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


134年前即1881年的9月25日,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誕生于浙江紹興縣城,取名樟壽,字豫山。1898年5月,年僅17歲的魯迅(學名周樟壽),懷揣8元錢的盤纏,由紹興坐船,在南京下關碼頭上岸,開始了他在南京求學的生涯。經過100多年的歲月洗禮,南京是否還保留著魯迅讀書、工作過的遺跡?讓我們一起來遺蹤尋覓吧。
魯迅在南京的時間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上學時期,1898年5月至1902年3月。第二階段工作時期,在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時間1912年2月至4月。南京對于魯迅的成長非常重要,這是他走出紹興,第一次接觸外面的世界,奠定了一個破落家庭的公子走向革命先行者的基礎。
來南京讀書,直接原因是家庭經濟的拮據,“無須學費的學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朝花夕拾·瑣記》)。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所謂N地就是南京,K學堂就是江南水師學堂。無奈的選擇,魯迅告別母親,來到南京。
一、報考江南水師學堂
1898年5月離開紹興時,魯迅手中只有母親千方百計籌來的8元盤纏。這是魯迅第一次來南京,他從下關上岸,直奔江南水師學堂。他在文章中寫道:“一進儀鳳門,便可以看見那二十丈高的桅桿和不知多高的煙囪。”(《朝花夕拾·瑣記》)
江南水師學堂是洋務運動中興辦最早的學堂之一,1890年由兩江總督曾國荃創辦,其緣由是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的覆滅,希望通過水師學堂來振興中國海軍。水師學堂坐落在南京城北儀鳳門內,即今天中山北路246號,舊址在辛亥革命后改為海軍部,1913年改為海軍郡公學校,1915年改為海軍雷電學校。當時上水師學堂,不僅不要學費,每月還發少量生活費。沒有學費,又有生活補貼,對于家境貧寒、渴望上學的魯迅來說,進江南水師學堂是非常好的選擇。
當時魯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師學堂任職,然而作為紹興大戶周姓家族的子孫,報考這樣的學校(相當于水兵軍校),卻被族人認為很丟面子,所以,接待魯迅報考的叔祖周淑生要求周樟壽(即魯迅),改名報考,免得丟了家族的顏面。于是魯迅改名周樹人,上了水師學堂。
水師學堂仿英國體制,由英國人教授英語。學習科目有幾何、代數、三角、格致、地學、金石學等,都非常新鮮,“后兩項,就是現在之所謂地質學和礦物學”,“功課也簡單,一星期中,幾乎四整天是英文,一整天是漢文”(《朝花夕拾·瑣記》)。學堂在校園里原先有游泳池,教授學員習水,水師學員練習玩水,最正常不過。由于泳池曾經淹死過兩個學生,后來校方將泳池填平了。魯迅上水師學堂時,學員不再有機會練習游泳。沒有了游泳科目,水師學堂的學員大都成了旱鴨子。
百年風雨,今日的江南水師學堂早已難覓其當年的風貌,保留下來的只是一座海軍部的牌坊。
二、轉學礦務鐵路學堂
由于江南水師學堂常常請僧人誦經念咒,以驅邪避穢,魯迅對此頗為反感,評價學堂烏煙瘴氣,萌生了轉學的念頭。在水師學堂學習半年后,魯迅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學習開礦。
礦路學堂全名礦務鐵路學堂,附設在江南陸師學堂內。江南陸師學堂1895年由兩江總督張之洞創辦,坐落在三牌樓和會街。礦務鐵路學堂由繼任的兩江總督劉坤一于1898年10月創辦。第一屆錄取新生24名,魯迅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這一屆是第一期,也是最后一期,因為礦路學堂只招考了一期,就停辦了。
礦路學堂仿照德國學制,由德國人教授德語,并開設格致、地學、金石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德文等課程。
根據周海嬰回憶:因為家境貧寒,經濟拮據,魯迅在礦務學堂學習頗為艱苦。冬天沒有錢買棉衣,只能穿著夾褲過冬,要靠大量吃辣椒御寒取暖,食用辣椒過量,逐漸成為魯迅的飲食嗜好,常食辣椒使胃部不斷受到刺激,以致到了中年魯迅胃病常犯,痛苦不堪(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第11頁)。
魯迅在礦路學堂學習了三年。學習勤奮、刻苦,學堂規定,每星期作文一次,每月月考一次,第一名均賞三等銀牌一個,四個三等銀牌可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可換一個三等金牌。魯迅曾以四個銀牌換得一個金牌(徐昭武主編《追尋魯迅在南京》第17頁)。
1902年1月,22歲的魯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在礦路學堂畢業,并獲得官費留學資格。3月24日魯迅等5名學生以官費生的資格,隨礦路學堂總辦俞明震登上“大貞丸”號,離開南京下關碼頭,赴日本留學。
三、游覽城南夫子廟狀元境
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期間,課余時間,魯迅常常跑到城南游覽,某個星期日,在夫子廟狀元境花費500文錢,買了“白紙尸印的一厚本”嚴復譯述的赫胥黎《天演論》,此書是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書,這讓學生時的魯迅明白了“物競天擇”的進化論思想。
購買新書,到夫子廟,不過學堂里還有閱報處,有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以及留日學生出版的《譯學匯編》等報刊可以閱讀,這都讓學生時的魯迅眼界大開。夫子廟的書肆到了民國期間依然繁榮,上世紀80年代,還有書香閣等若干書店,筆者也曾在此淘書。近年來,夫子廟地區非常繁榮,但是文化氛圍卻漸漸淡化。如果有關部門能夠挖掘魯迅當年經常購書的書肆大致在什么位置、什么名號,復建或立個紀念牌,也未嘗不可。
四、青龍山煤礦實習
1901年11月7日至19日,魯迅與礦路學堂的同學去青龍山煤礦,“到第三年我們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凄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里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里面鬼一般工作著”(《朝花夕拾·瑣記》)。1929年1月魯迅《致章廷謙信》中說:“青龍山者,在江蘇句容縣相近,離南京百余里,前清開過煤礦,我做學生時,曾下這礦洞去學習。后來折了本,停止了。”
根據《追尋魯迅在南京》一書分析,魯迅所說的青龍山煤礦,就是今天的南京官塘煤礦象山礦區,所下的礦洞就是象山礦區的古井(徐昭武主編《追尋魯迅在南京》48頁)。
五、參觀南洋勸業會
人們還記得2010年在上海開幕的世博會,盛況空前,世界矚目。其實百年之前的1910年,中國就舉辦過世界博覽會,不過當時叫南洋勸業會,也就是如今世博會的前身。
1910年6月5日舉世矚目的南洋勸業會在南京開幕,會場設在丁家橋附近,占地1000畝,有兩江所建館、外省自建館以及專業館32個,總投資150萬銀圓。其建筑歐美、日式風格,均有讓人們大開眼界。當時參觀的人很多,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從當年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熱鬧場面,仿佛感受到當年繁榮的氣氛。
1908年8月間魯迅從日本回國,出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初級化學和優級生理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圭壽的植物學翻譯。1910年7月,魯迅辭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去紹興府中學堂教生物學,后又兼任學監(教務長)。為了開拓學生視野,魯迅建議學校將當年的秋季遠足定為赴南京參觀南洋勸業會,得到學校與師生的贊同。當時學校組織了近200人赴南京參觀,對于師生來說,參觀南洋勸業會不僅百年一遇,而且見識大增,收獲頗豐。
六、任職南京教育部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推翻了清政府,中華民國取代了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元旦,革命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許壽裳到教育部任職,許壽裳又向蔡元培推薦了正在紹興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校長代理的魯迅。1912年春,魯迅第三次來到南京,任職位于大行宮的教育部。當年的教育部在大行宮碑亭,僅一座樓,人力單薄。工作之余,魯迅與好友去明故宮尋訪駐防旗營的殘址,去設在龍蟠里的江南圖書館查書、找書、讀書。
1912年3月,南京革命臨時政府與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妥協,遷都北京。22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宣布解散。教育總長向北洋軍閥政府推薦了部分人員,以備新教育部任用,魯迅、許壽裳都在推薦名單之中。魯迅在北京的教育部任“薦任僉事”。
七、江南圖書館讀書、抄書
在南京教育部任職時,魯迅經常到江南圖書館讀書。博覽群書、輯錄古籍、校刊典籍是當年魯迅側重的工作。
1912年三四月間,魯迅工作之余常去江南圖書館借閱和輯錄、校勘古書。從唐代沈亞之的《沈下賢文集》中錄出《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三篇,后編入《唐宋傳奇集》。此外,魯迅還抄錄了清代姚之駟輯錄的《謝氏后漢書補逸》,1913年3月輯成《謝承〈后漢書〉》,為他后來整理、校刊古籍奠定了基礎。魯迅成名之后,校刊出版了若干本古籍,有一部分資料的積累就來源于江南圖書館。也可以說魯迅治學起步于南京江南圖書館。
八、委托金陵刻經處
刻印《百喻經》
1912年5月魯迅北上北京,去教育部任職,從此開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涯。1914年7月,魯迅母親60大壽,魯迅捐60銀圓給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百喻經》100本。在魯迅捐刻的《百喻經》尾頁上有記錄:“會稽周樹人施洋六圓,敬刻此經。連圈計字二萬一千零八十一個,印送功德書一百本,余資六圓,撥刻地藏十輪經。民國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經處識。”1915年魯迅將刻印成的30本分贈給教育部同事和友人。
《百喻經》又名《癡華鬘》,全書2萬多字,其結構形式單一,講故事,做比喻,闡述一個佛學義理,通俗易懂,深受讀者歡迎,魯迅此書評價甚高,1915年7月20日魯迅在自藏《百喻經》上寫了校后記。1926年他又寫了《癡華鬘題記》。
“雨花臺邊埋斷戟,莫愁湖里余微波”,南京讀書時的魯迅帶有俠氣的一面,“大江日夜向東流,聚意義群雄又遠游”,南京的求學經歷也讓少年的魯迅了接觸了社會,了解到清末“山雨欲來風滿樓”紛紜變幻的時局,世界觀得以轉變。因此,南京是魯迅人生歷程重要的一站,追尋魯迅在南京的遺跡,就是為了學習這位偉大的巨人,也是我們對他134年誕辰的一個紀念。
(作者系央視書畫頻道江蘇中心總編輯)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