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珍+晏玉梅
【關鍵詞】 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環境支撐;教研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070—01
一、新課改下提高教育質量的困惑
1.繽紛的課改理念讓教師無所適從
課改理念紛繁復雜,教育者反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混亂中,課改也因而陷入形式主義。新課改背景下的課究竟該怎么上,好課的標準是什么?
課改首先需要觀念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別人的觀念我們了解多少,他的理論依據、他的思想本身、他對應的教學行為我們卻知之甚少。教學觀念化要求思想的東西遠勝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各種觀念的要素或關鍵詞被引入教學實踐,重新組合,教師不再處心積慮地去設計教學的過程,考慮適當的教學行為,而是著意打造可以闡釋某種新理念的教學片斷,而在這樣的沖突中,教師更加無所適從。
2.課改使教師在成績與素質間徘徊
新課改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考、高考卻要學生的成績。于是教師成了見風使舵者。有人聽課則素質教育,沒人聽課則應試教育;剛開始則抓素質,臨考試則抓成績;認真起來則搞課改,嫌麻煩則又拋腦后
3.改革使教學變得越來越復雜
教師的角色變復雜了,教學的過程也變復雜了,教師的工作變復雜了。課改課也許成功了,但卻以課前、課后的休息時間為代價。真實的與虛假的都在其中,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疲于應付。
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些嘗試
1.做好環境支撐
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下,學校必須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行事。但簡單化的“升學評價”導致教師只注重學生成績,而忽視課改所提倡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因而校長可以提供一個相對寬容的空間,激勵教師實施課改的實驗與探索。在一所學校的小環境中,將學生智育發展、道德風尚、教師專業成長、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等納入學校評價體系中,真正為教師和教育提供環境支撐。
2.提升校長素質,強化質量管理,抓好干部隊伍建設
一位好校長能夠打造出一所好學校。新形勢下,校長應具備扎實的專業文化知識,較強組織管理能力,敏銳的教育洞察力和敢為人先、敢于創造的精神,還應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并善于從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校長要有思路有方法,敢于進行教改實踐。
讓教職工有思想,有激情,能辦事,會辦事。注重中層領導的培養,給他們權力,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舞臺,也給他們壓力。講團結,講奉獻,重教育。以博大的胸懷容納各方人士,成就各種人才并促其脫穎而出為己所用,從而使學校成為一個昂揚奮進的團體。
3.學校管理精細化,注重師生的發展性評價。
做人的工作,技巧性是很強的,要求是很高的,任何時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貫穿這種思想,嚴要求不可缺,但評價也要寬,就如老師對待學生一樣:不應盯著他的毛病不放,有點進步就要認可;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個性與特長,學會欣賞人的多樣性;更要學會同情和幫助弱者。
4.不斷提高教師的個人能力和業務水平。
校長要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者、踐行者,要堅持定期為全校教師做教育教學專題講座,將先進辦學理念根植到每位教師心中,引領他們為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發揮出自身的聰明才智。校長要經常參加聽、評課、教學研討等活動,及時了解學校教學工作的發展動態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好制約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問題,不斷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努力打造一支學習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隊伍。創建有效學校,培養有效教師,探索有效教學,提高有效技能,實現有效研修的目標。要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要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逐漸形成骨干教師的梯隊,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要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強化團隊意識,培養團隊精神,體現教師間團結協作、優勢互補。要通過開展優秀課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評選活動,激活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5.抓好教研工作,破解質量提升的難題。
在每學年新學期開學第一周內制定出各學科教研指導工作方案,定期指導教學研究工作,并形成完整的工作記實。要積極組織推門課、觀摩課、研討課、實踐課、示范課、說課、評課、教學案例分析等教研活動,找出教研工作的切入點,通過“實踐-研討-反思-再實踐-質量提升”這一過程,發揮教研部門的指導、評價功能。學校要切實發揮教研組的作用,以校本教研為依托,積極開展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的研發工作,通過集體備課、組內聽評課等教研活動,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題。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