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蕊蕓 張科 諸孟娟 李方平 牟小東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消化科常州213161)
·綜合報道·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與抑郁和焦慮狀態的相關性研究*
曹蕊蕓張科諸孟娟李方平牟小東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消化科常州213161)
目的:探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與抑郁、焦慮狀態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90例設為腹瀉型IBS組,同時選取健康志愿者90例設為對照組,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對其評分,評估焦慮、抑郁狀況,對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腹瀉型IBS組SAS≥50分的患者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腹瀉型IBS組SDS≥53分的患者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腹瀉型IBS組SAS、SD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瀉型IBS組男女SAS、SDS評分均無顯著差異。結論:腹瀉型IBS患者與焦慮、抑郁狀態存在一定相關性,可用于指導臨床治療。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抑郁;焦慮;自評量表;相關性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功能性腸道疾病,以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主要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混合型。IBS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確。為此,我們對90例腹瀉型IBS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況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探尋腹瀉型IBS病因及臨床治療提供思路。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消化內科就診的腹瀉型IBS患者90例,均有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病程>6個月,近3個月內每個月出現癥狀≥3 d,腹痛或腹部不適癥狀在排便后改善,發作時伴有排便頻率改變(>3次/d或<3次/周)、大便性狀改變(腹瀉),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結腸鏡檢查未見消化道器質性疾病,符合IBS RomeⅢ診斷標準[1],設為腹瀉型IBS組,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21~63歲。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行健康體檢者中選取健康志愿者90例,設為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評估焦慮、抑郁狀況,對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自評結果以SAS≥50分認為存在焦慮癥狀,SDS≥53分則認為存在抑郁癥狀,且分值越高,認為其焦慮、抑郁程度越重[2]。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SAS≥50分、SDS≥53分患者比較腹瀉型IBS組SAS≥50分的患者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0.35,P<0.01)。腹瀉型IBS組SDS≥53分的患者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9.82,P<0.01)。見表1。

表1 兩組SAS≥50分、SDS≥53分患者比較(例)
2.2兩組SAS、SDS評分比較腹瀉型IBS組SAS、SD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分,±s)
?
2.3腹瀉型IBS組不同性別SAS、SDS評分比較腹瀉型IBS組男女SAS、SDS評分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腹瀉型IBS組男女SAS、SDS評分比較(分,±s)

表3 腹瀉型IBS組男女SAS、SDS評分比較(分,±s)
評分項目男女SAS SDS 48.14±7.15 48.11±9.31 47.38±7.04 50.12±6.06
IBS是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在中國總體患病率約為6.5%,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以中青年居多。主要表現為與排便有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常有腹瀉、便秘等,癥狀反復發作,而腸道本身并無任何可以解釋相應臨床癥狀的器質性病變。IBS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著嚴重影響,必須予以重視。IBS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目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2007,長沙)[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0
[2]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8
[3]張鳴鳴,姜敏.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4):2484-2490
[4]張璐,段麗萍,劉懿萱,等.中國人群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和相關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4,53(12):969-975
[5]Jeffrey M,Lackner Gregory D,Gudleski Elyse R,et al.The impact of physicalcomplaints,socialenvironment,and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n IBS patients'health perceptions:looking beyond GI symptom severity[J].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109(2):224-233
[6]StasiC,BelliniM,CostaF,etal.Neuroendocrinemarkers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Int J Colorectal Dis,2013,28(9):1203-1208
R574.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22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科技計劃項目(編號:WS201325)前認為可能涉及遺傳、環境、社會心理、胃腸感染等因素,可出現胃腸動力、內臟敏感性、腦-腸軸調節等異常,其中胃腸動力變化被認為是IBS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學基礎[3]。腸道感染史、焦慮抑郁、食物過敏和飲酒是IBS發病的危險因素[4]。隨著臨床醫學對精神心理因素的關注,人們認識到并且逐漸重視心理因素對IBS的發生、發展和疾病的轉歸有著重要的影響[5]?,F代人們由于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精神負擔重,若長期得不到合理解決,均可以引起IBS。其發生原因可能為不良精神心理因素通過腦腸軸使胃腸運動功能紊亂,引發不同程度的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增加對疼痛的敏感性或降低內臟痛覺閾值;精神刺激可誘發下丘腦釋放促腎上腺素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增加內臟器官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結腸平滑肌運動,提高上皮細胞分泌功能和黏膜通透性,產生和釋放炎性介質,誘發相應腹部癥狀的發生。
2015-07-30)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SAS、SDS評分量表分析得出,腹瀉型IBS組患者中具有焦慮、抑郁狀況的人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腹瀉型IBS組患者SAS、SDS評分也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腹瀉型IBS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癥狀。這與國外文獻報道相一致,IBS患者持續反復的臨床癥狀可誘發或加重精神障礙[6]。而腹瀉型IBS組男女焦慮、抑郁癥狀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因此,腹瀉型IBS患者常表現為神經質、易激惹、焦慮以及抑郁等反常的不良情緒,而異常的心理情緒亦可進一步加重影響胃腸道功能。綜上所述,腹瀉型IBS患者比健康人群更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與焦慮、抑郁情緒存在一定相關性,而該不良情緒反過來會加重腹瀉型IBS癥狀的發生。因此,我們對腹瀉型IBS患者不僅要通過藥物治療改善其腸道功能,同時也要重視其心理狀況的改善,才能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