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婉芳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想學好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師,理應創設各種情境,貫徹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理念,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下,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幾種途徑。
一、在感知覺中思維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沒有概念或者沒有語言、言語或圖畫等多種形式所表達的概念,思維將如無源之水,難以運轉。而人是在感知覺中建立概念,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常常會邊玩邊想,可一旦動作停止,思維活動也就隨之停止,他們的思維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完成的,只有在聽、看、玩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進行思維。因此,在課堂中應多提供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允許學生口中念念有詞。例如,數字基本概念的教學——數數,允許學生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邊用手摸物品,這不僅提高數數的興趣,還有利于在學生腦海里建立物體的表象,從而建立與之對應的數學概念。再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并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進行概括。學生在感知覺中積累數學概念,為思維的起點創造條件。
二、在榜樣中發展思維
思維是一種內在的過程,對于如何思考才是合理、正確的邏輯思維,學生是很模糊的。作為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做好榜樣示范,使學生在一個外顯而具體、細化明了、可操作性的規則體系下學習思維。具體可采用如下方法:
1.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中培養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支配人的語言,因而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應該是同步進行的。
教師要十分重視數學語言的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與培養,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能理解數學語言,并且能用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進而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也不同于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也比較弱,這就阻礙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導致了他們的數學思維得不到準確反映。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是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渡的導師,我們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而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這就要求我們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表達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表達。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分扣子》時,教師引導學生邊分邊參照如下句式匯報:我們是按( ?)的不同分的,分成( ?)和( ?)。此時精心設計的操作程序和指導語,讓學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語言表達的簡潔規范,促進了學生的思考,逐步提高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2.在書寫的規范化中培養
教師書寫的規范主要體現在板書上。板書技能是教師運用黑板以凝練的文字語言和圖表等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板書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邏輯主線,好的板書板畫具有層次清楚、主次分明、邏輯性強、各種關系表示準確和形象生動等特點,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又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分類”時,教師利用韋恩圖將四邊形進行分類整理,使得每一個子類與總類之間的邏輯關系一目了然。再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板書如下:

板書通過舊知到新知的類比中揭示了知識的結構及各部分的邏輯關系,反映了知識的內在聯系,此時結合簡明扼要的板書和教師的講解描述,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考,訓練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探究能力。
好的板書是教師榜樣的引領,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學生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三、在探索問題中發展思維
作為小學生,由于自身生活經驗,數學學習經驗不夠,使他們思考的方式單一、局限。適時,經常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有利于將教學過程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研究,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題地位,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和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1.設計開放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探索,發展思維
例如,教學“通分”時,為了讓學生比較與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教師預先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與的分母一樣嗎?能否直接比較大小呢?
(2)能將與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嗎?應以什么數作為公分母?這樣提前引導、指令,使學生亦步亦趨,毫無自主探索的權利可言,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而教師事先不作暗示,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學生的思考策略就趨于多樣化而富有個性:①化成小數比較;②用折紙比較;③化成同分母的分數比較;④化成同分子的分數比較;⑤借助1進行比較。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交流、比較、小結,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個性經驗就能在交流中上升為智慧經驗,進而學會創造,促進自身個性的發展。這樣,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2.在類比推理中引導學生探索,發展思維
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訣”教學中,先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步驟,讓學生展示“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認識2~4的乘法口訣的可信性,還了解每句乘法口訣形成的過程。然后利用低年級學生模仿性強的特點,讓他們模仿教師的做法去試一試,推導出5~6的乘法口訣。生模仿獲得成功后,就與他們一起總結幾個步驟:①擺出實物;提供思維材料;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結果;③列出乘法式子,說明它的結果就是加法式子結果;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數和結果構造口訣。
讓他們按步驟來獨立地推導7~8的乘法口訣。在這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進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點撥,使獨立思維逐步發展。到推導9的乘法口訣時,有的學生已經幾乎完全能進行推導了,而大多數學生的思維的能力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給學生插上思維的翅膀,才能讓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引導他們到知識的太空翱翔。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