方法、學會知識,面對疑難點能夠獨立地對問題進行解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在學習預習過的課文知識基礎之上,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對常見的重難點自主總結。然后我們可以讓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個原則進行活動,比如劃分出由五名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他們通過學習小組能夠團結互助學習,甚至通過討論進而彌補知識漏洞。教師還可以接著上面的例子,在教學時,認真對待及耐心總結學生遇到的知識難點,然后以問題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和合理的討論:
(1)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的?(2)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3)孟子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這樣結合教學重點設置啟發性問題,便于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深入探索和學習,在掌握基本字詞句的基礎上登堂入室,深入文本思想的解讀,體驗了語文知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有效提升了課堂效率。
總之,要想抓住有限的課堂時間提升學生的效率,我們就得充分還原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通過有針對性的預習初步了解知識,然后設問啟發他們通過課堂探索、體驗掌握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