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姬
[摘 要] 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類型多樣、結構良好、旅游開發價值高。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整合開發主要包括旅游資源結構層面的整合、旅游線路層面的整合、旅游產品層面的整合。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科學整合開發需要建立旅游協作制度、建立與周邊地區互動體系、人力資源支撐策略等方面的保障。與此同時還應積極加強與專業院校、旅游公司、知名景區合作,通過引進、送學、培訓等方式,加大對旅游人才的培養、選拔、儲備力度,使旅游人才隊伍逐步實現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正規化。
[關鍵詞] 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特點;整合開發策略;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連山旅游目的地位于湖南省會同縣城南8公里處,在會同縣連山鄉境內。連山鄉北連會同縣城,南與靖州太陽坪鄉、甘棠鎮接壤,有會同縣“南大門”之稱,連山鄉境內有建設、連山、聯合、大坪、漩水、幸福、高涌、寶照、石板、六黃、桂干、高團12個村委會。連山旅游目的地資源區面積約11.2平方公里,本區離懷化市城區、長沙、桂林等地的車程分別是80km、530km、480km。209國道、枝柳鐵路和正在建設中的包茂高速公路貫穿南北。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區的范圍,東至火神坡半島—地神廟—雷神廟—風神廟一線,西至金豬塘—神農洞—常羊山—天星廟一線,南至風神廟—連山園藝場—天星廟一線,北至火神坡半島—火神坡—金豬塘一線。本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且雨熱同步,對農作物生長有利。
本區旅游資源條件豐富,這里山水奇特,古跡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深厚,有天然溶洞、水澤、山石等自然奇觀;有與神農炎帝相關的八廟一庵、神農九井、神農宅、藥王洞、神農洞、茶亭庵、龜坡星象臺等眾多古跡;有獨特而又古老的易文化、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茶文化以及獨特的語言和民俗風情等。
一、旅游資源的特點
(一)旅游資源類型多樣且富有特色
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連山旅游目的地有121種旅游資源基本類型,占全國155中基本類型的78.65%。境內的神農宅、神農洞、神農社、藥王洞、獅子洞、蓮花塘、楊家先祖大墓等都是富有或較有特色的旅游資源。此外“八廟”景區(“八廟”是指火神廟、地神廟、雷神廟、風神廟、鎮江廟、山神廟、天星廟、蓮花廟)與易學中的八卦圖有著驚人的相似,具有較好的神秘性。
(二)旅游資源類型組合良好
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類型組合良好,其主要表現有二:一是部分旅游資源(如神農宅、神農洞、神農社、藥王洞等)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于一體的旅游資源。二是有些區域集聚著種類繁多的旅游資源,如火神坡有果業旅游資源,有火神廟遺址、楊家先祖大墓等文物古跡旅游資源,有河面較寬闊、沿岸風光秀美的風景河段旅游資源,有古樹、古藤群落旅游資源,有傳統民居與現代民居交相輝映的村落旅游資源,有田園風光旅游資源,還有現代養殖業(高科技養豬場)旅游資源等。
(三)旅游資源開發價值高
具有較好的休閑價值。連山旅游目的地文化遺跡大多發現于會同連山鄉,區域內有多處天然溶洞、天然水澤,有連通地表的地下陰河,有古廟、古寺、古庵,還有數處千年古樹群;景點布局間隔有致,且有綠陰曲道相連。景區內還有火神坡果園觀光采摘休閑景區,可進行果園采摘、漂流、避暑度假、體驗大自然的奇秀山水,呼吸清新空氣,具有較高的休閑度假價值。
具有較好的觀光價值。連山旅游目的地境內具有較多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旅游資源,如“神農八廟”、神農宅、神農洞、神農社、藥王洞等可供觀賞的景觀;有火神廟遺址、楊家先祖大墓等文物古跡旅游資源,有河面較寬闊、沿岸風光秀美的風景河段旅游資源,有古樹、古藤群落旅游資源,有傳統民居與現代民居交相輝映的村落旅游資源,有田園風光旅游資源。此外在當地還延傳著祈豐收舞,演員身穿用稻草編織的服裝,在演繹與眾不同的舞蹈的同時,將易學中的八卦融入其中,讓游客在觀賞的同時,得到審美上的滿足。
二、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模式
(一)旅游資源結構層面的整合
對于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結構層面上的整合,首先應該對現有旅游精品的亮點進行提升。連山盆地八個方位已經發現的古廟或古廟遺址,它們正好與易學中的“艮”、“乾”、“兌”、“坎”、“坤”、“震”、“巽”、“離”這八卦有著驚人的吻合,它們對應的八廟分別是山神廟、天星廟、蓮花廟、火神廟、地神廟、雷神廟、風神廟、鎮江廟。此外,還有連山石與炎帝神農“連山氏”的吻合以及當地保留的祈豐收舞蹈和婚嫁習俗,都展現了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因此在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整合過程中重點突出神農文化,這同時需要懷化市以及會同縣提升其城市的影響力,充分作好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作好旅游的整合營銷,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其次,應該對新興的旅游景區景點進行配套打造,如火神坡果園觀光采摘休閑景區;火神廟遺址、楊家先祖大墓等文物古跡旅游景點;傳統民居與現代民居交相輝映的村落旅游景區以及田園風光旅游的打造。這些旅游景區景點的打造是對炎帝文化的補充,這些景區景點與當地絢麗多彩的民間文藝,還有節慶、飲食、名人、民俗風情等方面的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促進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游和購物游。加強新興景區基礎服務設施建設,豐富品種多樣的地方特產和特色小吃,開發出更多旅游者喜愛的游覽內容。
(二)旅游線路層面的整合
旅游線路整合是利用旅游資源在區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聯系,將分散的旅游資源組織起來,組成旅游線路整體推出。根據連山旅游目的地的資源格局實際情況,分別從原生態文化旅游線路、休閑度假旅游線路這兩條路線進行整合。
原生態文化旅游路線:會同連山旅游目的地——永州舜帝陵——新化蚩尤故里——炎帝陵。路線主要景點有:會同連山旅游目的地、神農八廟、新化蚩尤故里、神農城廣場等景點。路線特色:這條路線主要以炎帝文化為導線,進行炎帝蹤跡探秘、炎帝文化體驗、祭祀朝圣、炎帝文化研討等活動。endprint
休閑度假旅游線路:火神坡果園觀光采摘休閑景區—鷹嘴界生態旅游區—通道萬佛山及龍底河漂流。路線主要景點有:火神坡果園、鷹嘴界、萬佛山、龍底河。路線特色:此路線以休閑為主,可進行果園采摘、漂流、避暑度假、體驗大自然的奇秀山水,呼吸清新空氣。
(三)旅游產品層面的整合
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層面的整合,一是旅游產品類型結構的整合,采取原生態型開發和現代高科技型開發相結合的途徑來建設連山旅游目的地休閑旅游景區。一方面要原汁原味地展現連山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觀景物和人文景觀景物,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現出炎帝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遠古文化的神秘性與科學性。
二是旅游產品要素結構的整合,旅游活動是建立在以游為中心的食、住、行、游、購、娛六類旅游者行為之上的。旅游產品的要素結構整合需要這六要素協調發展,來提高整體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如旅游交通方面:不僅要對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區道路的公路、牛車道、毛驢道、停車場進行改造,更要改善旅游交通服務;旅游餐飲住宿方面:度假村的建設應以渠水為依托,依山面水,依山就勢,建設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筑水平高超的侗族木樓,形成以特色飯店為主體,以農家旅館和樹屋村寨為補充,提供有鄉土特色的綠色旅游餐飲住宿網絡。
三、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整合開發保障
(一)建立旅游協作制度
在整合開發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區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不同的旅游開發主體和旅游組織,如何協調這些角色之間的利益關系,消除區域內部的惡性競爭,必需要建立一種協調開發機制。
一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抓住當前深化改革加強法制建設的有利時機,在會同縣旅游規范的基礎上,做好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開發的科學規劃,使旅游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軌道,維護旅游者和旅游企業的合法權益,并能健康、順利地推動旅游業的聯合與協作發展。二是建立合作機構,可由懷化市級、會同縣級、以及相關鎮級政府領導組成一個能有決策權的組織,并賦予這個組織一定的職能。組織在廣泛吸收各類專家建議的基礎上,調查研究連山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資源,制訂整體協調開發的總體政策,搞好總體規劃布局,重大開發項目及線路的設計,定位好區域整體形象等。三是規劃好與開發有關各部門的管理權限,以及協調好各開發商之間的利益關系。
(二)建立與周邊地區互動體系
首先,要加強地區間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快捷、經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多形式立體通道。如改善從會同縣、周邊縣城以及旅游景區至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區的交通條件。其次,是與周邊地區建立信息網絡,加強多邊信息溝通。旅游業是吃住行游購娛的綜合服務行業,旅游飯店、旅游購物點、旅游交通、旅游活動的開發等需要周邊地區的支持與合作,客源市場的形成與擴充也需要與周邊地區信息網絡建立。最后,旅游產品開發的互動,連山旅游目的地旅游區旅游產品的開發存在單一分散,開發力度不夠等特點,因而在整合開發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加強與粟裕故里紅色旅游區、高椅古村民俗旅游區、鷹嘴界生態旅游區等鄰邊地區的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的合作。通過與周邊地區建立互動體系,整合營銷,使區域內的旅游業真正“上規模、成體系、出品牌”,最終達到共贏的效果。
(三)人力資源支撐策略
作為勞動較為密集的服務行業,人力資源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連山旅游目的地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的限制,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一直是相對比較嚴峻的,如旅游規劃人才、景區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專業導游人才等優秀的人才難以引進和留用。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建立人力資源發展與穩定策略很有必要。
連山旅游目的地應積極加強與專業院校、旅游公司、知名景區合作,通過引進、送學、培訓等方式,加大對旅游人才的培養、選拔、儲備力度,使旅游人才隊伍逐步實現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正規化。
[參 考 文 獻]
[1]王欣,吳殿廷,方修琦,肖敏.旅游資源整合新論[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29-33
[2]鄭勝華,張芳.浙江省旅游產業整合的現狀及其對策[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1):73-76
[3]袁堯清.湘西地質旅游資源群旅游發展的空間效應及整合開發模式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08:251-289
[4]蔡琴.湖南環洞庭湖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5]瞿春林,陽國勝.炎帝出生地新說——炎帝故里在會同[J].船山學刊,2006(4):76-78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