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蔡辰梅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課題“高校教師學術資本化及其邊界問題研究”(HB13JY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高等教育的市場化使得學術資本化成為一種客觀現實。然而,當我們進入學術資本化的內部,卻發現其實現途徑存在直接的學術資本化和間接的學術資本化兩種不同類型。直接的學術資本化是學術資本向經濟資本的直接轉化,在其推動學術發展的同時卻存在著削弱學術人文價值的不利影響。間接的學術資本化因為社會資本和權力資本的介入而使學術資本化過程更加復雜,并產生破壞學術生態、扭曲學術標準等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對學術資本化途徑進行優化,使其過程能夠恪守大學的核心使命,實現有邊界的直接資本化和重建內外規約,實現有規范的間接資本化。
關鍵詞:學術資本化;學術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權力資本 在傳統的大學文化中,學術與資本水火不容。高貴的學術絕不會自降身份,與資本聯姻。然而,當大學越來越深地卷入市場的漩渦,當高校教師的價值意識中,功利的色彩越來越濃,矜持的學術開始現實地面對自己對利益的欲望與渴求,資本的誘惑變得難以抵擋。于是,學術資本化成為高等教育市場化傾向的必然。面對這種必然,保守派別憤慨有加,激進群體歡呼雀躍,中庸人士心懷憂思,而所有這些都只是主觀性情緒表達。更為理性的選擇是進入學術資本化的內部,對其進行理性觀察、考量和深入分析,從而更加符合規律、科學化的規范和引導教師行為。因此,本研究試圖探索高校教師學術資本化在高等教育現實中的實現途徑,對其性質和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進一步規范、優化的現實策略及健康發展的原點性思慮。
一、學術資本化及其相關資本類型
對概念內涵的清晰梳理是研究的基礎性前提。本研究所涉及的幾個重要概念需要結合研究問題本身給予具體解釋。
(一)學術資本化
學術資本化描述的是學術的逐利動機,是指學術對貨幣的尋求和實現過程。學術的價值有超越性價值和功利性價值之分,學術資本化是學術功利性價值赤裸裸的實現方式。美國學者希拉·斯勞特和拉里·萊斯利提出了“學術資本主義”的概念,用來表現“利益動機向學術界的侵入”,是指大學和教學科研人員涉及市場和具有市場特點的行為。而這里的“具有市場特點的行為”指的是院校和科研人員為獲得資金而進行的競爭。[1]他們力圖使用這一概念來定義公立研究型大學的新生環境,一個充滿矛盾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教學科研人員和專業人員越來越多地在競爭的形勢下消耗他們的人力資本的儲備。[2]雖然他們提出的“學術資本主義”和本研究使用的“學術資本化”在本質上描述的是同一類學術現象,但是我們認為“學術資本主義”這一概念,因為使用了“主義”而具有了宏大性和復雜性,容易產生理解上的障礙并且在可操作性上存在欠缺。而“學術資本化”這一概念則明確指向學術與資本的內在關聯,并且旨在描述和闡釋一種趨勢和機制,揭示市場化背景下大學學術的價值偏好和價值實現方式。因此,就本研究而言,“學術資本化”是一個更加適用的概念。
(二)學術資本化涉及的資本類型
市場經濟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資本的運作以及利潤的累積。而學術資本化雖然是學術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過程,但在實際中,卻有多種資本類型參與其中,使這一純粹的過程變得復雜。在現實的學術資本化過程中除了涉及到學術資本和經濟資本兩種資本類型,還涉及到權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而且,后兩種資本類型更能體現學術資本化在我國的本土化特色。
學術資本和經濟資本是學術資本化涉及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資本類型。學術資本是高校教師所擁有的可資本化的學術資源,是學術所具有的經濟價值的實現。經濟資本是學術資本化的最終旨歸,因為,“經濟資本是所有類型資本的根基”,所有的資本形態最終都化約為經濟資本,這由市場經濟自身的邏輯和性質所決定。學術資本化就是學術資本將自身潛在的經濟價值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價值,也就是轉化為經濟資本的過程。而社會資本在中國這樣一個關系本位的社會中具有非同尋常的作用[3],它對學術資本化過程的參與使得這一過程遠遠超出了純粹學術的范圍。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是從關系中獲得的、現實的或潛在的資源。[4]而美籍華人學者林南進一步將社會資本操作化定義為“行動者在行動中獲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他同時認為:“社會資本也可被視為個人在市場中對有用的人際關系的投資。”[5]在中國高校的現實中,社會資本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學術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的必要條件。學術轉化為資本的機會及價值程度,受到學術研究者擁有社會資本豐富與層級程度的影響甚至制約,而并非取決于學術自身的純粹性價值。也就是說,“不僅是你知道什么而且是你認識誰”決定了微觀的人力資源結構。[6]此外,在官本位的歷史傳統與高校自身官僚行政化體制的影響下,權力資本對于學術資本化的影響不容回避。權力資本的本質是手中握有權力資源的人對這一資源的利用與價值實現。權力資本凌駕于學術資本之上或者與學術資本疊加,增強了學術資本化的可能性和實現資本價值的最大化,這就是權力資本對學術資本的實質性影響。不同類型資本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學術資本化的不同實現機制和途徑,也形成了不同的性質和影響。
二、學術資本化的實現途徑
一般而言,學術資本化是伴隨高等教育市場化而產生的,因此,受市場交換邏輯的直接影響,學術價值直接通過貨幣資本的實現得到衡量,學術與資本之間屬于線性的直接關系。然而,學術資本化在本土化實現過程中,濃厚的本土文化特質必然侵襲于內。這種本土化特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權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學術資本化過程的參與和影響。因此,本研究以是否有其他資本的參與和介入為標準,將學術資本化的途徑分為直接的學術資本化和間接的學術資本化兩種類型。其中,直接的資本化與西方高校的資本化過程基本類似,而間接的學術資本化則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影響。
(一)直接的學術資本化
直接的學術資本化是學術資本向經濟資本的直接轉化,是貨幣對學術價值的直接體現與回報。直接的學術資本化可以通過高校外部的市場參與實現,也可以通過高校內部的政策性資源競爭和分配來實現。就高校教師的現實而言,兩種方式同時存在,但不同學科專業,其專業化的實現途徑存在差異。距離市場較近的技術應用類學科專業更多采用市場參與的形式實現資本化,而距離市場較遠的基礎學科或者人文社科類學科專業則更依賴于政策項目或獎勵等進行關鍵資源的競爭。
學術資本化最直接也是最具主流性的途徑就是學術資源經由市場實現其價值,進而轉化為貨幣資本。這一過程是學術走出象牙塔,關照市場的實際需要,并給予積極回應,而市場也相應給予回報的過程。能否滿足市場的需要,能否創造市場價值,成為學術能否經由市場實現資本化的前提條件。經由市場的直接資本化可以是教師的個體行為也可以是院系層面的集體服務。高校教師個人研究成果或發明專利的轉讓,作為技術專家的技術入股,以及集體提供專業咨詢服務、提供教育培訓等,都是這一途徑的基本形式。
學術資本化在高校內部的實現方式是通過政策性資源的分配來實現。這些政策性資源包括各種項目資金資助以及科研獎勵政策。科研項目的爭取、科研經費的競爭以及按照科研獎勵政策的多寡而衡量科研成果的出版形式,是高校教師常態化的學術資本化方式。在此種學術資本化途徑中,政策成為資源分配的杠桿,也成為影響高校教師學術研究的調節器。這些政策涵蓋課題申報、成果認定、科研獎勵及職稱評定等方面。例如科研獎勵政策規定了不同級別刊物的學術論文、不同級別的科研項目,給予不同數額的配套獎勵資金。如果說科研獎勵政策是經由政策的直接資本化途徑最裸露的表現形式,那么職稱評定制度則是更具豐富影響性的表現形式。學術積累是職稱晉升的必須,而職稱晉升不僅帶來工資增長的直接性貨幣回報,更附帶社會服務過程中身價提升、各種資格獲得等一系列與經濟收益相關的連鎖反應。
(二)間接的學術資本化
間接的學術資本化屬于學術資本化的非主流形態,其現實影響力卻不容忽視。間接的學術資本化是其它類型資本介入學術資本向經濟資本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他資本類型成為學術資本化的必要參與因素,從而使學術資本化過程變得更加復雜。權力資本與社會資本是介入學術資本化過程的兩類最主要的資本類型。這兩種資本的參與,使學術資本化過程打上了中國社會文化和大學文化的烙印。官本位的社會傳統文化在高校內部所表現出來的行政官僚化特點,使得權力資本的觸角失去了限制;關系本位的社會歷史文化在“熟人社會”中所表現出的靈活變通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本的侵蝕幾乎觸及規則底線。
在學術資本化的過程中,權力資本的擁有者可以利用權力資源施加影響,以非公平化方式實現對關鍵資源的獲得。這正是所謂“學術行政化”與“學術資本化”的共謀或聯姻。經由權力資本的間接資本化使得權力型學術人不僅在單一資源獲得中占據機會優勢,更在學術價值實現資本價值最大化層面具有整合性優勢。例如在課題申報-資助項目-著作出版-成果獲獎-榮譽稱號等一條龍過程中,步步都能獲得資金支持,這根環環相扣的完整性貨幣化鏈條,竭盡可能的實現資本與利潤的最大化,這種“連中三元”的背后往往存在權力資本的影子。現實社會中,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相互疊加,權力資本與學術資本相互借力,使得經由權力資本的間接資本化過程更加復雜。
在中國這樣一個關系社會中,社會資本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學術資本化過程。專利技術轉讓或社會培訓服務,課題申報或成果評獎,人脈關系伸展到各個層面和領域。學術評價的學科壁壘性、學術判斷的主觀抉擇性、學者聲望的巨大影響性以及集體決策的責任逃避性,使得關鍵時刻的“內部信息”、“托個人情”,同等條件下的優先信任和選擇都左右和影響著學術資本化的機會與效果。因此,在學術資本的競技場中,人際關系投資成為實現學術資本化的推動程序。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資本與學術資本的交叉作用,使得原本單純的學術價值實現過程變得漸迷人眼、撲朔迷離。
三、不同學術資本化實現途徑的影響
學術資本化的途徑影響著學術價值實現程度乃至性質,我們需要澄清不同途徑的具體影響,為學術資本的價值實現找到更具理性也更具廣泛意義的途徑和模式。
(一)直接學術資本化的影響
直接的學術資本化是學術資本化最基本的途徑,也是學術與市場充分結合,學術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體體現。然而,直接的學術資本化,也伴隨著學術直接面對金錢的誘惑。如果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往往得不到現實規章的有效限制,難保出現“沒有束縛的競爭(自由放任的學術資本主義)太過于冒險”的局面[7]。這種誘惑和冒險,一方面能夠刺激學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有可能使學術的發展出現方向性偏差。因此,直接的學術資本化過程需要警惕過度的物質欲壑誘惑,防止資本潛在性跨疆越界的危險。
1.促進學術發展及其社會價值的實現
學術發展需要各種力量的刺激和推動,而市場無疑是強有力的推手。縱觀現實中學術的價值實現方式可以發現,高校教師所做學術的相當部分帶有明顯的職稱晉升準備性。這樣的學術源于論文(借鑒已經發表的各種論文),止于論文,一旦職位晉升,學術也就完成了其使命。這樣的學術既沒有面對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沒有滿足市場的現實需求,屬于一種“死寂的學術”。而另外一種學術現實是學者在學術中心無旁騖,苦心經營,所形成的學術成果往往由于種種原因而難以轉化為物質的回報,無論是大學內部的回報還是市場的回報。這種沒有價值實現出口的學術狀態是一種“富有的貧窮”,與學術成果不相匹配的物質匱乏,令生活于物質時代的學者自身面臨生活的窘境。這樣的學術生活狀態無疑也會壓抑學者的學術信心和學術熱情。相對于這樣的學術,能夠積極發現并回應市場需求的學術則獲得了一種富有生機的內在推動力,通過滿足市場需求,學術自身的價值得到承認,而市場也會信守承諾給予研究者應有的回報。此雙重價值的同時實現作為對研究者的實際認可而能夠激勵研究者的研究熱情和自我學術發展的沖動。并且,這一過程是一個循環互動的過程,愈是能夠面對和回應市場需求,學術和學者的價值也就越能得到認可和實現。因此,直接的學術資本化能夠為大學學術注入生機和活力,給予刺激和推動的現實力量,使學術的價值在更為廣泛和現實的社會環境中得到實現,而研究者自身也能從中找到自我價值認同和身份感。
2.學術人文價值的削弱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僅有陽光的一面,直接的學術資本化雖然具有推動學術發展的作用,但是市場的邏輯與學術的邏輯畢竟存在差距,僅僅遵從市場的邏輯來發展學術,必然會對完整的學術價值本身造成傷害。當學術僅僅將自身的價值實現方式定位于金錢的回報,那些無法帶來可觀的物質回饋的學術價值實現方式就會被忽視和放棄。學術既可以發揮其服務市場和社會的實用價值,也具有實現其充實心靈、化育人心的人文價值。而兩種不同價值的實現,在實際的學術生活中,最為激烈的沖突體現為教學與科研的沖突以及科研內部可資本化的學術與不可資本化的學術之間的沖突。教學更多體現的是學術培養和造就人的功能,學術精神的傳承,學術文化的熏染,學術思維的養成,所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而實現。而現實的資源競爭和分配體系造成了教學與科研之間物質回報上的巨大差距。“既然研究能帶來錢,教學就不重要了。”[8]其次,對于個人而言,教學是“虧本的買賣”,“費力不討好”,即使對于社會和學生而言教學很重要。此外,在學術活動內部,金錢作為風向標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篇論文對自我的利益回報遠遠高于一部著作出版或教材編寫,那么很多人就會毫不猶豫地一篇接著一篇地發表論文。直接的學術資本化完全以物質回報作為學術活動選擇的標準,從而陷入功利主義的漩渦而無法自拔。如此,一方面削弱學術完整社會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則因過于注重眼前利益,使得學者自身發展的學術境界受到制約。
(二)間接學術資本化的影響
間接的學術資本化,對于學術價值的現實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有力地助推了社會性學術大環境的生成,對于不關注社會現實的“閉眼搞學術”和不關心學術價值實現的“搞閉眼學術”給予致命性的打擊。借助于能夠爭取到的權力資本或者社會資本,另辟蹊徑,整合資源,以期實現甚至擴大學術的社會價值,是學術研究者積極探求自我生命價值、助推社會發展實現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這既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文人積極入世、實現匹夫之責的一脈傳承,也是當代學術研究者與時俱進、積極入世的精神風貌展示。可以說,這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崇尚學理、反對實利的一大發展,是與當今激烈社會競爭、時代飛速變革的環境特征相適應的。這是我們思考間接的學術資本化的前提與基礎。
然而,間接的學術資本化雖然能夠助推學術價值繁榮,但卻存在著背本就末的危險。無論是權力資本的參與還是社會資本的影響,間接的學術資本化雖有其現實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學術價值影響擴大化,卻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學術失范。在缺乏有效監督情況下,亟待尋租的權力以不同方式、程度介入學術資本化過程,勢必打破學術資本的公平競爭環境。在我國當前推崇科研的大環境下,社會資本的天然分布不均難免導致學術資本化過程的失衡。其結果不僅打擊教師的學術熱情,加大教師之間資本占有的差距,乃至出現教師群體內部的階層分化和貧富差距。因此,間接的學術資本化作為復雜的官僚行政化現實環境和社會傳統文化環境影響的結果,往往潛伏著背本就末的危險。
1.學術生態環境的破壞
無論是學者還是學術都是環境的產物,同時也是環境的造就者和影響因素。因此,一個適宜學術發展的學術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基礎價值,是學術發展的整體性保障條件。然而在間接的學術資本化過程中,行政權力的干預,社會關系網的介入使得學術資本化的過程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剝奪了一部分人的平等權利和機會。與此同時,另外一些手握重權或“后臺很硬”的人則可能在各個層面呼風喚雨,壟斷機會和資源。在高校中,行政官員相對于普通學者更能競爭到學術變現的機會,而職稱和資歷較高、在學術圈混得人脈關系較廣的老教授相對于年輕教師更容易通過關系和影響力來贏得資源傾斜。如此,難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公平缺失、機會不均、甚至腐敗和扭曲充斥的學術生態環境。普通教師、青年教師處于相對劣勢的學術發展環境中,感受壓抑、無助且希望渺茫的學術發展處境就會演變成無形的挫傷性力量,這是導致學術研究人員對組織忠誠產生懷疑并失去信心的關鍵因素。學術生態的破壞所產生的全局性、彌散化的負面影響,必須得到關注和深思。
2.學術價值標準的異化
價值衡量的標準對于學術發展具有調節器的作用。當高校教師相信學術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標準時,他們的努力方向是讓自己的學術真正發展成為具有學科價值或社會價值的知識或貢獻。可是,當衡量學術的標準不再是學術自身的價值標準,而演變成權力的大小,關系的親疏,無論這種“標準遷移”在現實中操作得多么隱蔽,外在貼附多么強烈的“程序公平性”與“理論合理性”,其示范效應和輻射性影響對整個行為風尚都必然形成有力的導向作用。直接結果是部分科研人員的價值取向產生偏差,努力方向做出調整,抽出原本屬于科研過程本身的時間和精力,爭奪權力和社會關系資源,以迎合標準扭曲的現實生存環境。而這樣的過程本身無疑是以削弱學術自身的發展質量為結果的。更為甚者,這種削弱絕非以個別化、孤立性存在,而是帶有很強的拓張性和感染性。伴隨這種關鍵性影響因素改變的一定是群體價值觀念及附屬行為方式和行為方向的改變,而這種根本性改變對于學術發展的影響卻是釜底抽薪,輕言是群體學術信念的摧折,實質則是對學術發展生態系統根本性的破壞。
四、學術資本化實現途徑的優化
學術資本化的實現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需要做的是為這種可能的途徑注入靈魂性的力量,創造一種“有靈魂的卓越”,而不是“失去靈魂的暴發”。也就是說,以金錢為核心追求的學術資本化需要精神的內核和制度的規范,然后才能成為一種積極的推動性力量發揮其價值。
(一)恪守大學核心使命,實現有邊界的直接資本化
直接的學術資本化在合理的邊界內是值得鼓勵的,因為其會為大學學術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刺激和推動力量,激活學術潛在的價值,轉變為能夠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價值。但是,過于強烈的逐利動機和時時存在的越界沖動會使學術資本化過程走向自身的反面,背離大學的核心使命,背離學術倫理的內在訴求。為此,就需要為其劃定邊界,確保學術資本化過程始終發揮其積極影響。基于大學核心使命實現的考量,學術資本化需要在兩個具體的邊界之內實現自身。
1.遵從學科邊界
大學的學術使命是通過具體學科知識和價值的貢獻而實現的。就學術資本化而言,由于不同學科的性質存在本質差異,因此,并非所有的學科都能夠、都適合資本化。學術資本化對于那些與市場關聯程度密切的學科而言,是實現學科價值的最佳途徑。而對于那些與市場的距離較遠的學科,學術資本化則有可能傷及學科內在的生命力。因此,需要為學術資本化劃定學科邊界。劃定學術資本化的學科邊界意味著對于那些適合資本化的工程技術類學科專業,可以創造各種可能的條件和機會,促進其與市場的合作,使其市場經濟價值實現最大化,同時帶動學者自身發展、學科發展并發揮大學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這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多贏模式。而對于那些不適合資本化,需要在寧靜的象牙塔內潛心窮究的人文學科,則需要始終保持與市場的距離,淡然面對市場的風起云涌。這些學科在最核心的意義上實現著大學對整個社會精神文化的引領和濡染作用,國家和社會需要為這些學科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物質支持條件,使其即使不去迎合市場仍然能夠得到從容穩定的發展。如此,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知識創造及傳承功能才能得到平衡而完整的實現。
2.恪守倫理邊界
由于貨幣資本的強大誘惑力,在監督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學術就有可能為獲利而不擇手段,放棄倫理底線,一味追求金錢。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就可能改變學術資本化過程的倫理性質。因此,需要為學術資本化劃定倫理邊界。因為,學術資本化如果在倫理的邊界之內,則完全可以是自由舞蹈的天使,而一旦越界,就會成為邪惡之源。因此,倫理的邊界決定了學術資本化的性質。因此,倫理邊界是學術資本化必須要確立的一個底線意義的邊界。
恪守倫理邊界意味著學術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有一種內在道德自覺,一種深刻的使命自覺。因為,學術作為大學貢獻于社會的方式,除了要完成其自身的價值實現過程,還需要兼顧其他的社會使命,尤其是大學自身的核心使命——傳承文化以及培育公民。正如懷特海所說:“大學的存在就是為結合老成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為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9]然而學術資本化強調的則是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對這一功能的過度追求,使得大學“過分把眼睛向外看,過分取悅社會,甚至失去大學內在的價值感,以致‘我吃誰的面包,我就哼誰的曲調。其結果,大學把‘服務放在學術之上,變成了廣泛性質的‘服務站,走上了與‘象牙塔完全相反的途徑。這樣,就造成了大學自身的危機”[10]。因此,學術對自身道義使命的承擔,是避免大學的內在危機,實現學術完整價值的根本所在。這就需要大學在整體上反思自身的使命,從未來公民之造就到人類未來發展危機的面對,都要納入自身的視野和心懷,能夠超越物欲的迷障,揭開自身真正的存在之意義之途,從而真正實現克拉克·克爾所言的“大學之用”——“訓練良好的公民道德,提出對社會的批判以及支持沒有早期金錢回報的學術成就”[11]。所有這些,都是大學為人類綿綿不絕的發展所注入的內在支撐性要素。
(二)重建內外規約,實現有規范的間接資本化
學術資本化無法在真空中完成,甚至無法僅在大學內部完成。因此,包括權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預就成為一種客觀現實。然而,即使是現實仍然有完善和改變的可能和空間,況且這種現實已經影響到學術的良性發展,因此,對間接的學術資本化過程進行必要的規范是保證學術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1.教師的自我規約
學術研究是“本質為各種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行為,高校教師屬于社會化個體,大學這個機構亦屬于社會化組織。在現實環境中,高校教師選擇何種途徑和模式,如何調控自身的利益欲望,不僅體現其具體的工作模式,也決定學術資本化的性質。因此,高校教師的自我規約是保證學術資本化的內在決定性因素。無論在何種類型的學術資本化過程中,是否啟用自身的權力資源和社會關系資源,以非學術性因素影響或者干預學術價值的實現,這是在資本化的利益誘惑與學術價值標準、學術倫理的沖突中進行的方向抉擇。因此,高校教師自覺、自律地完成學術操守下的行為選擇,實現知識分子的價值使命,這種主體性自我規約不僅需要外在持續的自我修為,更需要內在深刻的心靈關照。也許,有人將學術資本化過程的扭曲與異化現象歸因于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而進行開脫,但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和對自身群體的信心,高校教師群體具有足夠的自律精神且能做出符合自身身份的價值選擇。正如學者劉東所言:“即便在最糟糕的環境中,人仍須有所擔當,時代無所謂好壞,重要的是人自己有擔當有堅守,用自己有限的自由,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不哀怨不軟弱,執此一念,擇善固執,各盡本分。”[12]堅守學術道德,承擔學術使命為學術人的本分;自我規約,恪守本分,學術資本化亦能在倫理的邊界之內既成就學術人又造福于社會。
2.學術的制度規范
由于學術研究的自由性、學術評價的學科專屬性、評價主體的主觀性、評價標準的多維性等因素的影響,在社會環境逐漸規范和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過程中,非學術的力量對學術的空間的入侵并肆意妄為,這正是間接學術資本化所存在的背景和土壤。行政權力和人情關系之所以會在學術資本化的過程中發揮其影響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缺失或制度懲戒的欠缺。趨利避害,性之使然。在成本或代價遠低于收益且幾無風險時,就可能有人淪為欲望的奴隸。因此,與其把人交給自己管理,不如把他交給制度。制度的明確性、強制性與懲戒性對人行為產生特定的威懾力,使其將行為控制在一定的邊界之內。因此,學術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成為規范學術資本化過程中必要而有效的途徑。通過制度的健全,使權力資本的運用受到牽制,使社會資本的調度失去效果,從而保證學術按照自身的價值標準和市場邏輯完成自身的資本化過程。具體而言,包括科研機構管理制度、課題申報制度、成果評獎制度、評委選拔制度以及科研獎勵制度在內的各種相關制度都需要在新的學術發展背景下進行修改和完善。直面當前的學術生態,正視學術資本化的現實,通過制度保證學術環境的公平、公正、純凈和高潔。
五、結語
笛卡爾曾言“存在即合理”,然而存在不一定善,存在不一定完美。學術資本化作為高校學術的現實形態需要我們接納并審視。在接納的過程中使其積極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在審視的過程中過濾掉雜質和干擾。學術資本化價值的積極實現有待于我們對自身經濟文化的反思和提升,有待于大學對于整個學術生態的反思和警醒,有待于所有學者對自身學術責任的自覺和領悟。在一定程度上講,有問題的不是學術資本化過程,而是我們。如果我們在主觀精神世界和客觀的文化制度層面都足夠健全和完善,學術資本化一定是我們手中的有力工具,既能夠發展學術,也能夠發展學者,同時能夠發展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這樣一種理想狀態的實現,是一個值得擁有的理想。
參考文獻:
[1][2][7][8] [美]希拉·斯特勞,拉里·萊斯利,著.學術資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創業大學[M]. 梁驍,黎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9,208,212.
[3]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57.
[4][5][6] [美]林南.社會資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4,40.
[9] 懷特海,著.教育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1:16.
[10]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125.
[11] 克拉克·克爾,著.大學之用[M].高铦,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45.
[12] 朱桂英.我們時代的學術生態 [N].新京報,20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