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青



[摘 要] 工業經濟效益是評價工業企業發展的重要標準,而分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水平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過比較2013年常州市與江蘇省其他12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的排名情況發現,當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產值利稅率、銷售利稅率、總資產貢獻率較低,而資產負債率高。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自身應不斷思索進步,加強管理,提高其利潤、利稅、銷售水平,控制其負債水平。此外,還需要政府部門給予相關政策扶持等,從而改善其經濟效益水平。
[關鍵詞] 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70.3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據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常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60.9億元,同比增長9.85%,其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067.9億元,同比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223.05億元,同比增長12.37%;實現利稅844.21億元,利潤512.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6%、15.5%。然而在看到驕人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放眼全省,2013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排名中,常州市居第六位,與第一名蘇州市相差3倍之多(蘇州市為13015.70億元)。因此通過對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探究影響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對常州市的工業發展乃至全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水平分析
為了綜合比較得出2013年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水平在江蘇省的排名情況,在這里主要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得出各指標值的得分、排名及綜合得分情況。
其統計原理如下:
其中x1,x2,…,xp為p個原有變量,是均值為零,標準差為1的標準化變量,F1,F2,…,Fm為m個因子變量,m小于p,表示成矩陣形式為:
其中F表示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a為因子載荷,ε為特殊因子。
(一)數據來源、數據處理
下文中的數據均來自2013年《江蘇統計年鑒》,數據列表如表1所示。此外,為了消除數據中指標計量單位以及數量級的不同影響,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數據無量綱化,方法是將原始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處理后各原始指標變量的均值為0,方差為1。
表1 2013年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原始數據
單位:%
(二)檢驗變量間的相關性
為了驗證收集到的13個市的各原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進一步論證能否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并計算得分,需要借助KMO和Bartlett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分析,可以得到,KMO值為0.772,根據KMO的度量標準——KMO>0.5時適合做因子分析,進一步地可以看到,P值為0,如果顯著性水平α=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α,則應該拒絕原假設。綜合以上分析,13個市的所有原始變量可做因子分析。
(三)因子提取
結合方差貢獻率和公共因子碎石圖(圖標略)分析,當提取公共因子1、2時,折線陡峭,特征值變化非常明顯,而當提取3以后的公共因子時,折線平緩,特征值的變化基本趨于平緩且幾乎為零。因此,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并且考慮累計方差貢獻率,選入了2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3.836%,說明這2個主因子代表了絕大部分信息。
(四)因子旋轉
采用最大方差法對成分矩陣實行正交旋轉變換,使公共因子的負荷和數更接近1或0,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公共因子對變量的命名和解釋將變得更加容易,旋轉成份矩陣見表2。
表2 旋轉成份矩陣
(五)主因子命名
從旋轉成份矩陣中可以看到:總資產貢獻率、流動資產轉賬率、企業虧損面、資產負債率這4個指標載荷于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釋的是周轉能力和償債能力,標記為F1;成本費用利潤率、產品銷售率、產值利稅率、銷售利稅率這4個指標載荷于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釋的是盈利能力,標記為F2。
(六)計算因子得分
根據SPSS回歸后輸出的因子得分結果,以2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可以得到綜合競爭力得分模型:F=0.6725*F1+0.1659*F2
根據該模型和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略)可計算得到江蘇省13個市的工業經濟效益得分及排名情況。如下:
江蘇省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排名最高的是徐州市,其得分是-7.976631341,排名最低的是蘇州市,其得分是-17.6176493。從整體上來看,江蘇省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欠佳,13個市的得分均為負值;從反映企業周轉能力和償債能力的F1來看,13個市的得分也均為負值,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徐州市,最低分是蘇州市,究其原因,結合表1的原始數據和表5旋轉成份矩陣權重,我們不難發現,在2013年蘇州市在占權重比較高的總資產貢獻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上排名最低,另外企業的虧損面也最高;從反映企業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的F2來看,各市得分均為正值,說明江蘇省13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良好,得分最高的是宿遷市,最低的是淮安市。
在F1上常州位居11,而F2上常州位居12,綜合排名是第11名。究其原因,主要是較其他市而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值利稅率、銷售利稅率、總資產貢獻率較低,而資產負債率在排名中卻最高,說明常州市規模以上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低下。
三、結論
通過比較發現,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水平低下,主要原因如前文所說是產值利稅率、銷售利稅率、總資產貢獻率較低,而資產負債率高。因此,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從而提高其利潤、利稅、銷售水平,而控制其負債水平。此外,改善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水平需要企業自身不斷思索進步、政府部門給予相關政策扶持等相關因素的通力配合。只有這樣,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才能突出重圍,不管改善其經濟效益水平,并為常州市逐步走向“工業強省”、“工業4.0”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嚴國麗.嘉興市工業經濟效益分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0(5)
[2]周朝霞,邱麗麗.基于因子分析的綿陽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7(4)
[3]江蘇統計局.2013年江蘇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