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摘 要 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整體考慮聽、說、讀、寫各項學習任務的綜合訓練。閱讀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更要重視對學生語言積累、寫作方法的指導,才能讓學生真正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而且,課外的閱讀積累也缺一不可。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其中,“課堂練兵——讀中學寫,課外積累——以讀促寫”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完成對語言文字先領悟內化,再積累外化的過程。
關鍵詞 低段閱讀 讀中學練 寫話技巧 課外積累 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08-02
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整體考慮聽、說、讀、寫各項學習任務的綜合訓練,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讓“讀”與“練”結合,“讀”與“寫”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一、現狀
當前,我們很多的低年級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往往與寫話教學脫節,教師為教課文而教,學生為寫話而寫話。不少學生寫話時,語言簡單,草草數語,而且前后不相連貫。若是看圖寫話,還能湊合著把篇幅寫長一點;如果是寫生活日記,則如記流水賬,似白開水一般無趣無味;要是遇上勤快的老師先念了下水文,則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作文的興趣一點點地被抹殺,出現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的情況,寫作水平很難提高。的確,學生腹中空空,雖然對所寫內容心中了然,一旦需要傾吐時,卻是張口結舌、不知所措。或是講述時滔滔不絕,落筆后卻是前言不搭后語。這恐怕就是“課堂缺乏練兵——讀中學寫,課外缺少積累——以讀促寫”的原因吧!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更要重視對學生語言積累、寫作方法的指導,而且,課外的閱讀積累也缺一不可。
二、課堂練兵
所謂“課堂練兵”就是教師做到少講,精講,讓學生主動地表現,在閱讀中理解感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一堂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這40分鐘就是學生充分表現的時間。如果老師聲嘶力竭,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就會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師費了力卻不討好。如果教師抓住文章的重點,就一個詞、句或段進行展開,抽絲剝繭,那么教學起來就容易達成目標了,學生的習得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實現。
1.精講細練,讀中積累
學生是真正的閱讀主體。在“大語文”教育觀下,閱讀教學要立足于課本但決不能禁錮于課本。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興趣。教學中,我們要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學生站在語文學習的最前沿,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愛上語文學習。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切實給予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圈點閱讀、帶著問題的質疑閱讀。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我們可以勾畫好詞,用好詞說句,可以抓住課文中詞匯豐富、用詞準確、形象生動的句子;修辭手法用得貼切、精妙的句子;語言、心理、神態、動作描寫惟妙惟肖的句子;意蘊豐富、含義深刻的句子等,展開精心的指導、內化,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更要抓住點滴機會讓學生在情境中積累詞語。
例如二年級上冊《北京》一文中就有許多好詞,如“綠樹成蔭、鮮花盛開、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綠毯似的草坪……”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看著色彩鮮艷的圖片進行理解性的朗讀,再通過選詞(從一個到多個)說話,鞏固理解。從朗讀到運用,學生的積累可謂扎實到位。又如教二年級下冊《我為你驕傲》一課時,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質疑讀書:“我”在課文中是誰?“你”在課文中是誰?是誰為誰驕傲?學生在閱讀中聯系前后文找出了答案,學會了思考,訓練了思維。接著出示“驕傲”的兩種意思,讓學生明白在課文中“驕傲”的意思是指高興、自豪。然后,我讓學生用“驕傲”說話來正確理解區分“驕傲”的兩種不同意思,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義詞。為了積累本課中的好詞“風和日麗”,我讓學生換一個詞語來說說同樣的意思,學生爭相交流,說出了“陽光明媚、碧空如洗、萬里無云、春光燦爛”等近義詞。在后來的寫話練習中,很多學生都用上了這些表示天氣的四字詞語,使內容更生動了。
2.潛移默化,滲透技巧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強,要想寫好一段通順連貫的話并不容易。一年級初學寫話,一兩句很容易做到;二年級上期,寫一段意思明白的話,多數學生也沒問題;二年級下期要寫出內容完整、意思連貫的一兩段話,特別是我校學生要在讀繪本后完成好繪、寫作業,就得盡可能掌握一些寫作的基本方法。學《日月潭》了解寫景物時應按照什么順序來寫;學《難忘的潑水節》懂得寫情節性的文章要寫時間、事件經過等;學《泉水》知道游記要有路線圖。學《阿德的夢》知道寫事情要有開頭、結尾……
懂得了各種形式的寫話技巧,那么一段或兩段內容充實的文字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循序漸進,讀中學寫
(1)隨文仿寫。隨文仿寫就是選取課文中比喻句、擬人句等,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如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一文中的擬人句很多,“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我讓學生在課堂上劃出這些句子讀讀、議議,然后模仿說說這樣的句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得一句賽一句。于是有了這樣的句子:春姑娘送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太陽張開了溫暖的懷抱,樹木穿上了嫩綠的衣裳,花兒露出了粉紅的笑臉,柳枝跳起了優美的舞蹈……相信學生以后在寫作中也會巧妙地運用這樣的句子。
(2)結合課文,補充寫話。補充寫話,指學生在讀懂課文后把自己對其中某一內容的體驗、感受,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理解在寫話中升華。《我為你驕傲》這篇課文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課文,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在體會“小男孩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老奶奶為什么還為他高興、自豪呢?”這個問題時,學生懂得了老奶奶之所以為小男孩驕傲,是因為小男孩在便條中既把事情的經過寫明白了,又誠懇地向老奶奶承認了錯誤,還做到了想辦法彌補錯誤。我立即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小男孩,你會在便條上寫些什么呢?引導更多學生發揮想象,學習怎樣用真誠的語言道歉,同時也掌握了便條的寫法。這比單一教便條的格式更吸引學生。
(3)聯系生活,想象寫話。低年級語文課本所選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寓知識、思想教育于一體,特別對科技、探險類的文章,學生更是興趣濃厚。遇到這類課文,就可抓住機會利用拓展進行想象性寫話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話水平。
在教二年級下冊《阿德的夢》小結時,我拋出問題:阿德做了如此奇妙的夢,他夢中的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如今全都實現了。那你又有什么夢呢?也許你的夢也有可能會實現的!展開想象談談自己心中的未來世界吧!學生興趣盎然地交流未來,說得眉飛色舞,都圍繞高科技在生活中的運用說去。我以先說后寫再畫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特長,把知識的學習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畫一畫、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未來世界并展示成果。學生有感而發,天馬行空,暢所欲言,想象特別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清晰。
(4)讀繪本,創編寫話。任何好書都需要分享才有意義,同樣,精彩的繪本故事是低段學生最愛分享的故事書之一。在校本閱讀課上,我和孩子們常常一起共讀繪本故事,然后寫出續編的故事情節內容,或寫出由故事想到的自己的生活故事。學生學會了在自己創作的畫面上寫出相關文字(對話、旁白、整個故事)。我不在乎孩子寫得美不美,鼓勵孩子大膽寫,寫出心中所想。在讀完繪本故事《母雞蘿絲去散步》后,學生創編出了繪本故事《冰房子和木房子》;讀完《小豬變形記》后,學生創編出了繪本故事《小熊開蛋糕店》……
三、課外積累
所謂“積累”是語言材料的逐漸豐富并生成新的話語的過程,是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學生的語文素養將隨著語言材料的積累而不斷提升。“課外積累”指的是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大量地閱讀適應相應年齡段的課外讀物,包括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也指讀課標和教師推薦的課外讀物,它是課堂的拓展和延伸。我們的課本只有薄薄的三百多頁,一學期19個周,倘若僅僅是讓學生讀好、讀透課本上的內容,不拓展、不引申,不遷移,注定是坐井觀天,閉門造車,因此,我們的語文積累不僅僅在課堂里,還有它更廣闊的天地。作為教師,我們要以教材為藍本讓學生大量地閱讀課外書,閱讀文學作品,閱讀經典的著作,閱讀新課標要求的優秀詩文。
讀課外書不像讀教科書那樣統一規劃,我指導學生在校午間閱讀時默讀、輕聲讀,有時讓同桌一起讀,有時師生共讀,有時抽學生輪流讀,讀到好詞好句、寫得有趣的地方及時勾畫下來;我還要求學生每天在家至少讀30分鐘的課外書。學生讀時,肯定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也會有疑問。發現難以理解的地方,不懂的問題,可以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向老師、家長請教。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完成對語言文字先領悟內化,再積累外化的過程。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做過的才記得牢。”為了提高寫話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習慣,我從一年級起,就引導學生對好詩美文讀讀背背,擴大課外閱讀范圍;二年級開始,要求學生把書中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慢慢地,學生積累多了,每次說寫前就會不知不覺地張開聯想的翅膀,迸發出一個個優美的詞匯、句子。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