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孝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77-02
哲學讓我們知道,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中學數學充分體現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過程和用知過程,本文中我主要選擇了數學中的應用題、排列與組合問題、公理證明三方面的知識的教學進行論述,旨在和老師們探討一下通過開展數學活動來解決數學問題的必要性。
一、在數學活動中解應用題
解應用題是中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根據應用題的特點、來源和實用范圍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是很有必要的。
問題1:甲乙二人在長400米的環行跑道上跑步,他們同向而行,甲每秒鐘跑6米,乙每秒鐘跑4米,甲在乙后100米,若他們同時起跑,問:經過多少時間,甲、乙二人第二次相遇?
分析:這道題對于少部分學生可能難度不大,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又是畫圖又講解,仍然有一部分人聽不懂,其關鍵就是找不出等量關系。此時,我們不妨來做做這樣的實踐活動:由學生在班上推薦兩位同學,平時活潑好動的做甲,誠實穩重的做乙,來操場上做演示,要求甲快一些,乙慢一些,教師讓同學們記住:甲、乙的起點;甲、乙間的距離S=100米;第一次相遇的地點;第二次相遇的地點;當甲第二次追上乙時,教師讓他們都站著別動,問:
當甲第一次追上乙時,甲比乙多跑了多少米?(S=100米)。
當甲第二次追上乙時,甲比乙又多跑了習米?學生觀察思考后答:一圈=400(米)。
(3)從起跑到甲第二次追上乙,甲一共多跑了多少米?
100+400=500(米)
你能說出此題的等量關系嗎?
S甲-S乙=100+400
這樣只要學生知道速度、路程、時間的關系,讓學生設未知數列方程已變得很輕松了。
當然如果要把行程問題上成實踐課,教師在備課前需要作充分的準備,可把同一直線上的追擊問題、相遇問題,以及環形道上的相遇與追擊問題各出一題提前給學生做,然后教師準備用1~2課時來完成此活動以及課后的相應習題,在以后遇到相應的問題時,他們也就能輕松地解題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其實,除了上述的行程問題外,還有許多應用題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生活中學習,比如濃度問題、市場營銷問題、工程問題、銀行存款問題,這些都是無處不在的數學,學生除了向教師學習之外,還可以向自己的長輩們和其他人學習這些知識,學生有了這些基礎之后,我想課堂上將會多一些輕松愉快,少一些愁眉苦臉。
二、在數學活動中初步學習組合知識
排列與組合知識雖然初中和小學沒有專門作為一個單元來安排,但小學和初中其實都已涉入了,并且此類題對學生來說往往也都是難題,學好這些初步知識對升入高中的學生是很有幫助的,并且也是九年義務教育后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排列組合知識呢?數學實驗和數學活動方法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
問題2:(1)有10位好朋友相遇了,他們都要彼此握手一次,問,他們一共握了幾次手?如果是60位朋友也要彼此握一次手的話,他們又握了幾次手?n個人呢?(n≥2)。
下列圖形中各有幾條線段或幾個角?
(3)下列各多邊形各有幾條對角線?
分析:上述三類問題雖然是在初中的問題,其實質是高一的組合問題,怎么樣讓初中生也能初步學會此類簡單問題的解法呢?我在上課時做了如下實驗,這里只是對第(1)題作敘述;第(2)(3)題由學生畫圖歸納后,教師作指導。
第一步:讓10位學生上講臺站成一排報數。
第二步:讓第一位開始出列握手,握完即回到座位,記住自己握了幾次手(9)次。然后順次出列握手,每位同學都記住共握了幾次手(9)次;與此同時,臺下的學生和老師也數他們握手的次數,當握完時,他們共握了9+8+7+6+5+4+3+2+1=45次。
第三步:握手者每人握了幾次?(都是9次)。照這樣算應當握了9€?0=90次,而實際只握了45次,到底錯在了哪里?由學生討論、思考后,找出錯誤原因,當甲與乙握手的時候,甲算了一次,乙也算了一次,這樣實際每握一次手都多算了一次,即重復了一次,因此正確的算法是(9€?0)€?=45(次)。活動到此,教師問:60個好朋友又握了幾次手呢?絕大多數都能準確地計算:[(60-1)€?0]€?=1770(次),教師進一步講解:因為60個人握手。每個人都握了59次,但由于每握一次手都多算了一次,因此實際握手的次數為[(60-1)€?0]€?=1770(次)。n個人握手的次數:次,(由學生歸納得出)。
對于上述的第(2)題,它的解法與第一題完全相同。
第三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最多能畫(n-3)條對角線,這樣,n邊形的對角線的條數(N)為:N=(n≥3)。
三、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公理”
所謂公理,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道理,用大眾的話說它是一種經驗,但這種經驗必須是對的才稱它為公理,由此可見,公理來自于生產實踐,數學教學是一個“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只有充分認識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解了知識,進而上升為自己的理論,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識,所以,用實驗或活動來教學也是比較符合認知規律的一種方法。
總之,從數學的來源與數學的最終目標來看,數學知識最初都來源于生活實踐,通過推理、抽象概括成為數學理論,最終這些理論又被應用于生活與實踐,服務于社會、生產與生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學到數學知識,并在實踐中應用知識都是數學學科最根本的要求。數學活動形象、生動,它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生活,加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我們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選取恰當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或活動中去做、去嘗試和創新,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