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尉華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中山醫院放射科鹽城224000)
馮典毅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醫院中山528414)
多層螺旋CT引導腰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定位穿刺療效觀察
徐尉華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中山醫院放射科鹽城224000)
目的:觀察多層螺旋CT引導腰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定位穿刺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采用介入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采用多層螺旋CT引導介入定位,對照組采用傳統的C形臂X線機引導定位,比較兩組患者的穿刺效果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穿刺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多層螺旋CT引導腰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定位準確,圖像清晰,可有效提高總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腰椎間盤突出;多層螺旋CT;C形臂機;介入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常見疾病,具有發病率較高、病程長的特點,臨床上多使用牽引復位治療,治療效果不理想者多選擇介入手術治療。臨床上普遍選用C形臂X線機引導下進行穿刺注射治療,但存在定位欠精準,影響治療效果的不足,難以滿足臨床需求[1]。本文旨在觀察多層螺旋CT引導腰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定位穿刺的臨床效果,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研究成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采用介入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90例,使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齡(46.72±4.45)歲;平均病程(4.53±2.05)年;L2~3突出10例,L3~4突出15例,L4~5突出20例;單節段29例,雙節段1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齡(45.16±4.72)歲;平均病程(4.28±2.15)年;L2~3突出10例,L3~4突出13例,L4~5突出22例;單節段30例,雙節段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部位和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臭氧介入治療。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采用C形臂X線機引導操作。觀察組采用多層螺旋CT引導,具體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俯臥位,腹部墊枕頭,將損傷腰椎有弧度的凸出,或采用側臥位,患者雙手抱胸蜷縮,使損傷腰椎有弧度的凸出。對患者損傷腰椎進行定位,詳細掃描所有病變椎體,明確損傷腰椎間盤的精確位置和形態,然后借助多層螺旋CT掃描圖確定表皮的穿刺點,并標記位置[2],再計算出表皮穿刺點到腰椎間盤的距離,設計穿刺角度和深度。在手術過程中使用多層螺旋? CT掃描成像引導進針的角度和深度,并使用多層螺旋CT掃描到針尖的位置,根據掃描成像細微調整進針的角度和方向,避開硬膜囊、神經根、椎體和小關節,確保穿刺針進入指定椎間盤內,穿刺針退出后使用多層螺旋CT掃描再次確認。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3]穿刺效果:顯效:定位精準無偏差,圖像清晰,穿刺注射充滿椎核;有效:定位準確到達椎盤層面,圖像清楚,穿刺注射達到椎核80%;無效:定位偏差,偏離椎盤層面,穿刺注射達到椎核70%。治療效果:顯效:腰部無疼痛,下肢麻木消失,步態正常,CT掃描腰椎間盤恢復正常;有效:腰部疼痛緩解,下肢麻木消失或好轉,步態正常或好轉,CT掃描腰椎間盤趨于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均無好轉,甚至加重。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穿刺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穿刺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效果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是由于長期負重或外傷等原因造成腰椎盤軟骨盤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造成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疾病。以腰痛、電擊樣痛、下肢麻木尤其是腳趾麻木、步態不穩、腰椎附近有小突起、水腫和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常見于老年人、長期負重工人、長期腰背保持一個體位的人。
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是先進行傳統的牽引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尤其是對病程長、年齡大、反復勞損的患者效果不顯著。在牽引治療不滿意的情況下多采用臭氧介入治療,由于腰椎位置特殊,神經、血管分布密集,穿刺的定位、角度和穿刺的手法均有嚴格的要求。穿刺時若損傷神經組織會造成下肢感覺障礙,甚至癱瘓等嚴重的后果。因此治療時穿刺的定位需十分準確,定位的準確度將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臨床上多使用C形臂X線機進行手術的輔助引導。C形臂X線機相對價格便宜,操作簡單,但C形臂X線機的臨床成像欠清楚,掃描清晰度不夠直接影響手術的操作,而且X射線在手術中也會對患者造成傷害。臨床上不斷探索更先進的引導手術儀器,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層螺旋CT打破了傳統CT的設計,采用錐形X線,多排探測器對患者進行掃描,縮短掃描時間,擴大掃描范圍。同時,X射線對患者的傷害減小,并且可以獲得更多掃描信息,通過計算機運算或其他成像技術轉換為圖像更接近立體圖像,減少偽影,使圖像更加清晰,接近機體內部結構[4]。多層螺旋CT在臨床醫療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廣泛運用于臨床的診斷、治療中。
本研究采用多層螺旋CT引導腰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定位穿刺的臨床效果明顯,通過對我院腰椎間盤突出患者90例進行分組對比研究,與C形臂X線機引導介入手術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穿刺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總之,多層螺旋CT引導腰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定位準確,圖像清晰,可有效提高總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向道友,陳小龍,陳德龍,等.CT引導下臭氧盤內、盤外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2例[J].西部醫學,2010,22(4):681-682
[2]劉明紅.CT引導椎間盤內、外聯合注射膠原酶—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合并Ⅰ°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
[3]賓懷有,龍騰河,陳武新.螺旋CT掃描與多模式三維重建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6(22):4146-4149
[4]張曉雍,宋綠林,廖水生,等.螺旋CT引導下注射臭氧及聯合應用膠原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3,3(7):52-55
馮典毅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醫院中山528414)
摘要:目的:觀察手法復位聯合骨一方與單獨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手法復位聯合骨一方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8例,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采取手法復位的方法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骨一方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消失時間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1.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患者疼痛緩解、手背腫痛消退以及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均明顯縮短(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未出現任何并發癥,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4%,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法復位聯合骨一方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顯著,癥狀恢復快,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骨一方;臨床療效
橈骨遠端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占有率較高,達70%左右[1]。臨床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閉合復位外固定以及手法復位石膏托或夾板固定等方法。但根據臨床多年的時間經驗采取單一的復位固定治療效果不是特別理想,本院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的基礎上聯合口服中藥骨一方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與單一采取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的效果進行比較。現將比較結果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采取的治療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0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為(47.5±8.3)歲,Ⅰ型骨折19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3例,Ⅳ型骨折2例,Ⅴ型骨折1例;對照組28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為(48.1±9.2)歲,Ⅰ型骨折17例,Ⅱ型骨折6例,Ⅲ型骨折2例,Ⅳ型骨折2例,Ⅴ型骨折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疾病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或端坐位,順勢拔伸牽引并旋轉骨折遠端至前臂中立位。根據骨折端側移方向術者在牽引下向遠端骨折尺側擠壓或橈側擠壓,手法復位結束且拍片確定復位滿意后適當增加襯墊,用超腕前臂小夾板內固定4~6周。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中藥處方骨一方,由赤芍、歸尾各12 g,田七、桃仁、梔子、防風、蘇木、續斷各15 g,紅花、丹參各10 g以及甘草6 g組成,煎成湯劑口服,每日2次,直至痊愈。
1.3觀察指標[2]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消失時間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療效標準:根據Dienst標準對腕關節進行評分,0~10分為優,11~20分為良,21~35分為中,大于35分為差,臨床總有效率=(優+良+中)例數/該組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1.4%,兩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實驗組疼痛緩解、手背腫痛消退以及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縮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n疼痛緩解時間手背腫痛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對照組tP 30 28 3.6±0.8 4.8±1.3 6.274<0.05 6.4±1.5 9.5±2.3 8.643<0.05 34.5±5.9 43.2±7.6 10.627<0.05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實驗組患者未有任何并發癥發生;對照組患者出現2例固定物感染,3例表淺感染,1例畸形愈合,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4%: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距離橈骨遠端界面3 cm以內骨折,屬于松質骨和密質骨的交界處,是解剖上最薄弱的地方,受到外力撞擊后容易發生骨折,也是最常見的骨科外傷疾病。一般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向背側和橈骨側發生移位,嚴重時可能發生重疊移位,患者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首選的臨床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的效果不理想。臨床比較常用的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方法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需要切開并分離骨折部位周圍的組織,骨折粉碎塊由于失去依托容易移位,影響復位固定效果[3~4]。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術可以有效利用骨折部位周圍的組織來幫助骨折塊進行塑性和復位,復位后小夾板固定在操作上比較簡單,減輕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對患者骨折部位的組織以及血運影響較小,利于骨折的愈合以及功能的恢復[5]。但根據多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來看,單一使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的療效不是十分理想,為了提高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本院采取手法復位的同時聯合口服中藥湯劑骨一方進行治療。骨一方主要由赤芍、田七、歸尾、蘇木、甘草、紅花、桃仁、梔子、防風、丹參以及續斷組成,具有消腫脹、補氣血、接骨續筋以及益腎健骨等功效。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采取手法復位聯合骨一方治療的患者療效明顯優于單一使用手法復位治療的患者,保證了患者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明顯縮短疼痛緩解時間、手背腫痛消退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且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節省了醫療費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家順,呂德鋒.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藥薰洗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7):149-150
[2]邢亞萍.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加中藥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6):152-153
[3]陳啟儀,虞亞明,任貴陽,等.閉合性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臨床路徑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2,25(3):208-211
[4]夏志堅.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183-184
[5]曹思月,曹慎.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結合中藥治療中老年橈骨遠端骨折5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2,18(9):59-61
(收稿日期:2015-08-10)
R681.5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17 ?
2015-08-24)
R683.4文獻標識碼: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