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晴,郭鵬軍,王晶晶
(1.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2.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大眾眼中的醫生職業形象調查
何曉晴1,郭鵬軍2,王晶晶1
(1.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2.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調查大眾對醫生職業形象的評價,了解當前醫生的形象現狀,進而提出樹立現代醫生良好職業形象的對策和建議。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從影響醫生職業形象的責任心、誠信、友好等方面對大眾(非醫療行業人員)進行調查。結果 有40%左右的大眾對目前醫生整體印象一般;在談到最有損醫生形象的行為時,“收患者紅包”、“不尊重患者”、“責任心差”分別以20.4%、19.1%、13.7%居前3位;經大眾評分,醫生在廉潔、利他、同情心、平等仁愛方面分別以2.89、3.01、3.12分、3.12分(滿分5分)的低分排在后面。結論 大眾對醫生的職業形象滿意度總體較低,醫生必須加強和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從而提升醫生職業形象。
醫生職業形象;職業道德;大眾視角
醫生形象是指醫生以其內在知識、智慧、能力和素質為基礎,通過診療過程表現出來,并為患者及其家屬乃至公眾所感知的總體形象,是對醫院和醫生的概括認識和評價。醫生形象對于醫院來說至關重要,沒有良好的醫生形象,診療就不可能得到患者與其家屬的理解和支持。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對現代醫生也有了相應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此次調研通過調查大眾對醫生職業形象的評價,歸納醫生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塑造良好醫生職業形象,推動醫療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1.1 調查對象
對蘭州市282名大眾(非醫療行業人員)進行調查。
1.2 調查方法
自編《醫生職業形象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2)大眾對目前醫生整體形象的評價,包括醫生的言談舉止、品德修養、職業責任感等;(3)大眾認為最有損醫生職業形象的行為,包括責任心差、收患者紅包、技術差等;(4)對醫生職業素養現實表現的評分。
調查在2013年7月至8月采用匿名方式進行。首先向被調查者介紹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再統一發放問卷,由當事人獨立填寫,當場收回。將數據輸入Excel表格進行匯總和統計。
2.1 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共向大眾發放問卷282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7%。被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情況統計見表1。
被調查對象以男性為主,年齡在25歲以下的高達59.3%,文化程度以本科為主,達到58.5%,這可能是問卷調查主要在大學校區附近進行的緣故。

表1 被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情況
2.2 對醫生整體形象的調查結果
調查內容包括醫生的言談舉止、尊重和關愛患者、品德修養等。關于對目前醫生的整體印象,41.4%的被調查者表示“比較滿意”,8.5%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滿意”,總體滿意度只有49.9%,并且有5.5%的被調查者直言“不滿意”。關于醫生言談舉止、品德修養、尊重關愛患者方面的評價,滿意度分別達56.3%、50.3%、43.7%,且分別有37.8%、44.1%、43.0%的被調查者表示“一般”,見表2。另外,被調查者對大多數醫生專業技能的滿意度僅為62.9%。

表2 被調查者對醫生整體形象的評價(%)
2.3 對最有損醫生職業形象行為的調查結果
對“您認為以下哪些行為最有損醫生職業形象”,排在前5位的是“收患者紅包”、“不尊重患者”、“責任心差”、“技術差”、“宰患者”,分別占20.4%、19.1%、13.7%、9.5%、8.6%。其他選擇有“冷漠”、“很少與患者溝通”、“拿藥品器械回扣”、“自大”、“邋遢”。調查顯示,57.0%的被調查者認為醫生應當成為高收入職業,對“目前醫生在診療中把什么放在首位”,竟有40.4%的被調查者選擇“醫生個人利益”,22.6%的被調查者選擇“醫院利益”,只有37.0%的被調查者選擇“患者的利益”,這與救死扶傷的醫生職業道德要求有較大差距。
2.4 對醫生職業素養現實表現的評分結果
本調查選取了22個有關影響醫生職業形象的因素,要求被調查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打分,最高5分,最低1分,統計結果見表3。
所有因素中,最高得分3.51分,相當于百分制的70分,可見大眾對目前我國醫生在各方面的評價都不是很高。對于審慎行醫、責任心、職業榮譽感、敬業、技術精湛因素的評分,雖相對其他因素得分較高,但整體來看還是偏低。而對于廉潔、利他、同情心、平等仁愛、奉獻精神因素的評分,分別以2.89分、3.01分、3.12分、3.12分、3.14分這樣的低分排最后,并且對友好、真誠、謙虛、尊重患者、積極溝通等因素的評分也比較低。

表3 被調查者對醫生職業素養現實表現的評分情況(分)
3.1 醫生職業形象面臨危機的原因
3.1.1 大眾對診療工作的誤會 本調查發現,大眾對當前醫生在言談舉止、品德修養等方面的總體滿意度偏低,對其整體印象的滿意度只有49.9%。由此可見,當前醫生的職業形象離大眾的要求還很遠,醫療服務水平與大眾醫療服務需求之間有很大落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然而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人們不理解醫療發展的有限性及個體差異所導致療效的不確定性,對醫生的期望高于客觀條件,一旦患者病情惡化或出現死亡,家屬就將自身的不滿遷怒于醫生,對醫生進行惡意投訴、謾罵,甚至暴力相對。加之媒體為吸引公眾眼球,肆意夸大渲染,將醫生塑造成視生命如兒戲的典型。
3.1.2 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及醫院的管理責任不明確 公益性是醫院的本質屬性,對于醫院來說,救死扶傷是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堅持公益性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1]。本研究發現,57.0%的被調查者認為醫生應當成為高收入職業,并且有63.0%的被調查者認為醫生在診療中把醫生個人利益和醫院利益放在首位,只有37.0%的被調查者認為將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這與救死扶傷的醫生職業道德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反映出大眾對醫生不信任,對醫療服務持質疑心態。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公立醫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占7%,有的“三甲”醫院甚至只有3%,剩下的支出均要靠醫院自籌解決[2]。這就使得衛生資源和醫療服務逐漸市場化,醫院管理理念也逐漸偏離醫療服務的根本,在激勵政策以創收為導向的前提下,必然使醫生忽視自己的責任及與患者的溝通,導致過度檢查、開“大處方”等問題的產生,致使醫生形象進一步受損。
3.1.3 醫生道德價值觀出現偏差 醫學的本質是人,人的本質屬性應是醫學實踐的核心和出發點。這就注定了醫院在將醫療技術服務于患者時,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醫療行為首先應遵循倫理原則,為患者著想是醫務人員最根本的道德規范與責任,也是醫患關系不可缺少的倫理基石。本調查發現,在醫生職業素養現實表現的評分中,審慎行醫因素以3.51分(滿分5分)排第一,廉潔因素得分排最后,而利他、同情心、平等仁愛、奉獻精神、友好等因素的評分普遍較低。這與醫生“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3]背道而馳,同時反映出當前醫生醫德取向出現偏差,醫療服務缺乏人文關懷。在患者法律意識增強,相關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而相應的醫生風險分擔機制還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醫生承擔的職業風險越來越大[4]。為最大限度地規避這種風險,醫生不得不更加審慎行醫,往往將風險病例拒之門外。另外,衛生資源和醫療服務的市場化、醫生繁重的工作以及醫院工作環境的特殊性等,很容易使部分醫生的醫德取向出現偏差,導致開“大處方”、索要紅包、對患者態度冷漠、與患者溝通減少、缺乏同情心等。
3.2 醫生職業形象危機的應對策略
3.2.1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調查顯示,90.4%的被調查者認為加強醫生職業道德教育對改善醫患關系有作用,因此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醫生認識到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崇高性,以虔誠、仁愛、追求卓越等高尚的精神來對待工作。醫乃仁術、大醫精誠是中國傳統醫學文化價值的核心,宋人林逋在《省心錄·論醫》中指出:“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5]所以,醫生應該樹立仁愛、尊重、謙和、誠信為主體的思想,以仁者之心服務患者,以仁者之術救治患者,以仁者之德呵護患者,以仁者之舉取信患者。
3.2.2 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 在政府層面,應不斷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在醫院管理者層面,應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將提高技術和改善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強化社會效益,相應弱化經濟指標。
3.2.3 實行適當的激勵措施,制訂合理的補償機制 有效的激勵措施應該是在給予物質獎勵的同時給予足夠的精神鼓舞,讓醫生既感受到工作本身帶來的樂趣,也享受到良好職業道德行為帶來的榮譽感。同時要對醫生的勞動付出給予合理的報酬,這不僅是對其價值的肯定,也是對其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
樹立醫生良好形象還需提高大眾對醫院及醫生的認知度。一方面,建立完善門戶網站、醫患熱線,搭建暢通的醫患交流平臺,及時聽取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傳媒,大力宣傳醫療改革的進程及醫生救死扶傷的模范典型,讓大眾真正了解醫生、理解醫生、信賴醫生,在大眾心目中塑造良好的醫生形象。
[1]董兆舉,徐娜,張桂芝.從醫院屬性與醫學倫理角度分析處理醫療糾紛的對策[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1):16-22.
[2]張思恒,馬曉瑩.醫德醫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77-78.
[3]張品南,馮國飛,陳燕.樹醫生形象 促醫患和諧[J].醫院管理論壇,2012,29(11):9-12.
[4]姜玲.醫生職業道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1(32):44-46.
[5]游小留.醫生形象危機與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2,25(3):28-30.
R195
B
1671-1246(2015)10-0099-03
蘭州大學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13107300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