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 要:為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經過十幾年的思考與實踐,摸索了一些方法。首先大量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其次多渠道寫作訓練,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保障。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習作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最后作文講評和展示佳作也是增強寫作信心的源泉。
關鍵詞:積累素材;培養寫作能力;自改作文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文課程標準》為小學生作文規定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盡管老師耐心引導,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處著手,無事可寫,害怕寫作文。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呢?經過十幾年的思考與實踐,我摸索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重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讀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只有學生讀得多了,寫作時才能思如泉涌,付諸筆端。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是解決學生“有話道不出”的重要方法。正因為閱讀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課內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本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閱讀材料。上好閱讀課,可以讓學生從中學習書面語言,學表達方法以利于寫好作文。對于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我們不妨打個比方,閱讀是寫作的根,寫作是閱讀生出的葉,開出的花,很顯然,根深才能葉茂,才能花艷。
在課內閱讀教學中,低年級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找到文字的韻律之美,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培養語感。通過美美的讀文,從而吸引學生的心靈,讓他們以不同形式的朗讀,從而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也就是注重字詞句的材料積累。到了中年級繼續積累詞句,重點進行段的教學,積累常用段落。高年級重點積累最基礎的篇章知識,學習布局謀篇的本領。
語文知識的積累光有課內閱讀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讀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厚積才能薄發,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因此必須加快閱讀量,擴大閱讀面。當然,課外讀書不能漫無邊際,教師要給學生推薦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積淀語言的報刊、雜志等,以便學生學習運用語言。
教師要為不同年段的學生推薦文字精品。例如:我低年級時,推薦一些精美的兒歌,其中兒童詩是主要的誦讀部分;三年級,推薦《365夜日記啟蒙》《365夜作文啟蒙》等,同時《閱讀課本》也不容忽視;四年級一半同學讀過少兒版《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五年級,他們又開始讀世界名著:《愛的教育》《安妮日記》等等。有時也為學生推薦時下最暢銷的系列叢書,這些都是孩子愛不釋手的好書。
俗話說:讀是水,寫是船,胸無點墨,豈能下筆成文。有這么厚的底子在,作文想差都難!
二、多渠道訓練,培養寫作能力
小學生作文,說到底,是兒童作文。它是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一項練習。教學生作文,就是教會他們做人。對教師而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對學生來說,學作文就是學做人。
1.形式多樣的練習
俗話說:“操千曲,而后曉聲。”在閱讀課上,除了老師的精講,學生的自讀之外,多練是學習的有效方法。在這里的多練包括多種方式,如:復述課文,簡單的復述可以理解課文思路,培養概括能力;詳細的復述可以強化對語匯的記憶積累;創造性的復述則融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于一體,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意識。除此之外,閱讀課中的造句、小練筆也不容忽視,因為它們是書面表達能力的直接訓練。
2.堅持寫日記
小學生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如實的記錄下來。教師不要刻意要求他們做什么,不做什么。從一年級起,我就讓孩子寫日記,隨筆,把一天中發生的有趣的事記錄下來。到高年級要求學生寫日記除有現象之外要寫更多的思索,感慨,要言為心聲。
3.訓練口頭表達
寫作文先要動口多說。根據小學語文課標的要求,小學作文教學應十分重視口頭作文訓練,這也是時代的需要。葉圣陶先生清楚地告訴我們:作文是人們在書面說話。你嘴上說什么,再用文字寫出來,你怎么說,就怎么寫,這就是作文。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在和諧熱烈的氣氛中,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此時,教師給學生傾吐心聲的自由,一篇篇口頭作文一定都很精彩。學生出口成章,落筆也一定成文。
4.豐富兒童的生活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作為老師要注重創設情境,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兒童的生活。有了生活的源泉,學生寫文章就變簡單,真情實感便躍然紙上。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嘗試用以上方法努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引導他們熱愛寫作收效明顯。我發現學生手中的那支筆不再沉重,我們雖無法保證讓每個學生都妙筆生花,但我們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習作的快樂,都能盡情地書寫無憂的童年生活,感覺習作時的那份快樂。
參考文獻:
林文森,林高明,鄭華楓.可以這樣教作文:24位名師的小學作文教學經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