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1 前言
內疚感是指個體認為自己對實際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過失負有責任,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內疚者往往有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譴責,并試圖做出努力,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大學生內疚感的研究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們對大學生內疚感程度、形成原因、解決內疚感方式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自我,運用心理學方法降低消極的內疚感,從而以更加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
目前國外研究有LynnOeonnor和他的同事(1997)編制了人際內疚問卷 (IGQ) 以及KlassET編制我國學者樊召鋒等人研究內疚則多采用自我報告法,至于內疚量表的使用較少,目前只有胡金生等修訂的中文版大學生SGI,關于中文版大學生內疚問卷的修訂和開發較少。關于自陳量表,有W.K.Zung(1965)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W.K.Zung(1971)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
本研究重點在于分析大學生內疚感的社會性影響,如個體內部道德感的培養,寢室學校家庭環境的影響,調查內疚感所造成的優缺影響,如社會補償等助人行為,以及攻擊性行為。并且我們將對社會內疚感進行量化,制成內疚自評量表SGS(Self-Rating Guilty Scale),并給予受測者輔導意見以促進其人格全面發展。本研究的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1.調查目的
研究大學生社會性內疚產生原因及其對行為認知的影響,并對其量化編制內疚自評量表,反映當代大學生內疚心理現狀,給出指導意見。
2.調查對象
安徽農業大學各年級學生,男女各100名,年齡在21+-2.5,大概以21歲為中心呈正態分布。且近1年內有內疚感的大學生。
3.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初測于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當場有獎勵式發卷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初測共發出調查問卷150份,收回93回收率62%。二測為不拘泥于圖書館人群,采用圖書館門口為來往人群提供紙筆,有獎勵式發放收回形式,二測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99份,回收率66%。據估計有效率頗高。
4.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了大學生內疚感的生理心理反應、應對方式和個體對內疚感的理解。問卷包括20個問題,采用五級評分,其中7題為反向評分。
5.調查時間
2015年3月—5月
2 編制
目前國外研究有LynnOeonnor和他的同事(1997)編制了人際內疚問卷 (IGQ) 以及KlassET編制我國學者樊召鋒等人研究內疚則多采用自我報告法,至于內疚量表的使用較少,目前只有胡金生等修訂的中文版大學生SGI,關于中文版大學生內疚問卷的修訂和開發較少。關于自陳量表,有W.K.Zung(1965)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W.K.Zung(1971)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
在確立的編制原則指導下,我們從量表的初步框架出發,結合由因素分析法分析出的3個維度,以及國外研究報告,編制了大學生內疚感第一稿,作為第一次正式量表。這一稿有測試題目20個,其中正向題十三個,反向題七個,采用的是5點量表法。
我們選擇了安徽省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作為測試地點,其中第一次測量選摘,農業大學圖書館室內自習室,第二次測量選在圖書館門口流動人群,在對我們的大學生內疚感量表結構的探索和測題挑選中我們采用的是逐步排除的方法,作為草稿我們編制了幾十道測試題,根據第一次測試的結果對,此次測試題進行挑選以及一些修改,在我們的問卷回收當中發現,問卷有效率較高。
根據我們兩次測試的統計中我們得出以下的結論,初測及二測統計后,均分在65分左右,除去峰差值后最低分46,最高分81,我們將其劃分為3個等級:
1.45-54分:考慮加強道德學習
2.55-74分:正常,便于以輕度內疚感加強自我道德規范.
3.75-88分:重度內疚,影響生活學習,建議進行心理咨詢。
分析:對我們的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影響大學生內疚感的因素可能包括如個體內部道德感的培養,寢室學校家庭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課業壓力,以及社會交往關系,例如伙伴關系戀愛關系,都有可能導致大學生不同的內疚感。也不同程度的內疚感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反應,倘若反應過于激烈,有可能影響某一個體的社會交往,對此個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但是內疚感過低也不是件好事,根據我們的分析與內疚感過低有可能是由個體內部道德感較低,我們希望培養大學生一定程度的內疚感,不僅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而且又能以輕度內疚感加強自我道德規范,有利于自立自強。
3 結尾
本次調查自編量表信效度良好,我們實現了本次調查的目的,通過因素分析法編制的大學生內疚感調查問卷經實際調查證明信效度良好,能較準確地測出大學生的內疚感并且測驗題目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此問卷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推廣和使用。
當然,我們在調查過程中也有不足,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問卷的編制和施策,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有過多關注大學生內疚感對行為認知的影響,沒有對降低大學生內疚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不過我們的這些調查結果也可以引導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內疚感水平,了解自己在內疚時的心理生理反應和行為傾向,通過自評量表,而不是口頭的建議,或許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對內疚感的覺知和處理。
此外,在此自評量表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繼續研究各種心理現象或行為與內疚感的關系,比如,結合EPQ人格問卷,我們可以著手研究大學生內疚感與其人格結構的關系研究,結合生活事件量表(LES)我們可以研究大學生內疚感與應激的關系。我們編制此量表,一方面希望對大學生內疚感的結構和成因、個體對內疚行為的反應和認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以此量表為工具,方便將來有機會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來真正為大學生如何應對內疚感提出更多建設性的建議,這也是我們著手此項調查研究的初衷,我們希望越來越少的人受內疚感的困擾,至少能培養意識到內疚感造成的困擾的覺悟,從而有一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擺脫內疚感的困擾,或者學會如何將內疚感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任其困擾生活成為壓力。
就我們的量表本身來說,雖然信效度都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科研能力不足,我們并不能保證我們的內疚感維度涵蓋了目前所有存在的內疚感類型,或許還存在一些復雜的內疚感形式無法用我們的問卷測出它真正的內疚分值,在將來的研究中,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在統計方法上,我們使用的是樣本的原始分數,沒有轉化為標準的Z分數,因為問卷中的內疚感水平維度不同,題目性質可能不同,如果使用Z分數可能有更好的可比性,在將來的完善中,我們可以將內疚感結果分析的記分方式改為Z分數記分。
總的來說,我們的調查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實現了研究目的,但因為時間和能力尚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還有一些缺陷需要在將來的研究中不斷完善。爭取我們的結果能有更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