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2015年可謂李嘉誠旗下公司“重組年”,繼年初宣布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重組方案,分別以“長和”、“長地”兩間開曼群島注冊的新公司來取代上市地位后,最近又公布了將老牌公用企業電能實業合并入長江基建的方案。這次重組之后,除了泓富、匯賢這兩家房地產信托基金外,長和系內不再有香港注冊的上市公司。
這一重組的方案引發各界紛紛揣測,有些分析更是做出了不少過度的解讀,甚至認為改變上市公司注冊地和投資部署都是李嘉誠要“跑了”。這些過度、惡意的解讀并無助各界了解李嘉誠公司重組的真實意圖,反而容易混淆視聽,引發無端恐慌。
重組的商業考慮
李嘉誠重組方案的核心,實際上可以用16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超高財技,更國際化,大勢所趨,精明投資。”在“超高財技”方面,今年該集團的兩次大重組顯然可以為李嘉誠帶來更龐大的資金。
例如長實與和黃未重組之時,“長和系”是垂直式的股權架構,李嘉誠以家族信托的方式,持有以香港房地產為主業務的長實43%的股權,長江實業則持有涵蓋電訊、能源和港口等跨國業務的和黃的49%的股權。
這種股權安排之下,由于長實持有和黃股份的價值,在股價表現上并未非常充分反映出來,與實際資產值有一定折讓。與此同時,也沒有凸顯出和黃作為一家橫跨50個國家的跨國大企業的真實價值。然而重組之后,長和、長地兩家新公司業務區分清晰,被低估的數百億價值也就隨之釋放,這對李嘉誠家族乃至長和系的股東,都是非常有利的,至于長建和電能實業的重組則更為明顯,長建過去多年在基建投資上一直非常活躍,只是資金有限,而電能則相反,在分拆港燈時獲得巨額現金收益,卻沒有清晰的投資方向。換股合并后,長建得到了電能在分拆港燈時獲得的逾500億港元巨額資金,有望成為市值逾3000億港元的全球基建巨頭之一。
在“更國際化”方面,李嘉誠重組后的各公司分別注冊于開曼群島、百慕大等地,除了上述所說獲得各種財務收益之外,另一重要意圖是要將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機構,發展成為更具國際色彩的機構。
培養接班人
年屆87歲高齡的李嘉誠正在培養下一個“李超人”。李嘉誠深明中國內地、香港作為他的發跡之地和成為華人首富的成功之地,他的長子李澤鉅如果繼續在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深耕,以及繼續在房地產市場上細作,不但難以突破父親的成就,更只能成為父親事業的守成者,外界也會質疑其接班的能力。
因此,在李嘉誠的大力支持、鼓勵下,李澤鉅轉往全球開疆辟土,開始進一步邁向國際化之路。在短短十多年間,李澤鉅將“長和系”業務涉足全球四大洲,業務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多項業務,其中最突出的是已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深度介入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李澤鉅由此成為了“長和系”邁出香港走向全球化的功臣。
只有公司深度邁向國際化,且不再僅以房地產業務為主,而是建構多元業務,未來李澤鉅才不是單純接收父親留下來的事業,而是能夠領導一個自己主導構建的企業,把這個企業帶向更高的高度。
因此可以合理預料,此次重組應該是由李澤鉅提出及主導,并獲得李嘉誠的同意和支持。這正如李嘉誠之前在記者會上的表示,他希望透過這次重組,能為李澤鉅未來的發展“鋪好路軌”。
并未真正離開
在國家的背景上而言,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現已成為國策。在中央政府最新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下,中國正在由制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向投資大國轉變,這將推動中國內地企業新一輪的“走出去”浪潮。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是利國利民、也符合中央政府戰略部署的好事,那么,包括李嘉誠在內的香港企業進一步“走出去”,也同樣符合這種精神,指責包括李嘉誠在內的香港企業“走出去”就是撤資,這對香港企業并不公平也不合理。
而且,雖然李嘉誠將重組后公司的注冊地點由香港改到海外,乍看起來讓人驚訝,但實際上,對于香港企業乃至中國內地企業而言,把公司注冊地點遷到國外的“舍近求遠”做法,早已司空見慣。
這是因為將企業遷冊至這些海外“避稅天堂”,不但可無須再繳納企業所得稅、利得稅,且開曼群島的公司法對公司派發股息規定較松,公司既可從利潤中,也能從股份溢價賬中給股東分派股息,公司大小股東對此都非常樂見。
因此,且不說在香港上市逾1000家公司中,高達近80%的公司已在開曼群島或其他離岸地區注冊,即使是中國內地的大型企業,也有不少擁有海外“身份證”。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都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兩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則均在英屬維爾京注冊。
這說明了要判斷一間公司是否真正遷冊離開,最重要的是觀察其決策總部是否留在本地,而無論是“長和系”還是BAT三大巨頭和兩大電信運營商,他們的決策總部都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從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李嘉誠沒有真正“撤資”,也沒有真正離開。
與人民幣匯率無關
雖然外界盛傳李嘉誠可能是預期人民幣大幅貶值,人民幣資產將要暴跌,因此才提早撤離中國內陸,這種說法簡直是有違常理、難以服眾。
一方面,“長和系”相當于萬億港元的總資產中,人民幣資產所占比不到5%,而且由于香港推行聯系匯率的關系,港元與美元直接掛鉤,人民幣如果大幅貶值的話,意味美元將大幅升值,港元也會跟隨美元升值,這對李嘉誠而言是利好而非利空,李嘉誠何必大動干戈重組轉移注冊地呢?
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很難大幅貶值。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在2014年是貶值了超過2%,但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卻是升值超過2%,因此實際上人民幣去年并無大幅貶值,估計今年全年下來的匯率變化也將和去年相差無幾。endprint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球范圍而言,還是屬于中高的發展速度,由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貨幣匯率的保障,因此,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人民幣匯率也會保持平穩。
另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已是中國的國策,人民幣要想國際化,必須要外國投資者愿意持有人民幣,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甚至是緩慢升值,就成為了吸引外國增持人民幣、使用人民幣的主要誘因。
這種情況下,相信人民幣匯率問題并不是李嘉誠重點考慮的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讓李嘉誠作出此次變動?李嘉誠作為生意人的精明觸覺和商業頭腦,捕捉到了歐洲國家已出現極佳的投資機遇。
歐洲的投資機遇
在債務危機陰霾至今遠未消去的歐洲,除了資產價格較低,至少還出現了兩個投資的好機會。第一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不少國家由于債務纏身難于償還,相繼宣布通過將國企私有化的方式來籌資還債,以緩解燃眉之急,如希臘正在推進到2015年出售價值500億歐元國營企業的計劃,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均已推出將國企民營化籌資還債項目,形同向外界打開歐洲國家長期封閉的市場大門。
第二,歐盟多國國債高筑,政府必須節約開支,但政府越緊縮財政政策,就越沖擊企業的經營,而企業收益減少又令政府稅收減少,從而影響本已增長乏力的經濟,債務問題就更難解決,在這個財政越縮經濟越差國債越高的死亡螺旋下,歐洲許多企業經營愈趨困難,要被迫變現旗下資產自救。
因此,歐洲出現了大量由賣方發起的并購投資機會。這對業務版圖涉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香港企業中擁有最大國際網絡的李嘉誠而言,售出在中國內地、香港價格較高的資產,轉而物色、購買價廉物美的歐洲優質資產,坐等歐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乃至推動經濟出現周期性回升,投資回報必然十分豐厚,這是一個國際性企業負責人對股東負責任之舉。
何況,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等領域,此類公用事業不但有約15%以上的穩定回報率,而且即使遭受經濟危機沖擊,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李嘉誠還可憑借這些優質資產,作為以后重返亞洲市場的跳板,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正所謂“商人有祖國,從商無國界”,從商者,即使是擁有非常高知名度的李嘉誠,他們的本性都是不斷尋找可低買高賣的國家和地區,以追逐更高的回報,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必過度乃至惡意解讀。
何況,當前的市場環境,尤其國際市場環境,已不再以“存量”作為競爭的核心,而是發展成以“流量”作為競爭核心,這就要求跨國企業領導者應盡早將資金、資產在世界范圍內快速環流起來,以此來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和創造更多的財富。
當今的年代,也早已不再是以“極”(Polar)論英雄的年代,而是以“云”(Cloud)論英雄的年代。李嘉誠現正通過公司的重組以及“西進”歐洲,通過大量流動的財富、分散及擴散的力量,充分把握住“流量”這一競爭核心,已走在大多數中國內地企業的前頭。
當前中國正在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鼓勵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海外投資,難道只能本土的企業走出去,甚至外商來中國投資也必須“只進不出”?那么,如果中國到海外投資的企業,如果也遭到“只進不出”的待遇,我們會怎么想?
中國的企業和民眾與其繼續猜測李嘉誠重組、遷冊背后的動機,不如在李嘉誠此舉的啟發下,盡快把握國際市場最新發展趨勢,迎頭追趕,讓中國內地也多產生幾個“李超人”,屆時即使李嘉誠真要撤資,大家也能于己無損,付之一笑了。
(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