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江蘇農業發展從總體上來說雖然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蘇北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對此,要加快推進蘇北農業現代化進程,需要打破傳統觀念,推進四個轉變;創新經營方式,增強內生動力;發展農業企業,提升發展活力;協同四化戰略,加快發展進程。
一、蘇北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工業發展偏好的替代效應。近年來,江蘇省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加快蘇北發展的戰略舉措,這些措施雖然給蘇北各市帶來了積極的發展動力,但也形成了一定的趕超壓力,“爭先進位”成為蘇北各市經濟工作的首要目標。據統計,2013年蘇北五市(徐、淮、鹽、連、宿)的工業增速分別為13.1%、13.4%、15.1%、13.9%和15.5%,整個蘇北的平均增速為14%,而當年蘇錫常三市的工業增速分別為7.5%、9.0%和11.6%,整個蘇南的平均增速為9.4%。由于工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增長效應和帶動功能,因而蘇北地區為了實現趕超目標,在發展傾向上會將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選擇,這就容易忽視農業生產尤其是現代農業的發展。
設施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性。設施農業在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13年江蘇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5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5.2%,居全國首位。其中,徐州市2013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1萬畝,累計達到18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9.8%,繼續保持全省領先。然而,據調研發現設施農業在蘇北地區并非是均衡分布和協調發展的,在除徐州之外的其他幾個蘇北地市,農業生產依然是粗放式的和低效率的,尤其是在設施農業占比很小甚至是空白的村鎮,依然延續了最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民的經濟來源或生活維持主要還是依賴于外出打工和糧食種植。
配套制度改革的不協調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農業發展中,農戶本是主要的生產單位,但當前由于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的需要,農戶優勢逐漸弱化。又囿于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戶難以進城落戶,這種被“玻璃幕墻”阻隔下的農戶事實上成為進退兩難的城鄉中間人,難以真正體現農業發展的現代性。其次,當前旨在解決“三農”的各類政策調整雖然增加了土地的現時收益和潛在收益,但也強化了農民對土地的黏性,出現了很多原本已落戶于城市的農村人口回流到農村的現象。這使得原來用于激勵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被稀釋和竊取,難以有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第三,現有土地流轉形式亟待改進。經調研發現,當前蘇北地區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較為滯后,主要表現在:雖然農業大戶經營較為普遍,但規模有限,難以產生規模效應;雖然股份合作制經營方式倍受推崇,但組織運行存在諸多弊端,利益機制不協調;雖然租賃經營普受歡迎,但因缺乏有效的確權保障和規范的價格預警,難以避免市場交易風險。
二、推進蘇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幾點建議
打破傳統觀念,推進四個轉變。第一,要從外部助推農業向培育農業內在發展動力轉變。對此,需要將當前蘇北農業的內在動力主要轉向于:尋求更具效率的農地承包經營權的實現形式、提升土地的財產性價值、培育現代農業的組織載體、擴大并培育農業現代新型產業要素等。第二,要從單一發展農業向產業協調推進轉變。傳統農業發展主要滿足于轉移了多少農業勞動力、增加了多少糧食產量、擴大了多少設施農業等的自我型擴展,沒有融入現代產業發展體系之中。對此,不僅要重視工農的良性互動,而且還要注重現代科技對于傳統農業的創新升級,通過增加研發投入、引進高端設備、培育科技人員等,多方位協同增進農業發展的現代要素。第三,要從過多強調土地的保障功能向發揮土地的要素生產力轉變。對此,要打破土地的“強保障性”和“弱要素性”結構,通過將以耕作為主的傳統經營性收入轉變到以土地增值、土地服務等為主的現代多樣性收入,弱化土地的保障性功能。第四,要從“吃飯農業”向內涵農業轉變。以糧食生產為例,其功能內涵除了基本的糧食消費、食品加工和糧食儲備等外,還可以延展為糧食國際援助、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等。
創新經營方式,增強內生動力。增強蘇北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推進蘇北農業現代化所應有的題中之意。這不僅要提升農業發展的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和資本化等的水平,而且還要創新多樣化的經營方式,如農戶經營、農業大戶經營、家庭農場經營、農地股份合作制經營、農業租賃經營等,并通過農地流轉、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業經營利潤空間擴大和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等增強農業經營的內生動力。與此同時,還要在制度層面上進行相應的改進與創新,要在現有的各項惠農措施維持存量的前提下,將增量直接用于扶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經營的利潤來源、拓展農業經營的利潤空間,形成規模不斷擴大、功能逐漸完備的農業經營體系。
發展農業企業,提升發展活力。近年來,國家雖然提出了家庭農場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經營形式,但家庭農場的發展還需要農業企業的支持和帶動。農業企業的優勢在于不僅能夠改變農業的要素結構,可以用工業思維改造傳統農業,而且還可以為現代農業科技拓展作用空間,形成與現代工業相匹配的農業產業體系。對此,一方面要通過稅收優惠、項目扶持、重點資助等方式,鼓勵農業企業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課程培訓、實地指導、技術合作等方式,培養一批農民企業家,加快農業企業發展。與此同時,還要重點培育可以改變農業基礎設施的農業經營主體。一般而言,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是投資興辦并管理河流、道路、橋梁等各類大型農業基礎設施,并將其輸送到“地區性結點”,但是將“地區性結點”和“基層結點”連接起來繼而進入“地頭田間”,還需要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紐帶協調作用。對此,要積極發展并提升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及其質量,通過該類主體的傳導性和協調性,將基礎設施延伸至農村,改變農業發展的物流技術和經營環境。
協同四化戰略,加快發展進程。當前,國家提出了“新四化”的發展戰略,對此蘇北地區應該緊緊抓住這一發展契機,積極利用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通過產業轉移和產業創新等方式,將城市難以容下的產業遷移至農村,并結合農村的發展特色加以改進并創新,以此優化農業發展的動力結構,進而實現以工業化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二是要利用信息化助推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互聯網+”產業??梢哉f,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商業機會,而且借助信息化還可以為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商務溝通環境,為城鄉之間的無縫對接提供通暢而便捷的信息渠道,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三是要以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在積極響應國家所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前提下,通過打破戶籍制度的流動限制和消除土地黏性的利益誘惑,加快推進農村的城鎮化建設,以此釋放農業生產力,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改變農村發展面貌。
〔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李厚廷主持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蘇北農業現代化路徑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