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欣 周廣群 陳新紅 孫常麗

[摘 要] 我國地域遼闊,衛生資源分配比例不平衡,城市醫務人員擁有量是農村醫務人員的3倍。近年來,我國開始提供資金給各高校為農村定向培養醫務人員。培養模式有高校定向培養醫學生模式、專升本定向培養醫學生模式、轉崗定向培訓模式。但在實際培訓中,醫學生職業認同感低,缺乏切實符合的培養方案,評價機制缺位。國家應廣泛吸納衛生人才到農村地區工作,提高農村地區衛生人才的認同感,確保農村地區衛生人才培養的高素質,以促進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 農村;衛生人力;教育培訓探索
[中圖分類號] G72 [文獻標識碼] B
我國地域遼闊,衛生資源分配比例不平衡,城市醫務人員擁有量是農村醫務人員的3倍左右。[1]盡管國家為改善農村醫療人員短缺狀況,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在2010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委聯合就印發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的通知》與《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正式啟動了農村定向學生免費培養計劃。但依然存在著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數量不足、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等問題[2],進一步完善農村衛生教育培訓機制,穩定和促進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的保障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培訓概況
面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的醫療衛生需求,發展全科醫學、大力培養全科醫生是我國醫療改革的一項基礎性重要內容,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培訓方式主要有三種(如下表):高校定向培養醫學生模式、專升本定向培養醫學生模式、轉崗定向培訓模式。
我國農村衛生人力教育培訓方式表
高校定向培養醫學生模式,在參加高考的考生中,考生填報志愿,與衛生行政部門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承諾畢業后到鄉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國家承擔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并補助一定的生活費用,生源一般是當地農村原地考生。
專升本定向培養醫學生模式,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選拔具備專升本資格,并愿意到鄉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醫療人員,通過學習畢業后按協議到定向的衛生院工作一定年限,工作期滿后可以按照本人意愿選擇工作意向,國家同樣承擔學費、住宿費及部分生活費。
轉崗定向培訓模式,已經具備執業助理醫生或以上的執業資格人員,通過參加一般為期一年的培訓,到鄉鎮基層醫療機構工作一定年限,培訓費用由國家承擔。
二、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了大量衛生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地區衛生人力資源緊缺的狀態。但培養出來的衛生人才是否能夠勝任工作,能否下得去并且留得住依然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難題。從教育角度來看,在教育伊始就存在著一定的教育缺失,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職業認同感缺位
職業認同,是個體對某一職業的積極態度和強烈的投入感,體現為個體維持該職業的愿望和對該職業的喜歡程度。[3]與普通醫學生相比,定向免費醫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有明確的職業定向,發展并維持一種強烈的職業認同對定向免費醫學生而言意義重大。但大量調查研究表明這一群體職業認同感低,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增長呈下降的趨勢。[3-4]學生在校期間對于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從業報酬不夠優厚,生活環境艱苦,工作醫療設施薄弱等缺乏認知。以致學生畢業后回到農村地區工作心有不愿,在對這一群體教育培訓過程中缺乏能夠產生歸屬感的職業教育。
2.缺乏切實符合的培養方案
(1)培養模式粗放單一。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力培養模式尚處于較為粗放單一的教育初級階段,表現在:①學生入學后與其他生源采用相同培養模式,使用共同的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實習等。轉崗定向培養也與其他交換學習的醫務人員培訓模式一致。②生源來源單一,生源以農村地區生源為主,轉崗培訓也是限于基層醫務工作者,未在全社會廣泛征集衛生人才。③尚未形成多種教育模式,多種實習培訓機制、實地授課與網絡資源相結合的多元教育系統。
(2)缺乏明確的培養標準。農村衛生人力教育培訓后直接定向到農村地區工作,制定一個明確的、有針對性的農村地區衛生人員職業培訓標準,有利于其學習培訓后為農村地區個人、家庭等提供基本、全面的醫療和保健工作,但目前僅明確以培養全科醫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具體標準尚未經過科學、系統的論證。
(3)教育與實踐脫節。醫學生大多存在教材理論知識豐富,但臨床實踐、案例討論不足。轉崗培訓的這部分人員也存在著往往走馬觀花式的在醫院各部門學習,學習時間短,難以全面系統的接收學習知識、技術。在工作后專業素質偏低不能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無法滿足農村地區居住居民的衛生服務要求,限制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
3.評價機制缺位
學生一旦成為定向培養對象后,工作意向已定,沒有了就業的壓力,容易助長學習松懈、偷懶、積極性下降等情況的發生,對于培養高質量合格的醫療衛生人才不利。缺乏系統、科學、全面的農村衛生人力教育培訓評價體系,各地區高校和衛生行政部門對培訓過程、培訓效果、教師隊伍尚未建立起科學的量化考評體系,形成以考評結果為依據,以培訓效果為經費投入比例標準,建立不合格淘汰機制,從而達到真正的保障農村衛生人才教育培訓效果的目的。
三、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培訓的應對策略
農村地區衛生人力資源是我國基層衛生的最前線隊伍,承擔著農村地區居住居民的最基本健康保健、預防和醫療重擔。針對當前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培訓存在問題,進行適當的調整有益于提高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保障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廣泛吸納衛生人才到農村地區工作
除了在當地農村地區選拔定向培養學生培養而外,可以多種形式吸引衛生人員到農村地區工作。如在醫學高校可以設立一定數額的定向培養名額,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進行申請,考核通過后轉變為面向農村地區的定向培養學員,享受國家資助補貼;在學生實習的期間設立農村醫療實習基地,讓學生對農村醫療情況有所了解,感受到工作的重要性與使命感,在就業去向可以多一種選擇;在培訓期間鼓勵學生參加農村地區衛生志愿服務工作,在服務期間增加與農民的交流溝通,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衛生人員的緊張;此外對于工作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員,在進行再教育如考研究生畢業后愿意到農村工作的,給予獎學金資助等。這樣通過多種途徑、形式吸引、留住衛生人才,逐步形成醫療隊伍結構合理、醫務人員質量較高的農村地區衛生隊伍,滿足農村地區的基本醫療衛生和保健工作。endprint
2.提高農村地區衛生人才的認同感
在對這部分生源教育培訓期間,除了進行講授知識和時間而外,要讓學生了解農村地區衛生醫療的狀況,加強在醫德以及人文領域的教育,增加到農村地區醫療機構實習項目,同時要加大農村實習機構的配備醫療的建設,使這些醫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到農村地區醫療現狀及工作狀態,逐步確立就業理念。
此外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衛生環境的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衛生醫療環境,在政策上對農村醫療事業予以扶持,進一步明確農村衛生工作人員的身份、性質,并在待遇上予以補助,提高農村衛生人員工作地位。
3.確保農村地區衛生人才培養的高素質
(1)制定農村專項衛生人才培養標準。科學、適宜的專業培養標準,是事關農村地區衛生人才培養模式主導方向和培養效果的關鍵環節。農村地區衛生人才培養都是由地方醫學院校、醫院等機構組織完成,這些醫學教育機構應針對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制定專門的培養目標和課程培養體系。要詳細劃分不同培訓者的年齡、學歷、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確定不同形式的培養方式;結合當地農村地區易患疾病、易感人群等地域特點進行多元化的差異性培訓,保證教育培訓出具有專業從業能力,懂得當地常見病等的防治,具備崇尚的職業道德的合格醫療衛生人才。進而建立信任機制,避免不信任,患者集中到城市醫院當中。政府部門也要依據該教育機構是否進行專項農村醫學課程教育進行分配培訓人數及教育經費,推動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才教育改革。
(2)加強實踐和理論的結合。系統的實踐是促進醫學生早實踐、多實踐,加強基層實踐,促進學生盡早進入工作角色的關鍵環節。第一要增加實踐總時間數量,對于在校學生要調整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對于轉崗培訓人員要適時延長培訓時間;第二在實踐內容上集中精力學習農村地區衛生服務技能,使培訓者在教育培訓后的職業技能更加接近于實際崗位;第三通過義務服務、實習、組織健康宣傳講座等多種形式,讓培訓者進入到農村地區,可以增進學生與農民的溝通能力,促進其扎根基層的理念,實現教育培訓后崗位適應能力強,工作可以獨擋一面的目的。
(3)強化農村地區衛生人力資源的終身教育。根據教育學相關理論觀點,學生在畢業5-7年后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有約一半已經陳舊過時,跟不上實際醫療的需求,所以繼續教育培訓十分重要。農村地區衛生人力也應當遵循這種教育客觀規律,牢固樹立醫學教育終身教育模式的觀念。針對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員素質現狀,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一方面對學歷層次進行劃分、業務素質進行考核測評,年齡結構進行分層等,將不同層次的人員進行初級、中級、高級的不同側重點的繼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設立獎學金,提供他們參加各種國際國內的學術會議機會,從而達到提高這部分人的醫療綜合素質。繼續教育的費用應主要由政府承擔。
(4)搭建農村教育資源網絡系統平臺。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將和農村醫學教育相關的資源上傳至網絡,如參觀、實踐、會議、日常課程、新技術、相關政策法規等,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實時授課、討論等,建立科學的知識導航體系,詳盡的教學內容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建立虛擬實驗系統等,通過注冊成為網絡會員共享資源和信息,也可通過論壇、郵件等方式進行交流,為在農村地區的衛生人員提供橫向交流平臺,為繼續自我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系統平臺。
4.教育培訓評價
對農村地區衛生事業的投入,在保證公平同時也要注重效率,在教育培訓這一塊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是將經費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助力。使得被培訓者產生壓力感,培訓學校有責任感,培訓方與受訓方都重視培訓學習,從而取得良好教育培訓效果。農村地區衛生人力教育培訓評價指標具體可在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實踐,受訓人員醫德修養、業務素質和臨床能力等幾個方面細分,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
農村地區人力資源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培養、吸引、穩定農村地區衛生人力資源,促進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實踐與調整階段,需要在加強培養的同時,增大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的工作基礎、制度保障的進一步完善。
[參 考 文 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黃翠萍.對定向免費醫學生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7):931-932
[3]范文燕,等.基于職業認同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212-214
[4]邱秀華.醫學生職業意識現狀調查及培養對策探討[J].高教探索,2008(2):134-136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