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
詩歌與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契合關系。可以說,孩子就是天生的詩人,因為他們有純真的童心和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想是具象的,因此他們能把無形化作有形;他們的思想并非成熟,因此他們更樂于想象;因此他們的語言清新自然……這些,都變成了寫詩的優勢。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的話告訴我們,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得先進行了解。童詩創作的有效途徑方式,也應該從欣賞開始。讓孩子們多讀一些好的童詩作品,讓詩和他們親密接觸,在欣賞中,發現詩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在欣賞中,激活他們對生活的深層感知;在欣賞中,引導他們進行詩意的表達。
由欣賞到創作,有著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其一就是一定要讓學生閱讀好的童詩,因為好的童詩才能夠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喚醒他們的生活意象,激活他們的詩意表達動機。其二,作為兒童成長的“接引者”,教師也必須善于把童詩所傳達出來的意象和美感,讓兒童能夠感知到,甚至能夠觸摸到、體驗到,這樣才能夠幫助兒童打開詩意想象的大門,讓他們蘊藏在心中的生活景象噴薄而出,成為詩的語言,成就詩的意蘊。
本文擬以《柳樹醒了》和《柳樹的頭發》為例,來談談童詩創作的選材和教學。我們先來看看雪兵的這首小詩《柳樹醒了》:
春雷跟柳樹說話了,說著說著,小柳樹呀,醒了。
春雨給柳樹洗澡了,洗著洗著,小柳枝喲,軟了。
春風給柳樹梳頭了,梳著梳著,小柳梢啊,綠了。
春燕跟柳樹捉迷藏了,藏著藏著,小柳絮呀,飛了。
柳樹跟孩子們玩耍了,玩著玩著,小朋友們,長高了……
小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春雷、春雨、春風都是扶持小柳樹長大的爺爺、奶奶和好伙伴,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風雷雨燕,都是他們的好朋友,孩子樂在畫圖中,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仿佛一家人,和樂融融。這首小詩的文辭、意境都很優美,詩情飽滿,耐人尋味。不需要字詞句段的講解,讓兒童讀一讀、誦一誦、畫一畫、想一想,就可以為兒童帶來一雙審美的眼睛,為兒童鋪墊讀詩、賞詩的能力。
如果在童詩教學中采用主題閱讀的方法,多找一首題材相近的作品來進行對比細賞,那么,就會發現更多的閱讀和思維的樂趣。比如林武憲的《柳樹的頭發》這首詩:
柳樹的頭發又細又軟,他舍不得剪短,就越留越長,越留越長……把臉遮住了,把身體遮住了。
風來幫他梳理的時候說:老柳啊,你的頭發怎么不理一理啊?柳樹說:人家理發,是為了漂亮,我不理發,也是為了漂亮啊。
《柳樹的頭發》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獨特視角,寫活了風和柳樹之間的關系,也寫出了不少讓人思考甚至是值得爭議的話題,例如:究竟什么是美?凌亂還是整齊的就是美?生活中有沒有凌亂就是美的例子?什么是個人的意見?什么是大家的意見?在什么情形下要接受別人的意見?在什么情形下要保留自己的意見?
讓孩子們的思維充分活躍起來后,可以試寫一首富于想象的小詩。如《沙發與靠墊》他們如何相處?怎樣對話?《植物和花盆》,他們又是如何相處,怎樣對話的,又或是孩子們喜歡找誰和誰對話?他們看到什么?想起什么?聽到物與物之間說了什么話?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動動筆,就在真實的說寫活動中,進行有創意的表達。
英國美學史家李斯托威爾認為:兒童會把無生命的東西與有生命的自我混淆在一起,這種混淆在兒童的游戲中尤為突出。當孩子的想象力充分發展,把自己體現在詩歌作品中,或者把無生命的東西加以生命化的時候,恰恰充分張揚了兒童內在的游戲精神。因為童詩本身就是語言的藝術,它具有音樂、意境、語言和情感等多重美感。反復誦讀、仔細品味,就可以進入其中的意境,獲得美的享受。欣賞詩歌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過程。
所以我們說:如果教學要教出創意,只用一些“說得巧”的作品來教,卻不用“想得巧”的作品來教,學生的創意如何激發出來呢?從上面的童詩教學選材和欣賞中,讓我想到,語文教學很重要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感受,激發我們的思考。如果我們說,童詩教學要教出創意,那么,我們在童詩教學中可以采用同一主題,大量閱讀的方式,進行參照對比的欣賞,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就開闊跳躍得多。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A].語文: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用教材[C].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周宏興.詩歌創作藝術[M].作家出版社,1986.
編輯 孫玲娟