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重仁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04-02
隨著當前社會進步和經濟迅速的發展,技能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職業技術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對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辦學歷史較短,在教學的創新、教學模式構建、教學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這些不足直接影響著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當前職業學校學生素質的提高以及技能提升尤為重要。下面結合云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就如何提高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做一些探討。
一、素質提高、技能提升是職業技術學校提高質量的根本途徑
教育部《關于制定中高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對“培養目標與要求”中明確規定:中高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1.素質為根,深化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切實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
確保公共基礎課的“量質”。要認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終身發展、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意義,切實按照新大綱的要求,開足開好公共基礎課程,保證公共課的課時數,不再擠占、挪用公共課課時。
要大力加強教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從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與改革創新,使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提高課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專業和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要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結合。
2.技能為本,深化專業技能課程改革,切實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在學校教學上,學生往往在沒有實踐經驗的支撐下進行理論學習,增加了學習的難度。而實踐教學又缺少真實的工作任務和環境,實踐能力難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上。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雖然許多學生畢業后都有雙證,但是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能水平卻與證書上的等級標準相去甚遠。
二、優化教學模式、強化專業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要優化專業設置。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它建立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就業前景良好的專業,開發相關的新專業。避免盲目建設,同一地區中職學校專業重復設置、相互競爭,造成資源浪費。
二要加強品牌專業建設。學校要集中力量做優做強具有鮮明特色的主打品牌專業。并在研究總結主打品牌專業建設的成功經驗后,帶動其他專業共同發展。政府要統籌安排,優先支持就業率高、工學結合等方面優勢突出的專業。
三是大力加強教學研究。學校要充分利用合作企業與自身實訓設備,推廣理實一體化或現場教學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技能培訓放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讓學生在實習現場或工廠車間,學練做相結合,使教學貼近生產、貼近市場,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際動手能力。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信息網絡教育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四是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借助職教集團,建立用工信息、行業發展走向動態和中長期人才需求預測平臺,為學校的招生、專業設置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也可將企業的管理文化、技術、設備等引入教學過程,使學生畢業后能順利上崗工作。還可在企業建立起校外實訓基地,依托基地開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決實踐教學的不足。
五是提高技能證書含金量。技能證書是學生專業技能等級的證明,是學生就業的敲門磚。中等職業教育一直以來技能考核寬進寬出,沒有門檻,學生畢業時基本都能持畢業證、技能證,但工資待遇卻不盡如人意。中職校要變“寬進寬出”為“寬進嚴出”,嚴把出口關,嚴格規范考核,提高技能證書的含金量,學校要與行業共同制定技能證的考試標準,允許沒有取證的學生工作后繼續考證,確保技能證書名符其實。惟有如此,我們的畢業生才可能得到企業的認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資待遇。
三、改善辦學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強基礎建設
中職校的辦學條件包含校舍場地、設施設備、圖書資料、專業師資等,這是學校辦學的基礎和提高辦學質量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很多中職學校都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因此學校要根據辦學規模,全面規劃,逐步實施,建成配套的實訓基地、實驗室、圖書館及必要的活動場所,特別是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和教學設備的投入和更新,是中職教學特色的重要保證。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建立一批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發揮社會教育資源的效益。
2.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溫家寶總理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教育。”配備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要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才能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學校在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上,要充分發揮制度導向作用,調動教師積極性。鼓勵教師下廠實習、提高技能,可以利用企業資源,有計劃地安排教師下企業培訓;對教師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課時津貼等方面給予傾斜,并逐步將教師作為教師崗位設置的必備條件,列入考核。通過搭建校內、校際之間教師技能競賽平臺、營造氛圍,相互促進提高,提升教師技能水平。職業教育工作者既要在理論層面上加強研究,更要在政策層面上予以明晰,在實際工作中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以促進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與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相適應的教師隊伍的建設。
總之,無論用何種管理模式我們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使莘莘學子全面發展成為“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學有所得”“識好歹、知進退、懂感恩、守本分、有專才”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因此,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推動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