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正式出臺。這意味著之前一直在醞釀的國企改革接下來將會大大提速。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歷時22個月的等待,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于落地,扣動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環。
《意見》明確了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提出了國企改革的主要目標和相關舉措。其中特別提到,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意見》明確,將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符合產業政策、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
同時,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資本運作平臺作用,通過市場化方式,以公共服務、高新技術、生態環保、戰略性產業為重點領域,對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強的非國有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核心、目標、手段、轉變 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建投副總裁? 郭云釗
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秩序建立的重要基礎,是支持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來中央將深化國企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的方向、路徑和具體行動方案也在逐步明晰,市場對于國企改革的預期也在加強。
郭云釗認為,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應該貫徹以下基本理念和原則:“第一是圍繞一個核心,國企改革的核心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第二是堅持一個目標。堅持發展國有企業改革這個目標不變,在改革發展中增強影響力。第三是運用好一個手段,通過多種資源要素,調動和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第四是推動一個轉變,致力于監管,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在具體的實踐層面,郭云釗強調有5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如何處理好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和堅持經濟制度的關系,二是如何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三是如何處理好強化國有資本經營與服務公共目標的關系,四是要堅持放開搞活、兼并重組、“走出去”等手段,五是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
國企改革最大難點在政企分開
國資問題研究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李錦
作為國企改革的行動綱領,此次《意見》思路清晰,未來將是由“規劃圖”走向“施工圖”,這其中最大的難點還是集中在政企分開上,政府是否能下放權力,企業是否有活力將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此次《意見》重點突出改革,突出市場。“市場”兩字在《意見》中就出現多達35次。此外,問題導向特點明顯,主要針對國企現有問題提出改革方案,力度空前。此次指導意見出臺后還有十幾個配套方案陸續出臺,后續方案也值得期待。
《意見》中有20多處新提法都與市場、政企分開有關。比如強調國有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強調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讓企業走向市場;強調由董事會聘用經營層;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等都是圍繞政企分開,從而讓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讓企業更具活力。我個人感覺,是達到預期了。
國企改革的分類問題備受關注,此次也正式提出國有企業將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分類問題是國企改革的基礎。分類涉及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分類考核和央企薪酬制定等問題,還與國企結構布局及國企重組問題緊密相連,分類有利于企業重組與混合所有制的推進,也是國企改革的基礎性問題,極為重要。關于分類問題市場上一直有不同的意見,此次將分類分為商業性和公益性,實際上劃分還比較籠統。預計下一步還將進行多層分類,按照企業功能、行業、業務、生產鏈條等方式對國有企業進一步劃分。未來對企業的不同類型業務也將進行劃分,同樣一個企業,又有公益性又有競爭性行業,預計最后分類一定會具體到企業的不同業務,能隨著企業主業變化隨時調整。分類文件必須操作性很強,還有待國企分類改革單項文件的公布。
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張喜武
改革更加注重精準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有著四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精準性,堅持改革奔著問題去,有什么問題,就改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重點改什么問題。二是更加注重改革的規范性,先定規則再改革,依法有據搞改革。三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形成“1十N”文件體系,強化改革措施之間的協同配合。四是更加注重改革的公開性,堅持公開透明,國企改革的政策、方案、措施、過程能夠公開的都要公開,主動地接受監督。
國資委應剝離公共管理職能
國研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
“22號文”中強調,國資委應將配合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歸位于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國資委承擔了很多公共管理職能,比如,本該由國務院制定并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國有資本的經營收益、管理的基本制度,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增資和減資政策(在OECD國家叫國家所有權政策)。讓國有出資人代表自己去確定國有資本政策,是不科學的。此外,也有些其他公共管理職能應該相應移交財政部等相關政府部門。
“22號文”并不涉及地方國資國企改革問題,但是,由于此前各省市已經出臺的改革意見比較抽象,等待觀望的思想比較濃厚,相信這次文件出臺之后,地方會有一些新的補充規定或者具體實施辦法。從總體上看,地方國企和央企面臨的改革任務大部分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一個值得關注的情況,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地方政府成立了不少投融資平臺,嚴格來說它們是政府性公司,其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混在一起,商業性業務和政策性業務混在一起,企業決策和政府決策混在一起。雖然是按照公司法新成立的企業,其機制卻回到了過去政企不分的狀態。
目前各地的管理模式也不一樣,有一些由國資委統一管理,有些甚至都沒有國資委去管,都是政府直接管的。就算是國資委管的,這一類公司基本都是市長、省長做決策,企業具體執行。
所以,地方國企改革要和地方債務的化解、投融資平臺的清理、財稅體制等很多問題結合起來。
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避免“合伙壟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
經過過去三十多年的國有企業改革探索,中國的國有全資企業相當一部分已經演變為同時含有國有股和非國有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并且已經涌現出一批以聯想集團、TCL、萬科股份等為代表的優秀混合所有制企業,形成了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示范效應。但總體上看,目前進一步推進非公企業參與國企改革的還存在許多障礙,這有政策性障礙,也有市場性障礙,主要表現為,對于民營資本進入意愿比較高的領域,包括能源、交通、醫療、教育、通信等,政府尚未給出放松進入的時間表,更未給出非禁即入的“負面清單”。民營企業還面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各種隱性壁壘。
黃群慧認為,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進行多個方面的“協調推進”。一是要產權改革與治理改革的協同推進。產權改革是前提,但在產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才是發揮混合所有制企業制度優勢的關鍵。研究和經驗表明,當改制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引入的非公企業投資者不屬于具有長期性投資愿景和具備相關行業技術管理經驗的戰略性投資者時,股東之間的沖突和摩擦、進而公司權力斗爭將導致高額的治理成本。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流于形式,必須著眼于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治理成本,把引入真正能夠提升公司長期價值和競爭力的戰略性投資者作為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點。
二是產權改革與市場結構調整的協同推進,弱化壟斷性租金驅動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市場化的企業主體和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是提升產業效率的兩個重要條件,缺一不可。要避免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形成新的民營資本壟斷或"合伙壟斷",避免非公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激勵扭曲,有利于真正的戰略性投資者進入。
三是混合所有制和政府功能完善的協同推進,弱化行政性租金驅動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消除政府在資金、稅收、融資、土地、項目審批等方面對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各類顯性和隱性補貼和優惠,避免行政權力對股權結構 、董事會結構和高層管理人員選聘的干預。
積極穩妥推進中央企業改革
國泰基金總經理? 張峰
“隨著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完成和推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必將為資本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我們相信只要央企改革在實實在在進行,并且有上市公司的業績反應改革的成果。資本市場和國企改革一定會相互促進,健康發展。”國泰基金總經理張峰表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公布漸近,無疑為資本市場增加了一道最為重要的砝碼。央企是中國經濟的命脈,央企改革是國企改革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積極穩妥的推進中央企業改革,不僅事關國企改革的成敗,更對國民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有非常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據悉,基于公司投研團隊對市場下階段投資機會的預判,國泰基金近期正在發行1只聚焦央企改革投資機會的基金——國泰央企改革股票型基金,該基金是業內第1只主動管理的央企改革主題基金。
建立政府與市場的新型關系
財經專欄作者? 譚浩俊
《意見》的出臺意味著國企改革有了總的綱領性文件,改革的目標、原則及要求已經確立,下一步就看能否通過大膽的實踐和改革,建立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市場關系,使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建立政府與市場的新型關系,是此輪國企改革最為關鍵的方面之一。
如果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理順,政府的有形之手過度伸向本應由市場無形之手發揮作用的地方,就會影響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反之該由有形之手發揮作用的領域,又可能因種種原因出現缺位。
所以,此輪國企改革關鍵的一個方面,就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將應當交還給市場的權力全部交還,應當需要政府承擔的責任全部承擔。
在此基礎上,需建立監管機構與企業的新型關系。目前,監管機構與企業的關系總體上還是半計劃、半市場的關系,監管機構既當“裁判員”又當“教練員”。這種關系不符合市場經濟。
要建立監管機構與企業的新型關系,無疑要打破目前監管機構直接管理企業的格局,通過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監管機構與企業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器,既不讓企業失去監管,也不讓監管機構的手伸得太長,形成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企業的三層架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扮演連接監管機構和企業之間紐帶的角色。
如果以上兩方面的關系能夠理順,那么還需建立第三種新型關系,即國有資本與其他資本的關系,也必須按照市場化要求。而要建立這種新型關系,需要按照國有企業的分類來進行。
對此,《意見》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和公益兩大類,而不是此前市場預計的三類,這更符合國企的實際情況及市場要求。對公益類國企,可能還是要以國有資本的“強勢”為目標,不可能與其他資本完全平等。而商業類國企則必須跳出原有的框框,嚴格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公平、公正、平等的關系。必要時,還應當讓其他資本更“強勢”一些。
在這個問題上,最受關注的無疑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即如何讓其他所有制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到國有企業改革中來,能參股的參股、能控股的控股、能全部退出的全部退出。
在其他資本進入后,不受國有資本的利益侵犯,不因參股或國有資本過度強勢而失去話語權,從而讓董事會成為企業真正的決策機構,讓經營層不受國有監管機構、國有董事等的過度干預。一旦這樣的新型關系建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就基本實現了。
《意見》對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設時間表,這完全符合國企的實際情況,是認真總結上一輪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得出的。有些比較敏感的問題,確實不能設定時間表。否則,就容易出問題。
頂層設計方案的出臺,標志著新一輪國企改革已箭在弦上。如何通過公開操作、有效監督、規范運行,把國企改革推向“深水區”,值得期待。而能否建立三種新型關系,則直接關系到國企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國企改革的配套改革必須并舉
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陶然
國企改革必須與反壟斷改革、價格改革,國資改革、乃至社保、財政體制改革相互配套,并放在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同時推動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來推動。首先要降低和清理那些有一定行政性壟斷性質國企所在行業仍然存在的各類進入管制,切實強化反壟斷管制機構的權威與獨立性,防止管制機構為被管制對象俘獲;其次,對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服務價格的確定,在引入競爭機制的基礎上更多交給市場去決定;第三,政府即使要保留一定的國資股權,也不代表要通過保護國企來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國資應該以獲得市場化回報為目標,不應追求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明確一定時期內保留國有資本,最終是為了獲得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來充實包括社保在內的公共財政。
最后,在確定中央國企改革的總體目標確定并出臺改革的整體方案之前,央企層面的任何改革動作都應特別慎重,尤其對那些可能強化壟斷的央企整合與并購舉措更應有所制約,以免改革不僅沒有增加競爭,卻反而強化了壟斷,結果是尾大不掉,甚至未來還不得不推倒重來。比如,最近南車與北車合并所引起的巨大爭議,就是一例。
本部分用了較大篇幅從理論上考察中國國企改革的歷史,并介紹了國企改革的相關國際經驗,旨在說明以下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直接辦國企,哪怕是只持有部分股權但介入企業的戰略與經營決策,一般而言并不利于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扮演正確角色,也不利于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之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地方競爭性行業國企的完全退出,強調壟斷性央企和地方公用事業類國企改革必須在強化競爭的前提下放開準入,主要還是考慮到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潛在風險。在經濟下行期剛開始時,推動這些改革措施可以有效拉動增長,同時實現國有資產在較高價位上的變現,從而有利于穩固金融體系和充實公共財政。一旦改革動作遲緩,就可能反而加快經濟下行速度,那樣國企改革的正面效應就可能大打折扣。
國企改革是中國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一個繞不過去、也一直沒有繞過去的坎。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多年后,這個攻堅戰還在進行。改革沒有靈丹妙藥,尊重基本經濟規律,密切結合經濟形勢選擇好改革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有策略地推進,是國企改革,乃至所有改革成功的前提。在中國經濟與金融風險日益加大的今天,更應未雨綢繆,加快行動。特別是壟斷性央企的改革,難度和意義都特別重大、即使達成了改革目標的共識,從開始準備到改革實施。到最后拉動經濟增長與就業,都還需相當長的時間。決策者更應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讓國企改革能在中國整體經濟與金融風險全面暴露之前就得到全面推動。也只有這樣,才能給包括國企、民企企業家在內的全社會以更堅定的信心,并成為改革的強大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