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山
中圖分類號:G62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63-0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由來已久。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課堂是教育教學實施的主要陣地,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主要靠課堂教學來實現。通過具體實踐,我深深體會到: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因材施教,在教學中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情優教。那么,怎樣才是高效的課堂教學呢?我覺得應該要從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去爭取。
一、認真研究并設計好課堂提問
第一,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學生認真思考。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能引導他們快樂地學習,能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提問的方式必須有效。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并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
第三,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
二、在讀中感悟
小學語文注重的首先是一個“讀”,以讀為本,這一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學習方法,對于語文學習來說,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對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來說,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運用。快速閱讀,提取信息,可用默讀;而在課堂上的大多數場合,則采用朗讀的方式效果更明顯。朗讀,視之于眼,誦之于口,聞之于耳,形成于腦,整個過程,調動了諸多因素,對課文的體會、理解、記憶會更有利。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設計了朗讀這一教學程序,這只體現了教法,而在閱讀教學中具體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如何培養起朗讀的興趣,如何由朗讀去領會課文的內容,即讓學生學會朗讀這一方法的運用,則是學法的指導。課堂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范讀,學生練讀;領讀,齊讀;分段落讀,分角色讀。因文設讀,以培養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問題,在指導學生解答問題時,要體現對學生讀的方法的指導,從而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誦讀去領會、鑒賞課文。
三、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因此,在教學時,應該大膽采用這一基于合作,探究基礎之上的新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努力創設真實的交際情景,為學生提供開口說和表達交流的機會,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做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就會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每節課中老師在上課時講課時間都應控制在10到15分鐘之內,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操練、練習。可運用操練句式、自編對話、表演故事、完成課堂中特別設計的任務并報告任務完成情況等訓練的方法,盡可能讓學生多說、多演、多練,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造性,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燃起來。在學生說話訓練時,老師進行糾正,而且不斷鼓勵學生,充分肯定他們的進步,讓學生從評價中體驗成功,增強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進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使學生敢于說,樂于說,以此來提高課堂效果。
四、勤動筆
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閱讀的拓展與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只是要求更高,層次更深。它托生于閱讀課堂,融合了閱讀寫作,其首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感悟人物形象、習得語言技巧。但是練筆的主題受教材制約比較大,如果教師在設計時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所以課堂練筆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寫什么?練筆所設計的內容應是在閱讀課文的進程中自然生發出來的,要讓學生有情感要宣泄,有語言要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以發現教材的教學價值,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練筆內容。
其次,要抓住時機。再精巧的練筆設計,如果錯過了時機,也就成為毫無意義的“空練筆”。用教育心理學來說,當學生情緒處于亢奮狀態時,思維極為活躍,此時,也正是當堂練筆的最佳時機。教師在組織課堂練筆時要講究時機,在學生表現出有話想說、有感要發、有情可抒的時候,趁熱打鐵,才能卓有成效。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