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換一個角度看民族理論:從“民族—國家”到“國家—民族”的理論轉型

2015-10-15 12:00:12張繼焦尉建文
廣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理論國家

張繼焦 尉建文 殷 鵬 劉 波

一、問題的提出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已經順利召開,中央領導人深刻闡述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不值得認真反思,并進行一些必要的理論探索和創新。

最近,筆者在參加一次研討會中聽到一位國家民委下屬文化機構的領導,以一族一國的“民族—國家”為理論基礎,講述中國少數民族的發展問題。我們注意到:在中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界,這種例子非常多見。絕大多數人最經常提及的是“民族—國家”理論,無論是贊成者,還是不反對者,都是如此。為什么大家都言必稱“民族—國家”理論呢?“民族—國家”理論在中國是否適用呢?對待中國現行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我們是否需要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呢?

我們覺得,在建立現代國家制度的頂層設計中擺正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是中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基本點。費孝通曾經說過:國家和民族是兩個不同概念或范疇,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1]我們意識到: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包括三種關系:民族與民族 (民族—民族)的關系、民族與國家 (民族—國家)的關系和國家與民族 (國家—民族)的關系。①第一種和第二種關系,即從國家的角度看國家與民族的關系和從民族的角度看民族和國家的關系,寧騷從歷史學的角度,對歷史上這兩類關系的類型做出過梳理 (參見寧騷:《國家與民族——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252-259頁),但是本文的重點在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從理論層次對國家—民族關系進行總結和分析。那么,國家和民族這兩者的關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兩者中何者為主何者為次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兩者的關系呢?

二、理論回顧和評述

(一)國家和民族的概念界定

要對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首先需要對這兩個概念進行界定。學界已經對這兩個概念做出了深入而廣泛的討論。就“國家”概念而言,形成了諸如契約論②詳見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115-120頁;約翰·洛克:《政府論》,楊思派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98頁;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19頁;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364頁。、掠奪論[2]32、公共選擇理論③詳見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225-226頁;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郁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0-57頁;曼庫爾·奧爾森: 《國家興衰探源:經濟增長、滯脹與社會僵化》,呂應中等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278頁;約拉姆·巴澤爾:《國家理論》,錢勇、曾詠梅譯,上海財經大學,2006年,26頁。等不同的理論觀點。同樣,“民族”的定義也紛繁復雜,列寧[3]76-83、斯大林[4]294-298、費孝通[1]、林耀華[5]等,都根據具體情境對“民族”做出自己的概括;郝時遠、王希恩、金炳鎬、熊坤新、徐杰舜等學者關于“民族”“族群”等概念的辨析和討論以及對我國民族關系的討論也十分熱烈。④我國民族事務管理部門和一些學者在使用“民族”這一詞語的時候,約定俗成的指代兩個方面,即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詳見郝時遠:《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則不容改變》,《中國民族報》,2012年2月3日;郝時遠:《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推動民族研究學科的發展繁榮》,《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郝時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民族關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王希恩:《關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王希恩:《中國民族理論的學科特色》,《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金炳鎬:《和諧民族關系與和諧社會構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9期;金炳鎬:《新中國民族政策發展60年》,《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11期;金炳鎬:《現階段我國民族問題的特點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熊坤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發展》,《科學社會主義》,2010年第4期;熊坤新、王建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理論若干問題研究述評》,《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熊坤新:《當前中國民族理論研究應堅持的路徑和方向》,《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徐杰舜:《論族群與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對國家和民族這兩個概念的梳理和分析并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將國家定義為能夠對一定的地理區域內的各種事務進行管理的權力機構;將民族定義為一個客觀穩定的人們的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內部,人們有共同的認同和語言,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緊密的社會關系。

在國家與民族之間的關系方面,西方社會大致形成了三種基礎理論;中國也根據自身國情,結合國外的三種基礎理論,形成了三類觀點。

(二)三種基礎理論

關于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近代西方形成了三種主要的基礎理論,分別是“民族—國家”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民族—國家理論是西歐的民族在現代國家建構過程中,主體民族借助強大實力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形成,比如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則是法國和英國向北美、大洋洲殖民擴張,與當地民族互動的過程中,經歷了同化政策、熔爐政策而最終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則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適應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需要,從階級分析出發而形成的。以下分別給予具體的闡述。

1.“民族—國家”(nation-state)理論

“民族—國家”理論出現于歐洲中世紀晚期,并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時代普遍形成。它主要針對的問題是:彼時的歐洲資產階級民族如何形成自己的國家?

當時的西方思想家提出了“一族一國”的經典模式,認為民族國家是最好的國家形式,是政治實體的最高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殼,是民族意志和命運的物質體現。[6]84-92該理論認為,歐洲每一個文明民族都有自決的權利,都應當通過獨立、合并、統一等途徑,實現民族的自立與完整,都應當建立本民族的主權國家,即“民族—國家”。正如黑格爾指出的,“獨立自主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榮譽”[7]339。“民族—國家”實際上是民族邊界與國家邊界的“統一”。吉登斯也指出,“‘民族’指居于擁有明確邊界的領土上集體,此集體隸屬于統一的行政機構,其反思監控的源泉既有國內的國家機構又有國外的國家機構……只有當對其主權范圍內的領土實施統一的行政控制時,民族才得以存在。”[8]141-144

在國家和民族的三種關系中,“民族—國家”理論主要討論的是第二種關系,即民族與國家的關系。作為一種理想模式,它是文化凝聚性與政治統一性的完美結合。[9]107從民族的角度來看,它通過國家為民族這一共同體披上了政治的外衣,也為民族利益構造了一個政治屋頂。

2.多元文化主義 (multiculturalism)理論

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的根源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該理論所針對的問題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如何協調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解決美國社會中的民族矛盾?對這一問題最早做出回答的是法裔美國學者克雷弗柯 (Hector St.John Crevecoeur),他在1782年提出了“熔爐論”思想,[10]70-71即各國移民“完全、徹底地忘卻……與出生國之間的一切義務和聯系”,無條件地接受主流文化,[11]59但這一觀點后來受到廣泛批評。[12]多元文化主義正是在同化政策、大熔爐政策失敗后,西方國家普遍選擇的一種承認多樣性的政策。后來,該政策于1971年成為加拿大的國策,并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采納。

英國學者沃特森 (C.W.Watson)綜合考察不同政治和歷史環境下不同國家對多元文化主義的不同態度和重點之后,對多元文化主義做出了精彩的概括。他認為,多元文化主義首先是一種文化觀。其核心是承認文化多樣性以及文化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影響。其次,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歷史觀。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是多民族的不同經歷相互滲透的結果。再次,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教育理念。傳統教育對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須修正,學校必須幫助學生消除對其他文化的誤解和歧視,以及對文化沖突的恐懼,學會了解、尊重和欣賞其他文化。最后,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政策。所有人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上機會平等,禁止任何以種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膚色、宗教和其他因素為理由的歧視。[13]42

在國家與民族的三種關系中,多元文化主義主要是對第三種關系,即對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它反對“所有的歐洲民族……融化和再生 (re-forming)的偉大熔爐”,而主張民族之間相互承認[14]和尊重,以及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

3.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19世紀中期,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深入發展,工人階級作為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也出現高潮。如何指導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并為他們提供理論準備?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一時期的民族運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搜集研究民族學和人類學的成果,考察無產階級革命與被壓迫民族解放的關系,建立了自己的民族理論。①相關著述參見《論猶太問題》《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在倫敦舉行的各民族人民慶祝大會》《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者信條》《論波蘭》《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意大利的統一問題》等。

總體來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于民族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二是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民族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認為,民族作為人們穩定的共同體,主要特征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語言、經濟和心理。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形成于原始社會末期,即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的時候,是由部落聯盟演變而來,并將在共產主義的一定階段自行消亡。影響民族發展的因素包括三個方面:民族生產力水平、民族同化、政治因素。民族問題理論認為,在階級社會,階級剝削壓迫是民族剝削壓迫的主要根源,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不可避免,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才能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和壓迫。“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與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滅”。[15]50民族解放運動是社會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一方面,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革命勝利同時就是一切被壓迫民族獲得解放的信號;另一方面,沒有民族解放運動的配合和支持,也就沒有無產階級革命的徹底勝利。[16]

在國家與民族的三種關系中,該理論主要針對的是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其通過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分析,探討無產階級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

(三)中國現有的三種民族理論/觀點

新中國成立后,在上述三個原始理論的基礎上,我國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民族理論觀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民族關系從解放前的不平等的關系轉變為平等關系。為了實現并保障民族平等權利和民族團結關系,必須建立新的制度。但是,當時還不清楚中國究竟有多少民族,它們叫什么名稱和各有多少人口。[17]因此,迫切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民族,如何促進民族發展?二是如何協調民族關系?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務機關自1950年起組織科研隊伍,對全國提出的400多個民族名稱進行識別,識別出50多個少數民族,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初步回答了上述兩個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它經過幾代領導集體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而形成,包括四個方面: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發展繁榮。[18]民族平等是基本前提,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則。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另見郝時遠:《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則不容改變》,《中國民族報》,2012年2月3日第5版。民族團結是基本手段,也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則。[19]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20]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是實現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證;沒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最終會影響民族團結的鞏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實現。[20]就現階段而言,縮小和消除經濟社會的發展差距,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觀念中保護、發展和傳承各民族文化,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面對的根本任務。[21]

在國家與民族的三種關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主要探討的是第三種關系,即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在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平等關系的基礎上,保護民族自身權利,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并最終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簡稱“多元一體”理論)是費孝通198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Tanner講座提出的,但此前的思考時間非常久。20世紀50年代,民族工作總是與少數民族事務聯系在一起,因此,從事民族問題和民族事務研究的學者很自然地就把民族研究等同于少數民族研究,沒有將漢族納入研究范圍之中。然而,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撇開漢族,以任何少數民族為中心來編寫它的歷史很難周全”。對于我國來說,民族關系主要是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關系。[17]

那么,漢族對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起過什么作用?如何看待包含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就是針對這一問題而做出的回答。[17]費孝通結合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學科,綜合分析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1]具體來說,這一理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民族認同的多層次論,即在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二是在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漢族作為多元基層中的一元,發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中華民族的一體;三是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17]中國的“五十多個民族單元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兩者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多元”與“一體”,二者不可偏廢。[22]這一命題至今依然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乃至一般社會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以及很多問題意識的出發點。[23]

“多元一體”理論主要探討的也是針對第三種關系,即民族—民族關系的探討,所不同的是它更注重不同民族與漢族以及作為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之間的關系。

3.“去政治化”理論與“第二代民族政策”

2004年,馬戎發表了《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一文,提出了“去政治化”的民族理論。其時代背景有兩點:一是蘇聯解體后,西方學者和一些俄羅斯學者普遍認為蘇聯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制度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解體重組的俄羅斯在重新界定“民族”術語、取消身份證上“民族”身份等方面,已經做出了重大的政策調整;二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的削弱和市場機制的推廣,原有民族政策的執行力度和社會效果明顯下降,但其對“民族”的定義和權益的宣示對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產生了負面影響。[22]

針對這一情況,馬戎提出:是否需要對這些理論和政策進行反思和調整?是否仍然需要繼續把斯大林著作奉為“馬列主義經典”,指導和評價我國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22]他借鑒了民族—國家理論和多元文化主義理論,指出21世紀的中國應當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族群問題上的“政治化”趨勢改變為“文化化”的新方向,將中國的56個“民族”改稱為“族群”。[24]156這樣一來,中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包含了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族群。他同時強調要培養和強化“民族—國民”意識,逐步淡化族群意識。這就將費孝通的“多元一體”理論細化為政治一體、文化多元。[25]

2011年,胡鞍鋼和胡聯合發表了《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的論文,提出了“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理論。[26]他們總結了世界各國處理民族 (種族)問題的方法,提煉出“大熔爐”模式和“大拼盤”模式(“馬賽克”模式)兩種模式,并指出“大熔爐”模式是解決民族 (種族)問題比較成功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要推動民族政策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轉型,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促進國內各民族交融一體,不斷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識和56個民族的觀念,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切實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促進中華民族繁榮一體發展,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大家園。①不少學者將“第二代民族政策”作為“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問題“去政治化”觀點的延續 (參見金炳鎬、肖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郝時遠:《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則不容改變》,《中國民族報》,2012年2月3日第5版)。關于“去政治化”與其他觀點的辨析,參見謝立中的《“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爭論之我見》(刊于《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2期)及其主編的《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但是針對于此,馬戎對二者之間的差別作出了四點區分:一是“多元”與“一體”不可偏廢,必須建立一種“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政治素養和文化倫理;二是中國地域遼闊、族群眾多,各群體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各族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它們的多樣性;三是中國社會和政府部門討論民族問題和政策時,一定要重視少數民族精英的實質性參與,因為他們能夠從比較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本民族的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前途;四是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參見馬戎:《關于當前我國民族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2013年第127期)。

在國家與民族的關系方面,“去政治化”和“第二代民族政策”兩種理論都認為,國家和政府在“導族際關系發展方向”上很重要,但是,其討論的重點問題是民族關系,也論及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指出在民族與國家關系中國家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而對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卻沒有做出深入的探討。

(四)對上述六種理論的小結和比較

綜上所述,上述六種理論都對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雖然分析重點各有不同,卻都沒有從國家的角度討論國家與民族的 (國家—民族)關系。如下表所示。

國家—民族 民族—國家 民族—民族“民族—國家”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去政治化”理論與“第二代民族政策”√

具體來看,上述三種基礎理論中,除了多元文化主義之外,其他兩種理論都涉及了國家。“民族—國家”理論認為,民族先于國家產生。然而,歷史研究顯示,很多情況下是國家創造了民族,②相關觀點詳見邁克爾·羅斯金:《政治學》,林震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23-24頁;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導論》(影印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106-107頁。中國也同樣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是被迫接受“民族—國家”觀念并進入“民族國家”的世界體系。[27]80-81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暗含的是“階級國家”的觀點,但是,當國家不再強調階級分化,不再以階級斗爭為綱,不再以階級專政為基礎來建構國家話語體系時,“階級國家”論述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就存在狹隘性了。

中國的民族問題理論都是對民族與民族的關系進行分析,不同點在于分析的重點各有不同。有的學者指出,我國的民族學學科偏重于從“民族”的角度來界定“民族—國家”,強調了民族屬性,忽視了國家的屬性,進而把“民族—國家”解釋為單一民族國家,在中國的應用比較牽強和生硬。③相關觀點詳見寧騷:《國家與民族——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265-267頁;周平:《對民族國家的再認識》,《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4期。

然而,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三種中國民族問題理論中都暗含著國家的屬性,或者說國家是這三種理論的“題中之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中,實現民族關系的和諧,必須立足于各民族的平等,加強各民族的團結,并通過互助來鞏固,其前提就是新中國的成立。國家是民族產生的前提。在“多元一體”理論中,費孝通特別提到,“用國家疆域來做中華民族的范圍并不是很恰當的,因為國家和民族是兩個不同的又有聯系的概念。我這樣劃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牽涉到現實的政治爭論。”而在“去政治化”和“第二代民族政策”中,國家的立場則更加明顯,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目的就是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團結。

必須承認的是,中國民族問題的三種理論,對于我們認識和分析“民族—民族”關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他們對國家屬性的認識也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民族—民族”關系的討論,對于認識和分析國家必不可少。

通過相關理論的梳理,我們意識到,在探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中,我們需要找回“國家”,并在民族理論中給予“國家”上位。

三、換一個角度看民族理論:“國家—民族”理論的建構和實證分析

為什么很多人最經常提及的是“民族—國家”和“國家認同”,而沒有提出“國家—民族”呢?

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來看待中國現行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其實那些言必稱“民族—國家”理論的觀點,其真正內涵,未必如此。我們覺得,至少有五個原因:第一,使用“民族—國家”理論,表明自己了解國際流行理論,雖然它不適合中國國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者是在批評和修正“民族—國家”理論,而不是提出自己的理論。第二,出于尊重少數民族,不好意思說: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是被國家照顧或援助的;或認為這種說法不好,會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覺得自己不受尊重。第三,有些人會認為: “國家”就是漢族, “民族”表示少數民族,把“國家”(漢族)放在上面,“民族”(少數民族)放在下面,不太好。第四,民族理論研究者認為,自己的研究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爭取權益和資源,更多考慮的是民族、民族關系。盡管他們的很多研究都是維護國家的整體格局。第五,民族理論界還在尋找到一種表述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合適術語。

今天,我們提出的“國家—民族”分析框架,算是一種學術嘗試。

(一)“國家—民族”理論的建構

在我國建立現代國家制度過程中,如何看待“國家—民族”的關系?或者說如何從頂層設計角度總結或提煉“國家—民族”關系的屬性呢?

目前我們研究者的處境是:經常研究處于“邊緣的”民族地區,卻不了解中國“主流的”發展狀況;非常同情處于“弱勢的”少數民族同胞,卻不了解中國“主體的”民族發展水平;只是探究屬于“局部的”微觀議題,卻不了解中國和國際“全局的”重要議題和整體脈動。所以,相關的研究很難成為主流學科。我們的學術研究有三個層次:微觀——單一民族研究;中觀——“民族—民族”關系、“民族—國家”關系研究;宏觀—— “國家—民族”關系研究。如何將我們學者常用的“民族—民族”和“民族—國家”這種“自下而上”研究思路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常用的“國家—民族”這種“自上而下”工作思路兩種視角,更好地結合起來?

1.中國“大一統”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

從歷史來看,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念。西方國家以契約論、人民主權論為主要內容,[28]而中國傳統的國家觀念是一種家國同構的理論,強調“大一統”的思想。[29]88-193“大一統”思想在政治上鞏固歷代王朝的統一政權,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政治觀念和思維方式。[30]國家統一的觀念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有義務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反對國家分裂。“大一統”,意味著一個真正符合“統一天下”之“天子”要求的統治者,必須積極處理邊疆事務、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程度,而非偏安一隅、唯求自保。因此,“一統體制”是國家權力合法性的重要基礎[31]2,并形成了中國自上而下、中央與地方“整體與局部”政治結構及其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國家與民眾的關系上,中國與西方國家也存在顯著差異。在西方,國家與民眾之間存在雙重關系。民眾即是最高立法者的公民,同時又是這些法律的臣民。而在中國,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割裂的。國家更似一個家庭之首,是人民的延伸及代表,國家與民眾是自上而下的庇護與被庇護關系。①“庇護主義”是美國學者魏昂德 (Andrew Walder)所提出,戴慕珍 (Jean Oi)、林南 (Nan Lin)、王達偉 (David Wank)等人都有類似表述并有所發展。中央政府 (皇權)是國家的統治者,地方政府是民眾的父母官,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郊義》所說:“天子父母事天,而子孫畜萬民。”[32]143天子要像父母一般照管自己的子民。中國古代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將統治的合法性系于天下子民的人心,進而要求其必須勵精圖治、關注民生,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心從之”。這也是中國國家與民眾之間自上而下“庇護性”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國家與民眾形成的自上而下關系之下,中國呈現出“傘式”的社會結構特征,而且“傘式”社會結構不僅是一種社會結構特征,更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33]延伸來看,中國“國家—民族”關系呈現出來的是“統一多民族”的社會結構特征。

2.“國家—民族”關系

在中央政府與民族地區的關系、各級地方政府與當地各民族的關系上,中國亦呈現出“統一多民族”的社會結構特征。歷史上,在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天下體系”構想中,中原王朝與邊疆政權,均為天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天下體系對統治者唯一性的強調、對“中”的意識的強調,使得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出身的政治精英,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視割據為亂象,視統一為正統,并采取了一系列具體的政治舉措來鞏固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34]中國古代的邊疆與中央關系、少數民族與主體民族關系,是一種“邊疆服從中央的主權權威,中央承擔起邊疆安全與發展的道德責任”的儒家式政治倫理原則。[35]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民族”關系上,這種“一體多元”的特征依然延續。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是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一個國家之下,各個民族同甘苦共命運,共榮共辱;沒有統一的國家,就沒有各民族的存在與發展的機會;沒有統一完整的國家疆土,就沒有各民族多元化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等)。統一完整的疆土,是各民族人民榮辱與共的基礎。我們要強調統一國家的意義,強調“國家—民族”關系中國家對民族發展的扶持和援助。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弱勢群體 (如婦女、少數民族等)的措施,促進教育和工作機會的均等。[36]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政府亦致力于發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力圖為少數民族提供更多的就業和流動機會,試圖消除日益增長的地域和城鄉差距。[37]

在“國家—民族”關系框架下,國家的角色處于主導地位,而民族則是從屬于國家。中央與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自上而下關系,是通過從中央到地方的“官本位”分級管理、屬地管理和分類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的運作機制來實現的。中央政府根據實際的社會經濟情況,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政策性的傾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加強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

(二)“國家—民族”框架下分類管理的表現

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傘式”社會。在這種社會里,國家與民族的關系必然表現為“國家—民族”的自上而下關系。在此,我們僅討論其中的分類管理體制。具體而言,中國基于國家與民族的自上而下關系,實施從中央到地方 (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自上而下的分類管理機制,采取相應政策,對相關資源和權力進行配置。權力主要是國家保障少數民族平等地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干部任命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照顧。政策是指國家實施的一些針對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資源則是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其他方面的資助。“國家—民族”自上而下關系,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五大領域 (見圖1)。

1.政治的優先性

在中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的管理。不僅如此,法律還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參與給予了特殊保障。在同一少數民族人口不到當地總人口15%時,少數民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適當少于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人口特別少的民族至少也應有一名代表。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少數民族代表人數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總人數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

國家十分重視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少數民族干部配備均達到一定比例,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在公開選拔、競爭上崗配備領導班子時,可以劃出相應的名額和崗位,定向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國家在招錄公務員時,對少數民族考生適當放寬條件,通過劃定比例、定向招考、適當加分等優惠政策,確保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考生進入公務員隊伍。截至2008年,少數民族干部已達290多萬人,比1978年增長了3倍多;在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中,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與委員;全國公務員隊伍中,少數民族占9.6%,其中縣處級以上的少數民族干部占同級干部總數的7.7%。[38]11-13

2.經濟的援助性

國家堅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多年來,國家從戰略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從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先后設立了“邊疆建設專項補助”“邊境建設專項補助投資”“邊疆建設事業補助費”“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邊境事業補助費”等財政支出項目,用以資助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39]2000年,中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其首要任務是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隨后,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問題的復函 (國辦函〔2001〕44號)》,明確要求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對人口較少民族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照顧。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興邊富民行動規劃 (2011-2015年)的通知(國辦發 〔2011〕28號)》。

圖1 “國家—民族”自上而下關系圖

從1952年到2008年,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見圖2)。據統計,“十一五”以來,中央累計安排民族八省區①民族八省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和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貴州、云南和青海三省。各類轉移支付資金5.3萬億元,有力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0年至2013年,民族八省區GDP從42053億元增加到64772億元,人均GDP從22196元增加到33711元,財政收入從11749億元增加到2063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236元增加到6579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5926元增加到22699元。2013年,國家深入貫徹落實“十二五”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和少數民族事業三個國家級專項規劃,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專項扶持力度。[40]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圖2 1952—2008年,中國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狀況

3.社會的發展性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民族地區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民族地區貧苦問題,促進少數民族同胞的就業。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召開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少數民族教育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師資培養、“雙語”教學和民族團結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近年來,國家先后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區“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劃等工程,中央財政先后投入290多億元,極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區辦學條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國家注重政策傾斜,給予優先安排,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民族地區城鎮醫療衛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牧區的醫療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切實緩解,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見圖3)。

圖3 1952年—2008年,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衛生機構、病床和衛生技術人員增長情況

多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突出解決貧困問題,增加就業,著力保障和改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民生問題。國家先后通過設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溫飽基金”,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制定《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規劃建設11項重點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經過不懈努力,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4000多萬人減少到2008年的770多萬人。[38]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就業促進和優惠政策,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以新疆為例,在非農業部門內部,維吾爾族人比本地漢族人和外省漢族移民更可能進入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而且在政府和事業單位內漢族人和維吾爾族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幾乎微不足道。因此,在當前中國的民族分層模式中,市場傾向于擴大民族不平等,而政府則試圖促進民族平等。[41]

4.文化的保護性

在中國,少數民族享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重要會議,都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民族語言文字的文件或語言翻譯。民族語言文字在教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絡電信等諸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國家對少數民族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節慶、禮儀、喪葬等風俗習慣,給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實保障,并對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追究。

同時,黨和政府相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各個領域的資金投入。2006年,《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2012年12月,國家民委頒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 (2011-2015年)》。2009年至2012年,國家民委與財政部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中央財政共投入資金2.7億元,在全國28個省 (區、市)的370個村寨開展試點,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40]

5.生態環境的保護性

自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措施,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等。2010年國務院出臺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施禁牧補助;二是實施草畜平衡獎勵;三是落實對牧民的生產性補貼政策;四是安排獎勵資金。[42]

自退牧還草工程實施以來,國家累計投資136億元,建設草原圍欄5174萬公頃,補播改良重度退化草原1240萬公頃,工程區植被覆蓋率平均增長14個百分點,產草量增長68%。[43]據統計,2001年以來,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規劃區域內累計退牧還草約16萬平方公里,退耕還林約42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0.8個百分點,主要河流、湖泊水質優良,大部分城鎮大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一級標準。

當然,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和民族的自上而下關系,不僅僅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個方面,還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國與西方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不同,社會歷史文化傳統迥異,中國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新中國6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在這一政策指引下,中國各族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維護了社會穩定,維護了民族團結,開辟了一條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光明大道。

四、簡要的結論

對我們大家都熟知的“民族—國家”理論,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表述國家和民族的關系。比如,在探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中,我們需要找回“國家”,并在民族理論中給予“國家”居于民族之上的位置。

我們認為,在“國家—民族”自上而下關系框架下,國家的角色處于主導地位,而民族則是從屬于國家。中央與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自上而下關系,是通過從中央到地方的“官本位”的“分級管理”“屬地管理”和“分類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管理體系和實際運作機制來實現的。

“國家—民族”之間存在著多種的關系,我們提出“國家—民族”自上而下關系這個新的視角,只是從權力分配和資源配置角度,探討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更多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開展和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初步探討的這個自上而下的“國家—民族”理論,是我們對中國民族問題的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其中不包含我們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希望大家批評和指正。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蘇]列寧.列寧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蘇]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5]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J].歷史研究,1963(2).

[6][意]朱塞佩·馬志尼.論人的責任[M].呂志士,譯.馬清槐,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7][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9][英]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導論:影印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0]J.Hector St.John de Crevecoeur.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 and Sketches of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M].New York:Penguin Books,1782.

[11]Isaac Berkson.Theories of Americanization:A Critical Stud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0.

[12]Horace M.Kallen.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N].Nation,1915 -02 -18.

[13][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義[M].葉興藝,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4]Israel Zangwill.The Melting Pot[M].New York:Macmillan,1909.

[15][徳]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G]//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龔學增.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J].民族研究,2008(2).

[17]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與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

[18]金炳鎬,肖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19]江澤民.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OL].(2005-07-23)[2015-02-10].http://www.seac.gov.cn/art/2005/7/23/art_3094_69842.html.

[20]胡錦濤.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R/OL].(2005-05-28)[2015-02-10].http://www.gmw.cn/01gmrb/2005 -05/28/content_240705.htm.

[21]郝時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觀念:尊重差異、包容多樣[J].民族研究,2007(1).

[22]馬戎.關于當前我國民族問題的進一步討論[J].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2013(127).

[23]趙旭東.一體多元的族群關系論要——基于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構想的再思考[J].社會科學,2012(4).

[24]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5]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6]胡鞍鋼,胡聯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27][美]列文森.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M].鄭大華,任菁,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8]龐金友.近代西方國家觀念的邏輯與譜系[J].政治學研究,2011(5).

[29]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30]Zhao Dingxin.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Performance Legitimation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hina[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9(53).

[31][日]王柯.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思想系譜[M].馮誼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2]〔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3]張繼焦.傘式社會——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一個新概念[J].思想戰線,2014(4).

[34]于逢春.華夷演變與大一統思想框架的構筑:《史記》有關論述為中心[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2).

[35]強世功.民族國家、憲政與法律移植──晚清國家轉型中的合法性重建[J].戰略與管理,1997(6).

[36]Sautman B.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The case of Xinjiang[J].Nationalism & Ethnic Politics,2007(1).

[37]Goodman D S G.The Campaign to“Open Up the West”:National,Provincial- level and Local Perspectives[J].China Quarterly,2004(178).

[3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文化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R/OL].(2010-02-17)[2015-02 -11].http://whxcs.seac.gov.cn/art/2010/2/17/art_3508_72196.html.

[4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R/OL].(2014-05-26)[2015-02-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26/c_1110854939.htm.

[41]吳曉剛,宋曦.勞動力市場中的民族分層: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實證研究[J].開放時代,2014(4).

[42]馮華,李麗輝.實現草原保護和牧民增收雙贏[N].人民日報,2010-10-19.

[43]楊晶.國務院關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R/OL].(2010-12-23)[2015-02-11].http://www.npc.gov.cn/huiyi/ztbg/gwygyjkssmzhmzdqjjshfz/2010-12/23/content_1611095.htm.

猜你喜歡
理論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国内视频精品|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a毛片在线| 亚洲综合片| 亚洲第一av网站|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青青极品在线| 青青久久91|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无码免费视频|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男女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2014|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一级片一区|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网久久综合|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素人在线|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swag国产精品|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婷婷六月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天天色综合4|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国产色婷婷|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A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欧美成人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