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88-01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經驗,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一、課始聯系生活經驗,讓學生興趣濃厚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生活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教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比如:“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電閃”,“可能會刮風”,“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有變化”……老師接著邊說邊演示:“同學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這一創設情境的導入,學生對“可能性”這一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為“可能性”的概念學習與理解奠定了基礎。
二、課中探究融進生活經驗,讓學生易懂易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F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學生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課后延伸生活經驗,讓學生學以致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學習了長方體的有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利用周末測量一下自己房間的長、寬和高,為了使自己的房間更漂亮,現要在四壁和屋頂涂上涂料,并了解一下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計算一下粉刷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大約要用多少涂料,花費多少元。教師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關注了學生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讓他們更加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數學課堂的根本目的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水平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點,對周圍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基于生活經驗的數學教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會使學生更喜歡數學,愿意學數學。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