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江蘇小微企業在擴大出口、增加就業、推動科技創新、助力江蘇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轉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江蘇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依然受到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制約,呈現出總量少、渠道窄、成本高等的融資困境。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幫助江蘇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一、當前江蘇小微企業融資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融資總量少。經調查,目前江蘇共有約130萬戶小微企業,該類企業共創造了超過60%的經濟總量,解決了超過80%的人員就業,貢獻了75%的技術創新成果,是江蘇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然而,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江蘇小微企業貨款余額為22041億元,僅占全部貸款的30.4%。這與其所創造的經濟總量、所解決的就業人數等不成正比。這也主要與大多數小微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小、可抵押資產不足、財務管理不規范等不符合貸款條件所導致的,再加上銀企信息不對稱、銀行力求規避風險、政府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等外部原因,江蘇小微企業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信貸扶持,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依然受到資金不足的嚴重制約。
融資渠道窄。經濟新常態下,受“三重沖擊”的疊加影響,目前小微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波動、市場競爭加劇、為擴大銷售所導致的應收賬款較多等多重約束下,使得其內源性資金的積累率普遍較低。同時,受國內資本市場發育欠缺和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狀況的限制,多數小微企業也不具備股票融資、債券融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的能力。因而,當前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仍只能以金融機構貸款和民間借貸等間接融資方式為主。然而,金融機構貸款的過高門檻與民間融資的高成本和不可靠性等,容易引致小微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經營困難等的窘境。
融資成本高。經調查,當前以政府平臺、大型國有企業為主的經營實體的融資成本僅為6%~7%,但是江蘇一些小微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卻已高達20%以上。融資門檻過高、方式有限、融資鏈條長,直接導致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過高。這主要表現在:其一,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除了隨貨幣政策影響相應上浮之外,還需要承擔由于貨幣供給不平衡所帶來的高利率。雖然自2014年11月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降準和降息,但以地方政府平臺、國有企業和部分僵尸企業等為主的經營實體占用了大量資金,所釋放的流動性和降息利好未能進入小微企業。其二,銀行所實施的捆綁銷售貸款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削減了小微企業可利用的實際貸款額度,提高了融資成本。由于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迫切,在融資過程中容易受制于銀行,導致許多小微企業迫切想要獲得銀行貸款,就不得不接受銀行的要求,如將貸款金額的20%~30%作為存款。這種附加條款不僅使小微企業負擔了高利率,而且還變相地減少了融資量。
二、破解江蘇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
加強企業發展能力,改善自身的融資條件。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解鈴還須系鈴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關鍵還在于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和自身實力。因而,對于小微企業來說,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通過積極推進經營結構升級和管理方式轉變等,努力打造技術性、創新性和成長性的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與盈利水平,為內源性融資創造殷實的保障。其次,要建立規范的財務體系,通過施行嚴苛的內部審計、風險控制和外部監督等方式,增加財務信息的可信性與透明度,建立健全企業信用體系,以此樹立良好的誠信形象,為拓展外源性融資渠道奠定優良的基礎。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來自外部的金融支持,是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支撐。因而,首先要督促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業務時要注重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及時了解小微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融資需求,通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客觀全面地分析小微企業對于金融產品、融資渠道和服務方式的實際需求,并以此出發點,進行開發創新。德國在此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如德國的復興貸款銀行專門針對小微企業在創業、技術改進等方面的資金需求,推出了多種優惠便利的低息貸款項目。其次,要注重推進銀政企聯合創新,通過整合資源、集成創新,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江蘇相關部門已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許多事例值得其他地區和部門借鑒。如江蘇省銀監局與省經信委聯合推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網品牌建設,打造了線下“融資超市”,為小微企業提供盡可能多的融資選擇。在與政府部門加強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大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力度,通過創新開發信用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產品,努力為小微企業構建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融資機制。再次,要切實落實針對小微企業融資的各項優惠政策,要在完善我省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定價機制的基礎上,對優質小微企業降費讓利。同時,還要規范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收費項目,通過縮短融資鏈條、清理各類融資附加條件等行為,減少不合理的變相收費和融資成本。
改進政府調控方式,構建科學的支持體系。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離不開政府的有效調控。要完善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服務系統,提升小微企業的內源性融資能力。對此,一是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通過制定針對小微企業顛覆性創新產品在省內市場需求側的補貼目錄和實施細則,以及建立小微企業研發投入等同于稅收的稅改制度等,多維度地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二是要構建完善的政府服務系統,通過推動共性技術交流、技術交叉對接、專業數據庫共享、創新信息交流等國際化、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江蘇小微企業在技術變革、商業模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創新能力。三是要成立技能培訓機構,免費為小微企業提供綜合培訓及技術與政策指導。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如美國法律就明確要求政府、軍工企業及大型企業20%的采購份額要留給小微企業。同時,美國政府還出資建立了超過1000個專門為小微企業提供技能培訓的機構,免費提供培訓及技術指導。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法規的支持下,美國小微企業平均經營時間超過8年,而我國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還不到3年。在這方面,我國小微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完善金融體系建設,拓寬企業的融資途徑。良好的金融體系,能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完備的服務保障。對此,江蘇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加強:一是要創新發展區域性公司債券市場,通過依托產權交易市場,為小微企業定制獨特的融資方式,以此鼓勵有資質的小微企業發行中長期債券。二是要構建非營利性、面向小微企業的政策性銀行體系。這方面可以借鑒德國和韓國的做法。如在德國,由政府財政主導出資的針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性銀行,可以為年營業額1億馬克以下的小微企業,提供年利率7%、長達10年、占其總投資60%的優惠貸款。韓國也成立了主要針對扶持初創型和創業失敗的企業再創業的政策性銀行。對此,江蘇也可以由省市財政聯合出資成立相關的政策性銀行體系,專向對創新型小微企業予以低息貸款扶持,并同時推進建立健全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和融資性擔保體系等,以此建立壞賬清算和風險防控機制,防范和化解政策性銀行的金融風險。三是要扶持發展地區中小金融機構。通過降低民間資本、外商投資等有利于小微企業融資的相關機構的成立門檻,通過吸引風險投資(VC)機構等在江蘇加大投資規模,以及通過創新設立可以有效滿足小微企業發展需要的投資基金等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選擇與途徑。
〔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沙勇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融資視角下的小微企業發展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