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龍
(平涼技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平涼信息工程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劉筱龍
(平涼技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平涼信息工程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目的 探討“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 以我校2013級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88名學生作為實驗組,采用“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進行授課;將2013級計算機應用專業91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組織法進行授課。比較兩組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為(86.54±12.36)分,對照組為(70.61±15.26)分,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結論“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值得在中職學校加以推廣。
“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中職;計算機基礎
教學組織形式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在一定時空環境中,通過一定媒介,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構與程序。“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是基于行動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分組教學的衍生。
幾乎所有的教育改革都伴隨著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然而,無論課堂教學形式怎樣變化,都受制于現有教室、教師、學生、教材等因素。按照師生交往程度可將教學組織形式分為直接教學組織形式和間接教學組織形式。直接教學組織形式包括個別教學、小組教學、班級授課等,間接教學組織形式包括伙伴學習、合作學習、廣播電視教學、計算機網絡教學等。“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非常適用于討論課、復習課,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利于學生建立協同工作小組,培養團隊合作意識。2013年我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用“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取得顯著成效,現總結如下。
1.1 對象
隨機抽取我校2013級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88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中男生8名,女生80名;年齡16~18歲,平均年齡(17±1)歲。抽取2013級計算機應用專業91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12名,女生79名;年齡16~18歲,平均年齡(17±1)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和生源類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組織法授課。實驗組采用“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授課,具體如下。
1.2.1 填寫卡片 學生拿出一張紙,從中間對折,在紙的上半部分寫出本節課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可向別人提供輔導的內容;在紙的下半部分寫出本節課自己還沒有完全掌握的3~5條內容,作為向別人請教的問題。
1.2.2 尋找同伴(3~8分鐘)學生根據卡片內容,從班級中尋找符合需要的同伴。查找要求:(1)該同學能否為自己提供幫助;(2)該同學的問題自己能否完整回答;(3)找到符合條件的同伴并請該同學在卡片上簽名。符合相互需求的學生結為小組,每組限定2~5人。
1.2.3 小組互動(10分鐘)針對自己的問題與小組成員進行互動交流,針對對方提出的問題給出答案。在尋求自己問題答案的同時,給出同伴問題的答案。
1.2.4 發布消息(5分鐘)小組成員將本組活動、交流的結果在組內發布。教師可選擇2~3個小組進行結果展示,并給予點評,充分鼓勵學生,對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點進行總結性講解與答疑。
1.3 評價方法
教學效果由本校教研室10名中、高級職稱教學骨干組成的考核小組進行評價。依據計算機基礎設計項目化考核方案,要求4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在1.5小時內分工合作完成項目任務。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理論考核以統一命題、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
1.4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1 兩組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比較[n(%)]
2.2 兩組學生項目化考核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項目化考核結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項目化考核結果比較(±s,分)
任務完成成績 效率成績團隊合作成績實驗組對照組P值組別 人數88 91 90.26±7.02 61.35±11.06 0.000 89.72±10.52 74.55±12.44 0.000 86.35±9.53 69.49±12.57 0.000
2.3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3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人數88 91實驗組對照組P值理論考試成績86.54±12.36 70.61±15.26 0.000
“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具有方法新穎、組織靈活、簡單實用、激發學生潛能等優點。我們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用該教學組織法取得了預期效果,現對其優勢總結如下。
3.1 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深度參與教學過程
將“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應用于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及教學過程中積累的零散的知識和技能展示出來,甚至是對同伴“炫”出來,營造了“比、競、炫”的課堂氣氛。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組織者,隨時調整課堂節奏,引導教學活動朝著既定教學目標進行[1]。學生在小組中既是講授者,又是請教者,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尋找答案,如果同伴給出的答案不能使其信服,還可求證于教師,獲得權威解答。
3.2 幫助學生發現并發揮自我潛能
填鴨式教學法從教師角度出發,以知識點和教學進度為目標來設計教學。“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更注重學生的作用,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還能向同伴展示自己擅長的知識技能,對同伴講解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與自我提升的過程。如果同伴講解的知識自己沒有完全理解,還可以通過求助于教師或查閱資料得到解決。這樣,學生會在課堂答疑環節認真聽講,課余時間全力求知,轉變學習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利于知識的內化。
3.3 提高學生人際溝通能力
信息時代,人們應用信息技術處理各種復雜問題,若單憑個人能力,很難完成如此浩繁的系統工程,這使得建立團隊、分工合作成為必然。因此,團隊合作能力直接決定了個人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社會貢獻率。“舞蹈卡片”教學組織法將有知識需求的學生組成團隊,小組成員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合作提高學習成效,以達成共同提高的學習目標[2]。在團隊中相互幫助,提升語言表達、溝通合作以及組建團隊、融入團隊的能力,這也是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特長,因材施教
教師通過巡視小組討論的開展情況,了解每名學生的特長和興趣,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特長幫助其他同學;挖掘學生對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的興趣點,制定適合學生的授課方案。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強化技能。教師還要對小組活動中沒有問題可提、發言較少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使其融入課堂。
[1]高紹山.優化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J].學周刊,2012(33):105.
[2]陳天高.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09(23):82.
G424.1
B
1671-1246(2015)11-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