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瑋
摘 要:為落實貫切國務院最新頒布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政策,全面完善國情經濟,做到調整結構、穩增長、穩固中國經濟命脈在世界的地位,本文結合2015年最新國情經濟數據、往年經濟數據調查、民眾心理調查,提出具體的調整建議和方案。
關鍵詞:國民經濟;調整措施;數據;調查
1 國民經濟存在的問題和整體需求
1、2015國民經濟的反常態問題
日前,根據CCTV《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家庭的收入信心指數為67.6%,,依此數據看來,明顯是近4年來的反常現象,并有持續下降跡象。為何民眾會出現對國情經濟信心下降的跡象?經濟學者和心理學者一致認為,近年來國內經濟動蕩、股票市場虧損、房價與物價的上調,顯然是造成民眾對國情經濟缺乏期望的主要因素;此是反常態問題之一。
反常態問題二:曾經全民火熱的基金投資,漸變為冷門投資,也是造成民眾對國情經濟降低預期的原因。2015年初,據相關網站與民眾調查數據得知,全國目前只有不到10%的家庭投資基金,這是很嚴重的反差性現象,曾經火靡全國的基金投資在所有投資品種中僅列倒數第一。以民眾心理調查得知,基金投資雖然少風險,但同樣也出現收益緩慢、資金流轉艱難等現象。
反常態問題三:人口迅增與地方性債務負擔增加。近年來中國人口迅增,2015已達14億多人口數量,此外,人口問題引發的房地產大量開發、房價高漲等問題,已造成國家政府已經大量舉債,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期。與此同時,在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出現放緩情況,為穩定經濟增長,政府目前的政策只有增加增加建設投資,這要求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繼續向銀行、信托機構融資;然而,這間接的問題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和“財赤”狀況,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現象,同時影響了其他行業的資金運轉。
2、國民經濟為何需要調整
2.1 就業率需求。2014年底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城鎮就業人員39310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長1.9%。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增長1.3%;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長2.8%。綜合整體數據而言,2015年國民經濟的改善和調整,關系到與國情前景,以及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地位,這些都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2.2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需求。2015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40350億元,比2014年增加11140億元,增長率為8.6%;其中稅收收入119158億元,增加8627億元,增長率為7.8%,結合各種資金投出,需要平衡支出,政府的財政需求也是國民經濟需要調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2.3維護經濟體制的健全。地方政府的資金運轉模式不一樣,以傳統的支出方式管理,固然保險,然而同樣也過于保守、缺乏新意,獲益與創收的腳步受阻,為維護全民經濟體制的健全與增長,必然要做出有效的調整措施,以“居安思危”的心態,加上有效調整措施,方能防止“坐吃山空”等問題造成的財赤現象。
2 國民經濟調整措施的幾點建義
(一)深化企業改革
1、制定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諸如遵照《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政策,以推進國企民企改革為宗旨;與此同時,政府應綜合企業特色,頒布深化企業改革的新政策,調整運營模式。比如政府助企業發展健全的經濟體系,企業遵從國務院的任務指標;以加快經濟步伐的復蘇,雙管齊下,推進國企、民企運營和投資公司的試點建設,最終,方能發展成經濟結構嚴謹的企業,在到政府與企業、企業與民眾多方面互動,相互創收的效益性目的。
2、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落實、牽引、鼓勵眾多的民營企業、私有企業甚至個體戶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和投資,制訂專屬的經濟體制。頒布更具規范的國有企業投資項目,以吸引非國有企業的目光,綜合整合意見,形成透明健全的經濟保護制度。
(二)調整城鎮、農村經濟體制
1、抓緊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城鎮、農村戶口登記體系,出臺居住管理條例,以居住證為載體保護公民的公共安全。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經濟收入,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政策。研究提出,中央政府對地方支付的經濟費用,支持農轉非資金正日漸增加,勢必抓緊戶籍管理條理,以達到“開源節流”的目的。
2、推進城鎮、農村經濟體制的創新。面對2015國民經濟最新調整,小區域是重點扶助對象,以具體的統籌方案落實方針,去推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加快農村建設,帶動其全面的經濟發展,制定區域管理標準體制,給予城鎮擴大經濟活動的權力。
3、改善民生生活保障。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民生與經濟增長、社會體系健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政府應將民生與經濟發展動力、社會動力相結合,關注百姓的基本需求,解決國內多數底層貧民的生存問題,尤其山區民眾、農村民眾諸如吃、穿、用與教育等問題問題。實施的方針具體在于:醫藥供給、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與住房支援、教育支援等方面,以此促進社會和諧,“國富民強”的經濟調整方針。
(三)社會經濟體制與對外貿易調整
1、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諸如地方政府可以以通過發布債劵的投資方式,開拓有效、可持續性發展的經濟體系,制定項目收益、債券試點的建設。另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濟建設和運營,拓寬多元化投資渠道,以此來推動整個經濟體系運轉的成功。
2、實行透明的經濟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將11項政府性基金轉列為公共預算,制定出公開性、透明性的預算政策,實現國務院與地方政府資金預算、財政支出、供給、投資資金安全的信息公開,相互監督;以此在到公開、公平、安全的財務制度建設,也能起到預警作用。同時實施財務報告編制的操作指南與方法,加強建立財庫管理、財務余額匯報等問題,實現資金靈活調動、高效運轉的宗旨。
3、加強外交出口貿易。開拓海外市場,以選擇性為準則,與出口貿易健全的國家合作,諸如提升海特產、服裝、糧食、金融等出口產品的生產量與外交銷量;加強海關條例的管控、貿易便利化,穩步推廣中國商品在海內外的口啤,經此達到國民經濟創收的目的。
4、加強革新研究和宣傳。對國民經濟調整有重大意義和前景影響的重大改革措施,要全力正視,組織專案小組,成立理論研究部門,進一步清晰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落實理論研究,確保改革方案的成功以及對經濟調整的支撐作用,各地方政府應緊密聯合,聽取各家意義,另外廣泛聽取基層意見,采納群眾方案,確定經濟改革的調整和可操作性。
5、做好改革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通過召開重點改革新聞發布會和媒體通氣會、組織專家解讀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改革的主動宣傳、正面解讀,正確引導社會預期,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推動形成深化改革的社會共識。加強對改革輿情的監測,準確把握輿情動向,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對不實報道及時澄清,有效引導輿論導向,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
6、牽制壟斷行為行業。以房地產為例。近年來房地產價格暴漲,以深圳、上海、廣州這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為例,每年的樓價呈上升趨勢,給全民經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經濟壓力,因而,相關地方政府應加快抨擊此壟斷性行業的增長。有數據表明,以大城市開發為主的房地產投資者、房地生產中價、房地產開發商,出現了私人開發,越來越泛濫的私營企業、民營企業給樓價帶來惡性循環,形成惡劣的社會風氣,也給國民經濟收入造成破壞性影響,出現收支懸殊、嚴重不平衡跡象。
參考文獻
[1] 黎丹.與時俱進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J]. 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2] 艾惠萍.我國現階段需求拉動的制約因素[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3(01)
[3] 艾惠萍.初級買方市場條件下的需求拉動的對策選擇[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