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摘 要:效率的提高是素質教育的關鍵。而小學數學教學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新型模式,而該模式能夠有效優化教學效果,已經得到教育界的推崇。淺談一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應用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研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探究性學習模式逐步取代了教師主講的傳統教學模式。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停留在應試教學階段的教學水平上,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單一,憑借著以往積累的有限教學經驗,機械的重負常規性過程,造成教學質量的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學探究性學習的教育模式應該盡早地取代傳統的教育方式。下面,筆者就講講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如何去應用探究性學習的教育模式和策略。
一、利用數學小組之間的合作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小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在當代課堂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學生組織一些小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數學小組活動中進行互幫互助,并讓學生在數學小組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對數學的表達和交流都需要進行語言的描述,為了達到更好的訓練目的,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勇于發言,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表達問題,鼓勵學生用禮貌用語。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意見不合,小組成員之間有些隱瞞了自己真實的見解和想法,如果沒有一個信任、民主的氛圍,小組成員之間就很難互相敞開心扉,面對小組之間這樣的問題,教師應教學生學會對事不對人,應針對具體的觀點來解決問題,而非個人。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成員應學會認真傾聽其他成員的發言并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做到對其他成員的發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來訓練各個小組的學生,這樣小組成員之間不僅培養了專心傾聽的好習慣,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對學生的將來有非常大的影響與幫助。
在眾多的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是學生獲得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這種現狀導致學生眼界不開闊,所學知識也有限制,容易對教材書產生依賴的心理,導致學生不能適應當今的社會信息局面。因此,在小組之間的合作中,師生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教師一味地傳授,而是師生之間互相學習和平等交流的新教學方式,教師在學生面前更多的是一個指導者,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教學過程中,能夠全面地發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自我監控的能力,體現現代教學的民主,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平等的交流。
二、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讓提問變得更高效
教學本就是由“教”和“學”兩個部分組成的,所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是整節課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提問便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最平常的互動。然而,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就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提問內容太過隨意;提問方式過于單一;提問信息過于繁雜;提問的差異性。這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出現。那么下面我們就來針對上述幾個問題依進行闡述和解答,也是提高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一個策略。(1)根據重點豐富提問內容。每篇課文都會有一些難點、重點,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主要應該針對這些內容進行,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加深印象。(2)借助教學工具豐富提問方式。前面已經講到過多媒體教室的教學,在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確實是可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的。傳統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現代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變得多樣化。(3)提問要循序漸進。探究性學習過程是由簡單到困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將繁雜的問題簡單化。(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受很多方面的影響。所以,有的學生基礎會弱一點,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用容易的問題來進行引導的提問,增加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基礎好的反之亦然。
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主動、積極并深層次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的中心是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練習的時間太少,探究式的自學和討論幾乎沒有。雖說這種教學方式在短期內效果顯著,但從長遠利益來看的話,未來學生的個人思考能力會下降,被動的學習和記憶數學公式,對數學這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而言只能是停于表面,不能做到活學活用。所以,摒棄那些“強加硬塞”“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實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應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思考及單獨練習時間,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來,讓學生的求同存異、再生創造的思維能夠得到完全發揮。
參考文獻:
[1]趙登明.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赤子,2015(04):241.
[2]邵長江.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4(07):4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