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衛華
[摘 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需求驅動。地質工作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部門。然而,我國由于缺少頂層設計,體制機制不合理,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在西方發達國家,地質科技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提升了市場要素的地位。在國內,湖北地質局由政府主導地質科技的研發與推廣,由企業實施符合市場需求的地質科技推廣應用。對此,我國地質科技的市場化經營應加強頂層設計,政府主導轉型,并善于運用各類媒體進行宣傳,主動贏得市場和機會。
[關鍵詞] 地質科技;市場化;需求驅動;經營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能離開需求驅動。地質工作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部門。多年來,地勘單位一直憑借對地質科技的應用實踐為政府部門、企業主體等技術需求者或客戶提供服務,并從政府和客戶那里得到財政資金、投資、收入等成本和效益的補償,然后實現再投入,以此保證地質經濟的良性循環。在這一循環中,地質科技技術服務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核心價值所在,起著關鍵性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加快城鎮化步伐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推進,對礦產資源保障和地質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質科技也面臨持續創新、升級發展的歷史任務。
然而,由于缺少頂層設計,沒有清晰而科學的發展方向與路徑等原因,大多數地勘單位多年來始終未擺脫“打工者”的角色,沒有形成自身的主導產業與核力競爭力,地質科技的持續創新和升級缺乏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當前,受世界經濟下行和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影響,對地質領域的財政投入在縮減,社會資本投入也出現明顯下降,與前幾年相比較,國內地質經濟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期,不少地勘單位經濟甚至陷入低迷,破迷局、找出路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2014年9月,時任湖北省地質局局長、黨組書記董衛民在深入分析行業形勢、單位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提出,該局的優勢、短板和特點決定了只有深入推進地質科技產業化,通過走產業化道路,從市場化、規模化、鏈條化、開放化、金融化、多元化六個方面著手,努力占據產業鏈高端,實現從“打工經濟”向地質科技產業化轉型,才能有效推進全局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其中,地質科技的市場化,即是指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一樣,將地質科技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通過將地質科技要素化來提高效率和效益。
在這一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觀點啟發之下,筆者認為,地質科技產業化正是推進地質行業轉型升級、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努力方向。由于目前地勘單位仍存在如體制機制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包袱重、家底薄等歷史遺留問題,實現地質科技整體產業化發展在當前看來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探索研究地質科技市場化經營,找尋有效的經營模業,對于解決當前現實問題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所指的地質科技,根據其服務內容的不同,可將地質科技技術服務產業劃分為四大類:第一,礦產地質,主要服務于政府和相關企業,如提供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及相關服務等。第二,民生地質,主要服務于各級政府部門,包括以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富硒土壤資源開發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地質,地質災害防治,城市地質,旅游地質等,當前我國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形勢正在不斷拓展了民生地質工作領域,豐富其工作內容。第三,工程地質,主要服務于建筑企業、房地產開發商、大型基礎設施承包商等各類企業,以勘察施工為主,是傳統地勘行業目前經營規模最大、市場見效最快的產業之一,但同時也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經營模式單一、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第四,延伸地質技術服務,主要服務于政府和各類企業主體,如新能源與建筑節能產業、地理信息產業等,是近年來發展迅猛、前景廣闊的地質科技產業之一。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后,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由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承擔,如承擔基礎性、戰略性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等;大多數公益二類和轉企的地勘單位則以商業性地質工作為主,在享受部分財政拔款的基礎上,主要從市場上找出路、要效益,是從事地質科技市場化經營的主體力量。
二、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展軌跡帶來的啟示
在西方發達國家,地質科技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也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以美國地質勘探局為例。其發展軌跡為:1879年始建之初,主要從事西部找水工作;1900年開始地質工作領域由國內拓展到國外;1960年開始研究月球地質;在經歷了一次發展危機后,1995年開始,美國地質勘探局認識到地質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社會需求能力,必須跟客戶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基礎上滿足不斷變化的國家社會需求,才能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該局根據社會需求,適當減少礦業開發投入,主要工作領域開始向環境地質工作轉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的研究,融合了計算機領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系列地質學專用數據庫,整合并提高了行業的信息服務功能。該局與國內各政府部門、地方政府、工業界、高校及國際組織和國外機構等建立了廣泛的業務合作與聯系,設有穩定的聯系機構,建立了務實的合作機制。其經費來源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和客戶的科研經費投入。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展軌跡的啟示:地質科技要緊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方向和領域,主動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要加強同國內各政府部門、工商業界、國際組織等的溝通聯系,建立穩定、高效、務實的合作機制。
三、國內地質科技市場化經營典型案例分析
以湖北省地質局武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推廣應用淺層地溫能技術(注:)為例。該隊通過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建筑節能市場對淺層地溫能技術應用的需求,組織專門力量對新能源及建筑節能產業發展進行了系統規劃。完成了《湖北省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組建的“湖北省地熱能研究推廣中心”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認證,被認定為“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該局首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平臺,力爭在政府部門的領導和推廣下,將其打造為該局發展新能源及建筑節能產業的引擎;該隊采用“多元化建筑應用、多種商業模式參與、多方合作共同開發”方式,積極成立企業作為推進新能源及建筑節能產業實施的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推廣技術的實踐應用,將該隊現有的湖北潔能工程技術開發公司定位為工程承包商模式,將新成立的湖北克林格林科技有限公司定位為投資運營商模式。在管理創新上引入新機制,提出潔能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造方案,將骨干科技人員的個人發展與技術應用、創新和升級結合起來,以股權激勵方式激發核心技術人員的創新創造積極性,逐步將潔能公司打造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品牌企業;目前,該隊已采用BOT、BT等投資運營模式承接多個建筑節能工程項目,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力爭“十三五”期間,完成新能源與建筑節能產業的孵化,形成研發、投資、建設、運營“四位一體”產業格局,真正邁入產業經濟新時代,為單位長遠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endprint
新能源與建筑節能技術的應用適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能源革命的總體要求,滿足了為百姓帶來清潔能源和生活便利的社會需要;以政府為主導成立相關技術研究中心,確保了技術應用的規范有序和持續創新;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以企業為實施主體,引入混合所有制股權結構,極大地激發了參與各方的積極性,為促進地質科技應用、培育市場競爭力注入了強大動力。
四、地質科技市場化經營模式分析
綜合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展軌跡和湖北省地質局新能源與建筑節能產業發展案例的啟示,對于我國地質科技市場化經營模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1.進一步強化需求驅動。開展地質工作應牢記“兩個更加”的要求(即必須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要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建設發展服務),站在影響整個行業生存與發展的高度,敏銳捕捉市場需求,重視開展市場調研,將地質科技投入與大眾需要相對接,努力培育由需求驅動的可持續發展的地質科技核心競爭力。
2.進一步明確地質科技要素地位。在明確市場需求、自身科技優勢的基礎上,各地勘單位應加強對高新地質科技的研究,不斷提升地質技術服務水平,進一步確立并提升地質科技的市場要素地位。
3.由政府主導地質科技的研發與推廣。統籌發揮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地勘單位的不同作用,打造以政府為主導的地質科技研發和推廣的公共服務平臺。
4.由企業主體實施符合市場需求的地質科技推廣應用。通過市場化經營,不僅可以通過盈利彌補財政投入不足,還可以激勵企業不斷創新、提升科技水平,培育核心競爭力。由于地質科技應用型企業具有專業性要求,因此建立以混合所有制為核心的多元化市場主體,有利于激發參與各方的積極性。
5.重視激發核心地質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要發揮地勘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優勢,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核心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促使地質科技人員不斷研發出高新技術,持續提升技術成果質量。
五、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地質科技市場化經營的建議
1.建議政府高層加強對地質科技市場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強地質科技工作體系建設,引導各地勘單位積極轉型,實現地質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各地勘單位要重視運用各類媒體宣傳報道自身的科技優勢,為自身塑造良好的市場形象,打造品牌,主動贏得市場和機會。
[參 考 文 獻]
[1]趙臘平.對當前地勘行業形勢的研判及其對策思考[N].中國礦業報,2015-03-09
[2]雷曉力.胡永達,等.新形勢下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的對策建議[J].中國礦業,2014-12
[3]周俊峰.上海房地系統城市地質產業集成發展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