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鋒銳 甘承凱
【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現狀及問題,在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探索構建和完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多元智能 高職 人才培養 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51-02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突破了傳統教育的一元認知理論,強調智能的多元性、差異性、實踐性與開發性。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快成為西方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多元智能理論于20世紀末開始引入我國,它以全新的理念引導我們重新審視以往的學生觀與教學觀,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也為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
多元智能理論是一種關注人的智力與潛能發展的理論。它的基本觀點如下:
1.智能的多元化及差異性。加德納認為傳統智力理論呈現單維性,不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正實力。人類智能是多元的,每個個體都同時具備九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這九種智能會以不同方式、不同組合存在于個體身上。九種智能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的差異,往往導致智能發展的不平衡。即在同一個個體身上,則會存在有些智能發展較好、有些智能發展一般甚至很差的情況。加德納認為,在正常條件下,外界的刺激及個體自身的努力,會使個體加強自身任何一種智能,即智能并非固定的,是可以學習、教導和提升的。
2.文化是影響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智能作為一種心理潛能,它的發展過程是不平衡的,會受到家庭、環境、教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在加德納看來,文化是影響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正難題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社會價值觀。每種社會文化對不同類型的智能會有不同的評價,這就使得個體在智能發展上存在著社會導向,從而造成某些智能在某一社會文化中有高度發展的狀況。
3.個體智能具有創造力。個體智能在自身及社會發展過程中會逐漸內化為個人經驗或社會技能,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正難題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在特定社會中,個人如何運用他的智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嚴肅而重要的道德課題”??梢?,人類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創造的可能,然而大部分人都只能對某些領域進行創造,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只能在一兩種智能上表現出優越的能力。如貝多芬是音樂方面的天才,但他在數學及自然科學方面卻未有任何表現。
二、我國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現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規模擴張基礎上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應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進內涵式發展。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如下:
1.評價主體單一,忽略了社會能動性。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基本是從普通高等教育轉化而來,往往帶有學術教育思想的影子,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有一定區別的。同時,由于政府評估的指揮棒作用,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向政府傾斜,忽略了社會能動性的參與,評價主體主要為學校內部人員。
2.評價標準單一,與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相悖。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各高職院校由于學校發展、生源質量、專業發展等具體情況的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而整齊劃一的評價標準已不能適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也不符合大眾化教育時期的辦學思路。
3.評價方法單一,無法適應高職教育為產業服務的要求。高職教育為產業服務推動著教育結構的變革,促進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一體化?;诖耍呗毥逃P于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正是教育面向經濟,面向產業,為產業服務的結果。傳統的評價方法主要是通過問卷打分的形式來完成,評價的主觀因素過大,而且過分依賴于終結性評價,只會使教師和學生疲于應付,失去教與學的主動性,降低人才培養改革的積極性,更不利于高職教育為產業服務的要求。
三、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多元化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21世紀,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社會辦學自主權的擴大,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得到快速發展。但是,“量”的泛濫與“質”的提升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提高和優化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而隨著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由過去“精英教育”的單一性向“大眾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作為教育監督手段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的健全與完善研究也迫在眉睫。對此,高職院校可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多元化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1.以全面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人才培養質量。多元智能理論是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智能。加德納指出:智能評價應是多元化的,評價的初衷應是幫助學生而不是將學生進行分類,所有評價應考慮個人的差異及其發展水平。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不應以分數高低來評判學生的培養質量,而應促使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智能所長,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由千人一面的標準化教育向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轉換,讓學生在學科知識、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2.結合智能多元性的特點,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智能是多元的。加德納把人類智能大體分為九種,指出一個人不可能擁有九種智能的全部,只可能擁有其中的幾種,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評價人才的多元視角。人才培養是一個包括了人才培養輸入、執行及輸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等諸多元素。而以前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只在學校內部進行,呈現一元性的特點。隨著學生展示智能的平臺多元化,家庭、社會都應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通過家長、社會用人單位的參與,我們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會更客觀、更全面,也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結合智能實踐性的特點,促進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加德納指出,智能是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產品的能力。但在傳統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中,往往只是考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校外表現一無所知??梢姡瑐鹘y考查內容與生活內容、實際工作情景相差甚遠。為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內容應多元化,除了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外,還應全面評價學生的各種素質與能力,以體現學生發展為本的人本思想。如為促使學生將學科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可在考查內容中加入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又如為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智能,可添加相關內容的模擬情景測試。只有評價內容多元化,才能客觀評價學生的真正智能。
4.結合智能差異性的特點,促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有強項智能和弱項智能之分。因此,在有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強項智能,激發學生的弱項智能,使其弱勢智能領域得到盡可能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推動評價方式走向多元化。傳統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比較單一,教師主要是根據學生的作業及考試的卷面分數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質量。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應采取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結合的方式,即結合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通過考查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期末考試等情況來對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作出評價,盡量做到評價客觀及全面。
5.結合智能開發性的特點,促進評價維度多元化。多元化智能理論認為,個體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智能潛力的開發。人才培養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徹底開發潛在能力的過程。近年來,高職院校深化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中注意對接職業標準和專業課程內容,將職業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教學之中,將課程考試合并到職業技能鑒定中,鼓勵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并參加各種技能比賽,多渠道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因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應突破單純通過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模式,增加評價維度,將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參加各種技能比賽的成績納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范疇,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能強項,樹立學習自信心。
總之,人才培養過程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系統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對象的多樣性、評價方式的差異性等,都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應在構建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中積極引入多元化智能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人才觀與評價觀,促進高職學生多元智能的培養,引導高職學生向“知識、技能、素質”方向全面發展,使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更真實、更客觀、更科學,并最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劉洋,楊改學.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對素質教育的促進[J].教育探索,2008(1)
[3]龍柳萍.多元化視閾下高職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教育,2014(6)
【基金項目】2014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2014TGA402)
【作者簡介】陸鋒銳(1971- ),女,壯族,廣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甘承凱(1974- ),男,江西豐城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