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珽 唐志強 曹 瑾
(河西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張掖)
城鎮化與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模型構建
□文/楊珽唐志強曹瑾
(河西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張掖)
[提要]本文以經濟理論為指導建立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模型,通過對模型的總結分析,展現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因素,并提出我國城鎮化建設建議。
城鎮化;城鎮居民;路徑選擇
收錄日期:2015年3月26日
1949年以來,我國城鎮化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49~1977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城鎮化基本處于停滯期。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1960年城鎮人口占比為19.75%,1977年城鎮人口占比為17.55%;1978~1990年為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城鎮人口占比開始出現明顯增長,但增速相對較慢,可稱之為緩慢增長期,在此期間,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加到1990年的26.41%;1991年至今為快速增長期,在這一時期城鎮化率由1991年的26.94%增長到2013年的53.37%。可以看到,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根據2013年世界銀行WDI數據庫統計數據,我國的城鎮化率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在110位左右,雖然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但與同期發達國家80%的城鎮化率以及其他“金磚”國家的城鎮化率相比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獲得了很大的增長。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43元人民幣,而到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了26,955元人民幣,如果不考慮物價因素,在此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1倍。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呈顯著正相關,在此不再贅述。
本文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嘗試從城市的主體——城鎮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去思考城鎮化建設,去探究其生活滿意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并以此為據提出城鎮化建設的建議,以期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建設思路。

表1 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因素
(一)指標的選取。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本文引入與城鎮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收入、教育、人際關系、健康及環境五個一級指標,然后分別對一級指標進行分解,形成更加具體、可測的二級指標,以期能夠客觀反映影響城市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因素,詳情如表1所列。(表1)但就各個二級指標與一級指標之間的關系,在此只是根據理論進行歸納,具體的計量關系,則需要通過統計數據的分析來確定。
(二)建立模型。根據經濟理論結合計量分析方法設立如下模型:

其中,Y表示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表1中的F1、F2、F3、F4、F5為因子,由于它們出現在每個原始變量的線性表達中,因此又稱為公共因子。α、β、γ、δ、ε是每一項公因子所占的權重。
通過第三部分構建的模型可知,影響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因素包含收入因素、教育因素、人際關系因素、健康因素、環境因素。本文提出城鎮化建設建議:
第一,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在于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存狀況。城鎮化建設在宏觀層面上支撐經濟增長的同時,需要通過經濟的發展來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就業機會、提升他們的消費水平,使城鎮化的受眾成為受益者,分享城鎮化建設的紅利。
第二,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城鎮居民的教育需求,可以從教育的便利性和教育成本及教育質量等方面著手。
第三,城鎮化建設在提升城市硬件的同時需要考慮居民的心理健康因素。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倡導和諧社會的建設,使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硬件設施的同時,能夠獲得心理上的健康。
第四,城鎮化建設要有利于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通過城鎮化的建設,改善受眾的醫療水平和健康狀況,同時降低醫療成本。
第五,城鎮化建設和城鎮擴張要注重城市環境的提升和改善。通過城鎮化建設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不應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
主要參考文獻:
[1]陳世平,樂國安.城市居民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1.6.
[2]瑪莎·努斯保姆.生活質量[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孟昭蘭.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X JA 790001);河西學院青年教師項目(Q N 2012-02)主要研究成果
F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