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藝術美感有著敏銳的嗅覺,似乎是畫家趙龍驤先生自小的天賦異稟。趙龍驤1937年出生于東南沿海長江之畔,為江蘇泰州人。出身書香門第的他,從童年時期就一直熏陶在諸多家族藏書中。還不識字時,就愛聽家人朗讀一個個歷史故事,亦似懂非懂地聆聽著對古文的解讀。以及英文原版文學中故事的譯誦。而最吸引他的,當屬書中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家族中,父親以及長輩都擅書擅畫,同時還常聆聽到家中留聲機內傳出的美妙悅耳京劇與西洋音樂的聲音。長年在翰墨書香和音樂環(huán)境下的耳濡目染,逐漸開啟著他神思中的藝術靈性,同時也無形中灌輸了中西文化的影響。幼年的趙龍驤亦在不知不覺中,循著圖畫中的線條開始了一筆一畫的臨摹生涯。趙先生告訴筆者,這一時期的繪畫行為,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沒有想過以后要怎樣,就是喜歡,僅此而已。讓趙龍驤對繪畫藝術的感性懵懂上升到理性認知的,是成年后考取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的經歷。在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求學時,趙龍驤主攻油畫,師從秦宣夫、呂斯伯、傅抱石、陳之佛等名家。西畫強烈的色彩表達徹底點燃了他對繪畫的執(zhí)著和熱情。“正是西畫的色彩和體積感吸引了我,這種繪畫形式的顏色熱烈和表現(xiàn)豐富更加激發(fā)了我對繪畫藝術追求的向往。”
多年來精益求精的鉆研,迎來了殊榮至歸的成就。趙龍驤先生2000年應法國文化部之邀隨中國文化部首次組團赴法國參加“法國現(xiàn)代藝術大市場博覽會”并考察西歐多國。其具獨特個性的油畫作品廣受好評。作品《最后一朵野花》、《一陣風兒》、《櫻桃紅》、《古堡》、《戲》、《姊妹游園圖》、《松鶴圖》等為歐洲有關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流》、《海魂》等作品被著名藝術評論家王朝聞先生所肯定且撰文載畫于美術類刊物推介,并有作品為國家美術館收藏和出版。數幅作品入選《三十年三十家》、《六十年六十家》以及“世界知識出版社”中外發(fā)行的《中華文化大使》五人畫集和中國文聯(lián)出版的《大家》二人集,以及與靳尚誼、詹建俊、朱德群、趙無極合編出版的五人作品集。并曾參加編輯出版《藝術鑒賞辭典》,近年來陸續(xù)有作品不斷為中外人士和機構收藏及出版。2014年12月20日至12月22日期間,《趙龍驤作品觀摩》首次在江蘇泰州海陵區(qū)正式展出,并于2014年12月20日上午10時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將展出趙龍驤先生改革開放前夕至今的數十幅油畫作品。雖然獲得諸多榮耀,但趙龍驤先生對藝術的立場和追求,仍舊是在博采眾取中堅定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