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君
摘 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文化的長河中,教育一直是人文社會中濃重的一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不斷發展,幼兒教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就其所處的年齡段而言,其智力的發育尚處于啟蒙階段,文字的教育并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孩子。相對而言,一些有型的、色彩化的圖形對其更具吸引力,當代的教育中,教師應把這一類統歸為美術類教學。它雖然不是現今以及未來主要的教學科目,但是以美術教學為切入點更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確保呈現于孩子們面前的是一個色彩斑斕的、美麗的景象。主要就當代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同教學方式下的教學效果及相應的優化措施進行論述。
關鍵詞:學前教育;美術課程;問題;優化措施
處于學前教育的幼兒,其年齡尚小,智力的發育處于萌芽階段,其天性純真而善良,頑皮而活潑。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多的是培養其人生最初的一些基本性生活常識,以玩為主、知識理論的教授為輔。美術教學因其對人體感官上特有的色彩吸引力,非常適合作為這一階段教育孩子的課程。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但是,因其非主流性課程,現實中我們對其的關注度不夠,致使現今的美術課程存在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進行探索解決,進而制訂出一系列的優化措施。
一、目前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的學前機構主要分為民辦與公辦兩部分,而美術教學的課程主要由各學前機構中的相應授課教師自己來解決。而幼兒教師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主要以參考、借鑒已有的資料來完成自己的課程內容。這樣形成的美術課程,其內容陳舊,創新力不足。同時,美術課程內容的質量性、適合性、內涵性完全依賴于各授課老師自身的文化素養、美術功底。因此我們說,目前的學前美術教育課程內容相對陳舊、不夠規范、統一性差,此方面是我們相關教育人員應予以重視、改進的。
二、教學方式的不同所達到的效果不同
1.理論性教學方式
教學的設計、學習的目標,教學流程中包含:(1)老師將繪有不同顏色花瓣的花朵呈現在孩子面前,首先教其認識不同的色彩。(2)讓孩子各自臨摹花朵,對應老師手中的花瓣顏色,相應地為各自花瓣圖上顏色。
2.實踐性教育方式
教學的設計、學習的目的:為折好的紙衣上色,在教會孩子認識辨別顏色的基礎上,按其自身的喜好與色彩的判斷來對紙衣進行色彩的搭配,進而可以觀察出不同孩子對色彩本能性的掌握情況。
教學流程:
(1)首先教授孩子如何折成紙衣。(2)老師將不同的顏色涂于自己疊好的紙衣上(按要教的顏色事先疊好相應的紙衣)。(3)將不同的顏色涂于紙衣上,以教會孩子對顏色的識別。(4)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對折疊完成的紙衣進行涂色,允許將不同的顏色涂于同一個紙衣上。(5)以紙衣為樣板,教授孩子如何自己整理衣物,教授其折疊衣服的方法。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理論的美術課程教育方法其模式比較陳舊,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單一地教會了孩子對顏色的識別。孩子對色彩的描繪,通過模仿老師的樣例來完成,是一種被動式的教學方式。而實踐性的美術課程教育方式,首先以動手的方式教會其一種折紙的方法,在相互娛樂的過程中培養了其動手的能力。然后再對孩子進行色彩識別教育,在涂畫色彩的過程中給予其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以啟發其完成對色彩的搭配。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對顏色的敏感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不同的孩子最終涂畫出紙衣的顏色效果也各不相同,老師應給予孩子相應的鼓勵,這樣做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最后,對涂好的紙衣進行整理,進而教會孩子生活中的基本生活技能,真正有效地將所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相對于理論的美術教學課程而言,這一環節更加靈活,內容上更豐富,彌補了其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
三、優化、改進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方法
1.增加實踐性學前教育美術課程
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實踐性教育模式與理論性教育模式相比,所教授給孩子的內容更多、更全面,更利于孩子的成長與生活;同時,這種教育模式開拓了孩子的思維,鍛煉了其自己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其自身的創新意識。因此我們說,對于當今的幼兒教師而言,在其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繪畫的基本技巧傳授給孩子,而且要以一種引導的方式讓其對事物產生興趣,不是按樣照搬,而是真正地去運用色彩,激發出孩子們的潛能。
2.充實、完善教學內容
構建適合孩子、具有特色、內容豐富的學前美術課程,將美術課程教育系統化、規范化,進而更好地培養其對繪畫的情趣,對美的感受,于身心上更加健康地成長。
學前美術課程的教育啟迪了孩子們的心靈,為其創造了一個美麗而色彩豐富的環境,對其身心的健康發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重視學前美術教育的課程,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改正,不斷地去創新授課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虹,賈梅.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3(20):127.
[2]麥欣.高師學前教育美術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文藝:理論,2009(20):190-19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