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黨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409)
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校本教材的開發與研究
梁黨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409)
以臨床真實工作崗位引出學習性工作任務,按照護士臨床護理工作流程,對護理學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編寫具有職業教育特色、體現工學結合的校本教材。
工作過程;護理學基礎;工學結合;教材開發
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理念將學習理解為理論和實踐進行整體化鏈接的綜合性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1]。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系統開發課程,必須是一種全方位教學改革,并不是簡單地使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一致即可[2]。因此,我校課題組成員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遵循建構主義理念,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設計核心,根據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于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制定了新的護理學基礎課程大綱,以李曉松主編的《護理學基礎》為課程開發藍本,以臨床真實工作崗位引出學習性工作任務,按照護士臨床護理工作流程,對護理學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編寫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體現工學結合的校本教材。
護理學基礎是研究幫助人群滿足其基本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的一門實踐性學科,是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包括護理理論、護理知識、護理技能。2010年,我校進行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研究,制定出護理專業12個典型工作任務,在課程教學中實施理實一體化、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從而使護理學基礎在專科教學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課程設計是由專業教師與各醫院一線護理專家訪談,邀請醫院專家召開研討會,分析崗位需求,針對臨床護理工作崗位設置(如門診護士、內科護士、外科護士、婦產科護士、傳染科護士、各類保健護理及社區護理人員等崗位)及任職要求,依據“以職業崗位需要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用人單位要求為標準”的建設理念,劃分教學模塊,設計教學情境,將學習情境梳理成典型工作任務,并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將學習型工作任務的知識點進行重組,設計具有職業定向、貼近職業實踐、適合實際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實施方案。同時課題組成員依據課程涉及的職業活動,討論分析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制定課程新標準。
3.1 教材編寫總體原則
教材編寫必須符合我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從專業教材體系結構和教學計劃的總體要求,體現必需、夠用原則,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相結合,突出護理職業能力培養的整體性。
3.2 教學能力目標
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3]。其能力目標包括3個方面。
3.2.1 專業能力目標(1)熟悉護理工作制度;(2)能完成各項基礎護理操作;(3)具有病情觀察能力;(4)具有常用藥物療效、反應觀察能力和護理能力。
3.2.2 社會能力目標(1)具有與人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敬業精神;(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慎獨的實踐精神。
3.2.3 方法能力目標(1)具有自主學習和時間管理能力;(2)具有分析問題的能力;(3)具有信息獲取能力;(4)具有適應崗位變化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3 設計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組織
課題組成員根據臨床護理工作需求,在課程內容設計上,以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及工作流程為主線,結合我校護理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包括病人入院護理、治療護理、標本采集、生活護理、置管護理、急救護理、出院護理7個學習情境,共21個工作任務。由于課程內容來源于護士臨床工作過程,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可實現與臨床工作的對接。課程工作任務及教學組織安排見表1。

表1 課程工作任務與教學組織安排
3.4 學習情境過程設計(以病人入病區后的初步護理為例)
3.4.1 學習目標(1)熟悉一般病人入院的初步護理流程;(2)會建立一份住院病歷并填寫有關眉欄項目;(3)會對病人進行入院護理評估,能夠與病人及其家屬有效溝通。
3.4.2 任務描述 病人王某,男,65歲,原患有高血壓,這次感覺頭痛、頭暈來門診就醫,醫生檢查后,囑咐病人到檢驗室進行化驗,結果出來后,醫生開出住院證要求病人到內科住院觀察。病區護士應如何對病人進行入院的初步護理?
3.4.3 知識準備 學生參考《護理學基礎》第七章“醫院與住院環境”及第八章“入院與出院護理”內容,并結合廣西衛生廳下發的《55項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等準備相關知識。教師檢查學生知識準備情況,精講相關知識點并答疑。
3.4.4 學生分組討論 按任務要求設定討論內容:(1)制定正確的一般病人入病區后的初步護理操作流程;(2)制定情境演練中使用的用物計劃表。
3.4.5 情境演練 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任務案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一般病人入病區后的初步護理工作。
3.4.6 拓展練習 根據入院護理評估單,以小組為單位,到醫院為新入院病人進行入院評估。
3.4.7 情境評價 學生與教師參考廣西衛生廳下發的《55項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制定情境評價標準,按個人評價、組內評價、教師評價3個等級評分,取平均分為期末項目分數之一。
3.4.8 目標檢測 各任務知識點要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考題結合,以A1題型、A2題型、A3題型、A4題型等形式將重點知識進行提煉,幫助學生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
2010年10月,課題組成員開始分工編寫教材,于2012年9月完成初稿,在一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與臨床專家探討修改,于2013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教材有以下特色。
(1)教學內容與臨床崗位需求一致。制定了7個學習情境、21個工作任務,內容圍繞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護理工作展開,并在各工作環節中補充了臨床護理新知識、新技術以及廣西衛生廳《55項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要求,體現出課程設置的先進性、實用性。
(2)教學內容涵蓋了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及考試標準,將學生必需的護理理論知識、護理技術融合,使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3)推行院校結合、理實一體化教學,突出學生護理職業能力的提升。護理職業能力是護理知識、臨床技能、職業素質等的綜合體現[4]。以護理工作過程設計模塊內容,使理論知識、技術操作講授與工作過程有機結合。教學內容模塊是按照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思路設計,編排順序與臨床工作順序一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護理工作流程有了整體性、系統化認識。教學內容突出以工作為導向,通過情境演練、角色扮演、仿真實訓等,將“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理念貫穿于護理教學整個過程,將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緊密結合,滲入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也得到提升。
(4)教學內容評價多元化。改變傳統的學生評價方法與手段,建立以學生學習行為形成性考核為主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結合課堂提問、學生作業、平時測驗、實驗實訓、情境演練、技能競賽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定成績。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行為習慣的培養,將學習過程行為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考試分數不再是評價的唯一標尺。
(1)臨床知識更新要與時俱進。護理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發展性很強的學科,課程的許多內容(如護理操作技能和護理科研等)要跟上臨床發展狀況,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科學前沿,因此要加強教師臨床進修、外出交流學習、專業培訓等。
(2)課程是按照臨床工作崗位設定的,情境演練過程就是臨床護士工作過程。因此,教學實施與教學活動場地緊密相關,但是仿真場地有限,影響學生的感性認識,使課程內容過于抽象化,學生不易理解。
課程是人才培養活動及模式的實質性要素,是體現教育思想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課程體系是指諸多課程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5]。工學結合課程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過程應遵循工作過程的系統性[6]。教師一定要樹立專業發展意識,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改進教學方式,做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7]。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呂子靜.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系統化改革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1,8(8):60-61.
[3]陳繼紅.“工學結合”的實訓教學模式在中職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7,21(6):232-233.
[4]蔣培余,沈旭慧.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護理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6):506-508.
[5]劉道玉.論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6]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4):9-11.
[7]張志越.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6):98-105.
G423.07
A
1671-1246(2015)11-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