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家順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提出一些新問題、新看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也是數學教學不斷追求的發展性目標。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意識
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起求知欲望,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教師把數學教學內容轉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起矛盾沖突,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從而促使其學習動機的形成,促進學生自覺有效地參與到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之中,促進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萌芽。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對,以及幾個平行四邊形,進行擺一擺、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過拼、擺、移、剪成以前學過的什么樣的平面圖形?
通過自己動手去尋找和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的同學用一對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學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學只用一個三角形,通過割補方法,也能轉化為長方形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實驗,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三角形的高;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在老師創設的問題中,學生動腦探索,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研究、創造,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意識。
2 親歷建構過程,形成創新思維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傳統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認真聽講和記憶,排斥了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考與個性。而新理念強調的則是:數學學習必須重視建構知識的過程,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使學生探索經歷成為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再發現”、“再創造”有關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師要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多為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相信“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6加幾”時,教師投影了這樣的一幅畫面:一群小學生排路隊回家,其中男同學6人,女同學5人。先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引出需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勵學生發現、探索計算方法,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結果,學生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計算方法,體現了計算方法多樣化:①7、8、9……,一共有11個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組成10,10+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組成10,10+1=11;④6+5=11,因為我知道5+5=10,10+1=11……這樣,學生面對新的計算問題,教師不再是告訴他們可以怎樣算,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的知識,掌握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而且促進了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3 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并由此體驗到數學知識散發出來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從而是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氛圍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運算”擴展應用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個情境:全校老師(13人)帶領同學(65人)去“世界之窗”參觀,在購票處貼著一張門票價格表:成人票50元,學生票20元,團體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樣購票?面對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現實問題,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親身去實踐,并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創造性解決。顯然,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夠體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
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我的體會是:
1、在教學目標上, 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
“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我會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
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
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
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